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深受前苏联模式影响,实行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分离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秉持高水平研究支撑高水平教学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供了强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大学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征:以人文教育为基础、创新教育为核心、德育为灵魂;专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推动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因此,大学素质教育评价应以引导并促进发展为出发点,以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为根本尺度,以教学活动的评价为主线,由于大学教育的多样性,其评价也必须注重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是人本质的重要体现,离开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则将失去依托和生命力。当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思想认同差异大、创业实践行动力不足而对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呈多样性等现实性问题倒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改革发展。彰显主体性教育理念、把脉学生和社会发展之需、探究创新教育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主体性,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浅议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要求,教育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特别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大学的实验教学中,摸索以学生主体性为出发点、强调实验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实验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的实验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通过等级考试为目标。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应转变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大学英语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提升大学课堂质量是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大学课堂亟待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但课堂革命何以可能则是学术界与实践界共同面临的一道难题。这场课堂革命突破口在于研究性教学,根本旨趣在于借助立体课堂重新定义大学课堂,从传统单维课堂走向新型立体课堂。研究性教学的实践策略在于运用分类思维重新形塑大学课堂,从笼统的教学模式走向多样化和可选择的教学模式,包括田野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验式教学以及启发式教学等。研究性教学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破除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恐惧以及学校层面的资源配置问题与制度性阻滞,从改革伦理的视角重思大学课堂革命并重新为大学课堂注入改革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房丽娜  唐志丹 《科技信息》2007,(2):127-127,134
主体性发展是学生创新精神养成的条件和基础。应对时代的挑战和终身教育的潮流,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人才,但高校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高等学校必须不断改革已有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协调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和谐发展的前提.教育既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发展学生的客体性,我国教育历来对学生的主体性不够重视,当前学习改革的关键在于分析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各因素,并针对各制约因素优化育人环境,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周珺 《科技资讯》2007,(11):253-25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成绩显著。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大学英语教学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急需对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增强教师素质等几个教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给予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是一种立足于大学教育的主体性实践。张扬并涵养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高层次的精神理念与境界。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精神及其建构有着特定的内涵和规律,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凸现和彰显学校的主体地位和精神,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营造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培育学术与创新精神,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建构和高扬大学精神的根本任务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文教育观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观提倡弘扬人的主体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发展性,在教育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这与学校体育中"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发展学生个性及价值观有着相互对应,相互影响的作用.文章以大学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为切入点,以北京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为基本案例进行分析,揭示了目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个性化、目标达成的全面化、课程多层次和小型化以及体育协会规模化等创新点,同时也提示大学体育课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知识传递的基本架构以及教师指导能力急待提高等等.  相似文献   

12.
由于本身"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矛盾,以主体性教育观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师生很难形成和谐的关系,导致中国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进入了发展的"滞后期"。主体间性取代主体性成为高校外语教学的指导理论既是哲学理论基础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外语教学实践基础影响下的产物。主体间性为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阙。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模式由过去的单向型逐渐过渡到双向交互型,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这一高校外语教学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3.
基于B-learning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lended-learning是网络环境下常规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融合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教并重,发挥在线教学与常规教学的优势互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采用Blended-learning的理念,构建了基于B-learning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新模式,并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在现代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汲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教育、多元智力、个别化教学、合作教育及终身发展等相关教育理论中凸显人的主体性特征的合理成分而创设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旨在以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先导,构建学生的主体人格,实现主体的多级开发,以此带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整体改革与调整,最终实现由传统的知识型、封闭型、单一型向现代的素质型、开放型、复合型转化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学生被看作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正随着我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学校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而逐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也提高到了应有的位置.实施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的主渠道就是课堂教学,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被压抑.本文就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原因,并提出发挥学生在工程力学课堂上主体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技术的发展,现代工程教育正经历从知识导向向能力导向、从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的转变。作为对工程教育改革方向的回应及中德教育合作的纵深推进,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结合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的成功经验,围绕"学生主体""能力导向",探索构建"五位一体"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考核方式、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的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德国经验的本土化问题、实验教学的主体性问题、实验教学的导向性问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和实验教学的保障性问题,且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拓展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大学课程改革的原因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目前,引起课程改革的原因主要有:大学职能的变化要求课程随之发生变化: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类型;教育思想的变化要求大学课程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促使大学课程改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大学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现代大学在课程改革方面日益呈现出了综合化、多元化、职业化、灵活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充分发挥党员大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在教育中加强主体性教育。党员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是新形式下高校加强党员大学生教育的迫切需要;也只有在实际的教育中,充分实践主体性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及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主体、主体性等问题也成为哲学界和教育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德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高校德育改革的一种共同趋势。台湾高校与大陆高校相比,其主体性德育有值得借鉴的一些特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关注心理健康;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国家型工程的主体性指标,是国家全方位水准与潜力的尺度。而大学则在一个国家教育结构中担负着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能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关乎国家能否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