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活动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大量的野外调查资料和C^14年代数据,并结合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壳厚度、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等资料的分析,讨论了本断裂带活动构造地貌的分布特点、期次及其形成机理等问题。本文认为一系列山脊、阶地、水系和洪积扇沿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后扭错位变形,变形强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大,并且可以划分为3期变形。这种反扭位变形,是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南,北两侧地壳浅部块体向东运动过程中,因北侧块体速度较慢产生的滞后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2.
宁夏海原园河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穿越强烈活动的香山一天景山和海原断裂带,两断裂带均具有规模大、挤压变形强、左旋走滑量大和发震强度大等显著特点。通过野外对园河阶地沉积及上覆黄土一古土壤系列的取样,古地磁开放实验室的超导磁力仪测试,并与古土壤进行了对比,确定了园河最高阶地的B/M界限、贾拉米洛事件和古地磁年龄为1.04MaB.P.。结合园河最老基座阶地古地磁测年结果和阶地距现代河流西岸距离为7km,固可得海原断裂带自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平均水平走滑速率为6.73mm/a。T6开始发育的时间是1.04MaB.P.,并推测T5上、下限时间为0.593—0.146MaB.P.,时代为中更新世(布容期);T4形成时代属晚更新世,时间为146—49KaB.P.。由此推断早更新世晚期以来海原断裂带是以左旋走滑为主,1.04Ma可能是海原山前断裂带活动的转折点。自11.04Ma以来,园河开始形成了一系列基座阶地,反映海原断裂带北盘在向西运动同时,至少还发生了阶段性的抬升,形成了园河的三级基座阶地。  相似文献   

3.
<正>阿拉善地块西以阿尔金断裂与塔里木板块相接,北望中亚造山带,南邻祁连造山带.本区由北向南存在两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带,即阿拉善北缘断裂带(或称巴丹吉林断裂带)和乌套海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以乌套海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为界,将阿拉善地块划分为南北两大构造区[1-5].阿拉善地块古元古代构造层形成于裂谷型海盆环境,该构造层主要由龙首山群组成,经吕梁运动固结形成本区褶皱基底[6].中元古代变质地层以角度  相似文献   

4.
对东海重、磁资料进行了各种转换处理,结合地震、地质资料,综合定性和定量解释的成果,对中国东海北北东向陆架西缘断裂带、陆架东缘断裂带和北西向桃花-粟国断裂带、渔山-久米断裂带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东海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中生代以来的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印支-早燕山阶段的北北东向断裂带左旋平移、北西向断裂带碰撞、挤压,晚燕山-早喜山阶段北北东向断裂以“犁式正断层”方式活动,北西向断裂带左旋平移活动和晚喜山阶段北西向断裂的左旋平移活动。断裂活动表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新的特点。由于两组断裂带的活动。造成了东海盆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基本构造格局。三个阶段的活动方式分别与特提斯洋的俯冲、太平洋-库拉板块的北移,特提斯洋的封闭、印度板块的向北移动及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的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阿满地区走滑活动明显,发育了顺北1号、顺北5号等NE向大型走滑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出"南强北弱"的特征.通过对顺北1号断裂不同位置及次级断裂的特征及活动性进行解析,并结合大量单井生产资料及地震资料分析了断裂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顺北1号断裂不同位置及次级断裂在几何学、运动学及活动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顺北1号断裂的差异性,使该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形成了不同的走滑构造,这些构造控制了不同类型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和聚集,进而影响着油气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6.
沂沭断裂带表现为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的棋盘格式构造地貌格局.这种构造地貌格局是由于受到北北东一南南西向挤压作用,断裂带两端受到近南一北向挤压作用而形成的;其形成及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7.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由其南东侧边界活动断裂即龙门山北东向活动断裂带,北侧边界活动断裂即西秦岭近东西向构造带的南缘活动断裂带,断块内部近南北向岷山隆起断裂带的岷江与虎牙断裂等活动断裂带组合,构成了本区由西向东逐渐收敛的平卧"A"字形活动构造体系.在该活动构造体系的控制和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川西北断块沿两侧边界活动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武都、文县-平武、青川"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沿东经104°线附近形成了一个近南北向展布、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统一强震活动带.而在该带的东、西两侧地区,地震活动则明显减弱.强震沿该带有规律地南、北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探讨龙门山断裂带深部结构,根据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原始资料,采用Hypo 2000对汶川大地震以及震后M≥2.0级余震进行重新定位。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截止到2011年4月15日,获得了26 278个地震记录。重新定位后对结果的总结为:(1)主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央断裂中段的北川-映秀断裂上,余震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方向延伸,呈南北分段分布。重新定位后的到时残差为±0.35s,水平误差为±1.32km,深度误差为±5km。(2)在主震附近的映秀、理县和黑水有一条北西向的余震带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捩断层一致。(3)在青川附近(龙门山断裂带的北端),此段成为余震密集地区,这与历史上此地很少有地震发生不吻合。  相似文献   

9.
北天山流域河长坡降指标与Hack剖面的新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构造运动活跃地区的流域范围内, 构造运动及地貌特征能有效地反映在河流纵剖面、河流坡度等因素上。针对北天山地区 10 条河流, 提取河流 Hack 剖面、河长坡降指标( SL) 以及标准化坡降指标( SL/K) 等地形指标, 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北天山地区河流受到持续且快速的构造抬升运动影响, Hack 剖面呈上凸形态, 并且与河长坡降指标峰值、河流纵剖面变化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北天山地区河流标准化坡降指标( SL/K) 以依连哈比尔尕断裂带和准噶尔南缘断裂带为界限呈带状(Ⅰ, Ⅱ, Ⅲ区) 的分布, 在构造运动影响下, 流经两大断裂带的河长坡降指标明显升高, 揭示了在河流剖面坡度变化较大且河长坡降指标大的地区多为构造运动活跃的区域。同时, 在小流 域尺度内, 岩性改变与支流汇入也容易使局部地区出现河长坡降指标的峰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青藏块体东北缘的主应变率、最大剪应变率、面膨胀率等地壳应变场特征,通过对多个站点的GPS区域网连续观测,获取了2009—2013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的解算结果,并在研究区域选取了两个GPS剖面,分析其应变积累特性。结果表明:GPS的水平运动速率由NE向正E向逐渐减小,主要是受到了祁连块体、阿拉善块体及鄂尔多斯块体的阻挡而改变了物质的运移速度;2010期与2012期的主应变率与最大剪应变率主要分布于循化南山断裂西段、日月山断裂北段、祁连北缘断裂带北段,面膨胀率圧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循化南山断裂西段。日月山断裂北段及祁连北缘断裂东段均表现为圧性为主,兼具左旋走滑的相对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1.
香山科学会议经过一年来的筹备、起步和尝试性活动,在今年4月9~11日正式推向社会,亮出牌子。香山科学会议是由国家科委发起和支持,由挂靠在中国科学院的香山科学会议组委会承办组织的,受到了各方面科学家的支持和欢迎。香山科学会议以著名的北京香山命名。香山科学会  相似文献   

12.
以白龙江复背斜北翼的逆冲推覆断裂体系为主要研究点,重点讨论了与该断裂带相配套的、有利于矿床形成的构造部位。从含矿岩系、岩浆岩特点和矿化热液蚀变特征几个方面,提出逆冲构造体系和体系中的含矿岩系是金矿成矿的有利地区。结合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和其它特点对研究区进行了成矿的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露头区解剖、三维地震解释、测井曲线识别、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松辽盆地杏北油田葡萄花油层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基于测井曲线综合响应的断层破碎带厚度预测模型,进而探讨断裂带结构特征对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和开采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裂带由断层核和破碎带两部分组成,其中断层核发育泥岩涂抹的分段生长结构,破碎带发育破碎、滑动和变形3种特征;断层垂向上在葡Ⅰ4小层发生分段,造成系统取心井钻遇3个断点,其中断点1发育砂岩变形带的断层端部破碎带,断点2发育泥岩涂抹的主断层核,断点3发育泥质角砾岩和方解石充填泥岩裂缝的次断层核;断层面两侧随着距断层核距离增加破碎带微构造密度和碳酸盐含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的深部构造与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的3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断裂带丰富的深部结构信息。这些剖面显示,郯庐断裂带已切穿了整个地壳,并且向下延入上地幔;该段断裂带在深部显示为陡立的走滑构造,浅部为伸展断层及断陷盆地所叠加,最后又发生过一期明显的逆冲活动;该断裂带的走滑构造在渤海湾内继续存在,指示其早期的走滑活动中向北延入了渤海内;该断裂带内部及其旁侧,浅部的断陷盆地发育与深部的高导层(带)紧密伴生,反映断陷盆地发生时在地壳深部都出现了软弱拆离带,也指示了岩石圈减薄中地壳内所发生的深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震、测井、岩心以及物性测试数据等资料,从断裂规模和断层生长连接分段性特征入手,分析了埕南断裂构造发育特征及分段性,精细划分了埕南断裂不同段的断裂带结构及差异性,对比了不同断裂带结构单元物性差异性.研究认为:(1)埕南断裂在车西洼陷内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构造发育特征,可划分为北西向、北西西向、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四个走向段,其中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段断裂呈板式,所控洼陷内断裂发育稀疏,北东向和北东东向段断裂呈铲式或坡坪式,所控洼陷内断裂发育密集,构造样式丰富;(2)埕南断裂内部结构发育较为完整,断裂带结构在深浅测向、井径、密度、声波时差和补偿中子测井曲线上具有良好的可识别性;(3)断裂的生长连接过程与断裂带各结构单元厚度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落差较大的走向分段上,断裂带各结构单元发育厚度更大,而在各走向段连接点处,断裂带各结构单元厚度较小;(4)各结构单元物性差异明显,诱导裂缝带孔渗性高于围岩,诱导裂缝带孔渗性高于滑动破碎带1~2个数量级.综合研究表明,断裂带结构的发育对流体输导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台中-晋江横向构造带是一条重要的断裂带,控制了福建地区新生代地壳变形和现今地壳运动的南北差异。研究表明,受该断裂带控制,形成福建现代地壳运动南北分区,地壳活动南强北弱、南升北降的特点;历史中强地震基本分布在断裂以南的东部和邻近海域地区,形成南部地震集中区;1999--2006年环境剪应力值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台中-晋江横向构造带以南,也反映了南强北弱、南北分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营口-潍坊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中段一部分,自南向北发育潍北、莱州湾、黄河口、渤中、渤东、辽东、辽中等新生代沉积盆地(凹陷)。构造沉降量计算和作图结果表明,上述盆地的沉降史曲线有4种类型,它们对应不同的盆地类型。沿断裂带走向方向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说明,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自两端向中部逐渐迁移,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汇聚速率和汇聚方向的变化以及菲律宾板块的影响控制了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平均构造沉降量的变化,渤海湾新生代盆地是拉分作用和主动裂谷伸展两种作用共同控制形成的复合型盆地。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动力学--多力源多时期分段作用模式.早-中侏罗世,扬子与华北地块碰撞后的持续会聚力、古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力(安第斯型)联合作用于郯庐断裂带,产生了左旋压扭活动.晚侏罗世,西太平洋型的古太平洋板块挤压力作用机制率先作用于中国大陆边缘的北部地区,并一直持续到古近纪.其在郯庐断裂带中、北段诱发出上地幔上涌力,使其产生了右旋拉张活动;郯庐断裂带南段直至晚白垩世才受到这种机制作用.晚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俯冲带后退,上地幔上涌力作用已退到边缘海地区,郯庐断裂带全段受到边缘海地区上地幔上涌力诱发的次级挤压作用力,形成了右旋挤压活动.  相似文献   

19.
营口-潍坊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中段一部分,自南向北发育潍北、莱州湾、黄河口、渤中、渤东、辽东、辽中等新生代沉积盆地(凹陷)。构造沉降量计算和作图结果表明,上述盆地的沉降史曲线有4种类型,它们对应不同的盆地类型。沿断裂带走向方向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说明,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自两端向中部逐渐迁移,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汇聚速率和汇聚方向的变化以及菲律宾板块的影响控制了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平均构造沉降量的变化,渤海湾新生代盆地是拉分作用和主动裂谷伸展两种作用共同控制形成的复合型盆地。  相似文献   

20.
香山群沉积岩浆记录及其反映的大地构造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西南边缘香山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早古生代大地构造背景的恢复和确定提供佐证。方法通过香山群地层的岩石学、沉积学、砂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综合分析香山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结果香山群的时代划归为中晚寒武世较合适;香山群主体是一套由板岩、细、粉砂岩和砂岩组成的浊积岩系,其砂岩类型主要是长石石英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和粉砂质石英砂岩,前寒武纪变沉积岩和花岗片麻岩为主要碎屑来源和物源区组成;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香山群属发育在被动大陆边缘斜坡环境中的沉积物,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应属大洋扩张构造环境下的大洋拉斑玄武岩系列。结论香山群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下的被动大陆边缘中的大陆斜坡和深海平原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