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太阳黑子活动区与太阳耀斑和太阳质子事件的发生有紧密的关系.选取活动区特征参量包括太阳黑子群面积,磁分类,McIntosh分类,10 cm射电流量,统计和耀斑发生的产率关系;还统计了太阳活动区的位置,软X射线通量和质子事件的产率关系.对于磁分类,McIntosh分类的每一种分类类型计算了耀斑产率,对黑子群面积和10 cm射电流量和软X射线通量用函数拟合了它们和太阳耀斑和太阳质子事件的产率关系.对活动区位置采用了分段统计质子事件产率的方法.统计结果显示我们选取的活动区特征参量与太阳耀斑和质子事件有较强的相关性.统计结果可作为以后建立太阳耀斑,太阳质子事件预报模型中预报因子的选取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结合太阳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参量作为预报因子建立太阳质子事件预报模型。描述太阳耀斑的三个特征参量包括耀斑峰值流量、持续时间和耀斑维度;太阳质子事件的三个特征参量分别为CME宽度、CME速度和测量位置角度。首先使用信息增益率评价各参量对质子事件发生的重要度,结果表明相比于耀斑峰值流量和持续时间,CME宽度和速度对质子事件发生具有更高的重要性。基于上述参量,应用线性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质子事件预报模型。对模型进行检测并与只选用耀斑参量的预报模型的预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采用耀斑结合CME参量的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报准确率和较低的虚报率,尤其对于质子事件发生的报准率提高较多(67.5%上升到90%)。实验结果验证CME参量作为预报因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太阳质子事件的预报精度,采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BP)建立太阳质子事件预报模型。预报模型是三层网络结构,输入层有6个神经元组成,分别对应预报因子的特征值;隐层设置3个神经元;输出层的一个单元对应于活动区是否爆发质子事件。模型选择描述活动区特征的参量作为预报因子。数据实验采用2002年的数据进行模拟预报,结果显示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报准率。  相似文献   

4.
应用机器学习方法的太阳质子事件短期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三个描述太阳活动区磁场复杂性和非势性的特征物理量纵向磁场最大水平梯度|△↓-hBz|m,强梯度中性线长度L,孤立奇点数目η.对这三个参量统计计算后结果作为预报因子,应用支持向量机作为预报方法建立一个基于磁场特征物理量的太阳质子事件短期预报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报活动区未来24小时是否爆发太阳质子事件.2002和2003年连续两年的样本检测并和基于传统预报因子的模型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较低的虚报率,从而验证了太阳光球磁场参量作为太阳质子事件预报因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太阳质子事件是很重要的太阳活动,从1956年开始人们对它进行了深入的趼究。概括太阳质子事件的研究进展:从质子事件的研究意义、不同时期的探测技术、质子在行星际介质空间的传播、质子事件的统计特征和相关性、质子峰值流量的分布、质子事件预报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质子事件做了分析,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太阳质子事件,从而更好地为空间天气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66—1973年期间的40个9.4GH_z(λ=3.2cm)太阳微波射电爆发与太阳质子发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研究。 考察了太阳微波爆发的八个参量对于预报伴随的质子发射强度的效能,结果表明能量参数比时间参数和流量密度参数要好。用时间参数(包括有效持续期T_M)预言的质子强度,对于渐升渐降型爆发,要比实际值高。而流量密度参数,诸如峰值流量密度Smax,对于脉冲型爆发来说,不是很好的指示因子。但是,如果超过某一时间阈值,例如T_(1/2)>2分钟,则在平均流量密度(?)与太阳质子流量密度I_P之间有着紧密的相关,相关系数约为0.8。  相似文献   

7.
采用极值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过去四个太阳活动周[(1965-2005)]中每个太阳活跃年发生的最大质子事件,发现它们的峰值流量服从极值分布,其分布函数表述为:p(x)=1-expt-exp[-0.686(x-7.263)]},式中随机变量x是峰值流量的自然对数,并且用此分布函数讨论了大流量质子事件的重现期,发现理论预测与实际观测值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8.
进入地球低层大气的高能太阳质子对我国降水有一定的影响,经统计分析得出:有80%以上进入地球的强太阳质子事件出现72~80小时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内的平均降水量在关键日后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在低值系统活动地区降水必然要增加20%以上。说明这种高能太阳质子供给天气系统的能量与短期天气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能量相当。因此,完全可以将其作为短期降水预报中的一个预报因子从而提高短期降水预报中的预报水平。利用太阳瞬时爆发特性指数的大小和其三年周期变化规律可作出每年3月份的旱涝预报。笔者分析还表明,进入地球低层大气的高能太阳质子事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与磁暴的类型和强弱关系不大。本文对于促进日地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们分析了1972年5月25日—6月5日过日面的黑子群(McMath活动区编号11895)的形态,目的在于寻找导致耀斑爆发的因素,以便提高太阳活动预报的水平,从而较准确地预报宇航安全期和短波通讯,突然骚扰,并且为耀斑等太阳活动现象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 我们发现本黑子群形态的主要特点是前导黑子的旋转、分裂和自行,并且前导黑子呈现的δ磁结构在黑子群过日面期间一直存在。这黑子群的复杂的磁结构可能是本活动区一系列剧烈活动的主要原因。 黑子形态的上述剧烈变化与耀斑爆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较好的相关性。 本活动区引起的质子耀斑和质子事件发生前,黑子形态的主要特征是前异黑子的旋转和分裂,并有部分旋涡半影结构。磁场结构的特点是黑子群磁极性排列的倒置、δ磁结构的存在和磁场梯度的剧烈变化。这表明质子耀斑和质子事件的发生同这些现象有一定的物理联系。 5月29日以后,前导黑子的逆时针旋转,可能主要是由于不对称半影使黑子自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1972年8月,在日面上出现了一个质子耀斑活动区,北京天文台黑子编号为1972年238号(Mc Math 11976活动区)。在这个活动区过日面期间,产生了一系列大耀斑,其中有四个质子耀斑,分别发生在8月2日、2日、4日和7日,见表1。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经度的原因,我国观测到其中的两个质子耀斑。伴随质子耀斑产生了很强的射电爆发。这些质子耀微喷出了大量的高能粒子,发出了强烈的X射线及紫外线等。这些高能粒子辐射和电磁波辐射引起了一系列空间物理和地球物理效应。在近地空间测到了很强的质子流,按斯马  相似文献   

11.
The correlation of flare's location on solar disc with the value of sudden increase of total electron content is analyzed with flare's parameters observed by GOES satellite from 1997 to 1999 and total electron content derived from GPS data observed by 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 for Geodynamics. It is found that, besides the flare's maximum X-ray flux, flare's location on solar disc has some relation with the value of SITEC during the flare. The ionospheric response to a flare with a smaller maximum X-ray flux and nearer angular distance to the Sun's central meridian line may be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flare with a larger maximum X-ray flux and far angular distance. To the flares with the same class of maximum X-ray flux, the nearer the angular distance to the Sun's meridian, the stronger the ionospheric response.  相似文献   

12.
Solanki SK  Lagg A  Woch J  Krupp N  Collados M 《Nature》2003,425(6959):692-695
Flares and X-ray jets on the Sun arise in active regions where magnetic flux emerges from the solar interior amd interacts with the ambient magnetic field. The interactions are believed to occur in electric current sheets separating regions of opposite magnetic polarity. The current sheets located in the corona or upper chromosphere have long been thought to act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oronal heating, requiring their location in the corona or upper chromosphere. The dynamics and energetics of these sheets are governed by a complex magnetic field structure that, until now,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asure. Here we report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ull magnetic vector in an interaction region near the base of the solar corona. The observations reveal two magnetic features that characterize young active regions on the Sun: a set of rising magnetic loops and a tangential discontinuity of the magnetic field direction, the latter being the observational signature of an electric current sheet. This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coronal heating models based on the dissipation of magnetic energy at current sheets.  相似文献   

13.
太阳辐射流量是影响卫星轨道预报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太阳活动活跃期,空间环境的变化十分频繁,太阳辐射流量的变化也是如此。这里,我们对2011年6月份的太阳辐射流量峰值及谷值两种极端情况下,分别对低地球轨道卫星轨道进行预报,结果表明:对700km高度的圆轨道卫星而言,一个月预报的位置差异可以达33 km左右,速度差异可以达0.035 km/s左右。  相似文献   

14.
第22太阳活动周软X射线耀斑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OES卫星资料 (1~ 8 ) ,统计了第 2 2太阳活动周 (1986 .9~ 1996 .10 )软X射线耀斑数 ,共计 2 0 930个耀斑 ,其中X级最少 ,不到 1% ;M级为 10 % ;C级最多 ,约占 6 0 % .统计发现 ,此活动周有两个峰 ,分别在 1989年和 1991年 ,1989年平均耀斑指数为 4 2 7,1991年为 4 6 8;C、M及X级耀斑数在活动周的上升期迅速增大 ,两年多时间就达到极大 ;而下降期缓慢减小 ,长达 4年多 ;耀斑发生率随软X射线峰值流量的变化呈幂律谱分布 ,谱指数为 - 2 .135 ,相关系数为- 0 .987;小耀斑易受背景影响 ,B级耀斑以及C级耀斑中的较小者在峰年及其前后往往湮没在背景中 ,无法辨别 .还发现X射线耀斑的光学对应体 (Hα耀斑 )与X射线耀斑的比率随X射线耀斑级别的增高而增大 ,X级的光学对应体达 94 % ,M级为 83% ,C级为 6 3% ,B级只有 30 % .  相似文献   

15.
在空间探测中,太阳质子事件都伴生非相对论性电子,却常有观测到电子流而无质子成分的纯电子事件.纯电子事件中,电子流量比通常电子事件低一个量级左右.荷电粒子会因为与强朗缪尔湍动的相互作用而得到加速,经过理论推导发现电子和质子能否得到加速与朗缪尔湍动强度有关.代入日冕活动区物理量的典型值,计算发现正是由于质子和电子的加速条件对朗缪尔湍动强度的要求不同而产生了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16.
Absorption events associated with solar flar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ring the upward period of solar cycle 23, the Imaging Riometer at Zhongshan, Antarctica (geomag. lat. 74.5 S) was used to study the solar proton events and the Xray solar flares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absorption events. In our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sorption intensity and X-ray flux is found in a power form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ult. The imaging riometer absorption data at Ny-Ålesund, Svalbard reconfirm the above relationship. We also argue that only M-class flares can generate a significant daytime absor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