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张琳 《工程与建设》2022,36(1):82-83,86
为避免建筑给排水在施工阶段及后期建筑使用阶段出现碰撞问题,引入BIM技术,对其设计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基于BIM技术构建建筑给排水模型、管线碰撞测试与管线综合,提出一种全新的给排水设计思路.将该思路应用到某建筑工程项目中,针对其建筑群给排水管线进行设计,并将按照此方案施工的效果与传统给排水设计方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的设...  相似文献   

2.
采用BIM技术建立了某工业厂房项目给排水、消防、暖通空调的精细化三维模型,并通过机电系统的管线综合,使碰撞问题及时解决,以实现图纸设计零冲突、零碰撞。通过BIM三维模型系统,对机电各专业进行可视化管理,实现虚拟现实。对项目BIM模型中的给水、消防、暖通空调等系统管线进行三维动态受力建模及分析,得到机电系统受力的动态结果,确定了各系统管网的工作压力。最后运用互联网技术将BIM受力分析与模型共享关联,实现数据实时共享。  相似文献   

3.
兰州奥体中心运动员公寓项目规模较大,造型独特,结构较复杂,综合管线系统包含通风空调、消防喷淋、强弱电等多个系统,传统的综合管线设计已无法满足现阶段高质量施工的要求。鉴于BIM技术的可视化、一体化、参数化、仿真性等特点,在综合管线排布安装施工中结合BIM技术创建三维模型,较好解决了管线碰撞、部分专业功能损失、楼层净高不满足使用要求,施工质量和效率低等问题,而且还通过BIM技术对管道综合支吊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对综合支吊架的选材和用量作出指导。最后,结合BIM技术在兰州奥体中心运动员公寓项目综合管线排布施工中的应用,对BIM技术在公建项目综合管线排布安装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以白山隆府大厦改造项目为例,将BIM技术应用到此项目的管线综合设计中,利用Revit软件完成各专业系统建模,利用Navisworks软件分析各个专业之间的碰撞冲突并生成碰撞冲突报告,通过管线综合调整优化模型,提高设计质量;对支吊架在BIM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运用品茗HiBIM软件进行支吊架布置及荷载计算.得出:在商业改造项目机电设备管线设计及施工中,应注重BIM技术的应用,可解决管线综合布置时的错漏碰缺,降低施工成本,合理地使用管道支吊架,以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黄秀清 《科技资讯》2023,(24):130-132
BIM技术对机电安装的整个过程进行模拟,可全面地保证机电的安装效果。以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为例,阐述该项目BIM安装方案的整体设计,通过建立机电BIM模型,对机电深化设计和装配式安装进行分析,探究紧凑布置管道、提高支吊架稳定性、洞口预留和管线预埋这几方面的质量控制要点和应用效益,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模型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优化设计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了西安某商业综合体BIM模型,结合其功能特点,从建筑节能各方面进行考虑,以建筑全生命周期为轨迹,对建筑朝向、构件优化、管线优化、运维管理等方面进行模拟分析从而制定节能方案;最后,将节能方案应用于实际项目进行验证分析。通过实际项目运用,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利用被动式节能技术,本项目仅裙楼二层每年就将节省约7万元。由此对比分析体现了BIM技术应用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的显著效果,不仅能达到更有效的节能效果,同时使建筑业能够进一步向信息化迈进。  相似文献   

7.
现代建筑空间结构日趋复杂,功能要求不断提升,但协调各设备管线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关系,长期困扰着设计师。BIM技术产生和发展对解决建筑设备与结构冲突和设备及各管线之间碰撞检查提供一种最佳的方法与途径;该技术还可在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营等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发挥可视化模拟管理功能。同时,应用BIM技术可使建筑工程设备管线设计和施工协调变得高效,减少施工过程中因设计不当造成返工现象,达到缩短工期、节省开支和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需求量增加。阐述了在建筑设计机电工程中各专业对BIM技术的应用,通过协调优化建筑、结构、暖通、电气、给排水、管理工程各专业,建立数字化的建筑模型和更合适的方案。应用BIM协同设计,可减少失误,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建筑给排水管道的设计、施工会影响后续用户的正常使用,其存在需要为人们提供更为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改善建筑给排水系统整体运营状况,从设计、施工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设计、规范施工,管理与控制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工作,优化改善现场施工工艺,保障建筑给排水系统运行状况满足使用需求。论文分析了建筑给排水管道设计基本特点及设计原则,提出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的经验及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崔蓉 《华东科技》2022,(1):83-85
现阶段,在现代化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上,BIM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中,并且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BIM技术具有可视化与可优化的特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的集成化水平.BIM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地下车库中的管线综合问题,从而提高地下车库空间的利用率.基于此,本文以某地下车库工程项目为研究案例,分析了BIM...  相似文献   

11.
装配式建筑项目总承包让设计、施工、构建生产有了深度的融合,依托BIM技术的设计范围的延续与拓展成为装配式建筑实施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当前装配式建筑从设计到实施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BIM技术在建筑设计、深化设计及建筑构件生产这三个核心阶段的应用与优化。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使得城市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给排水管道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不断有新的管线的铺设,而原有管线随着时间的流逝则需进行修复。目前城市道路负荷的严重,要求给排水管道的施工采用先进的技术。本文介绍了几种用非开挖技术进行管道修复及管道施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莉华 《甘肃科技》2005,21(11):123-124
由于住宅小区的给排水设计施工与一些功能复杂的现代化建筑给排水相比,在技术要求上相对简单,因此往往不会受到重视.但是当住宅小区投入使用后,出现问题最早、最多的就是给排水方面的问题,因此小区内排水管道的最小管径和最小设计坡度的取值,应综合考虑管道内水力性能、管道的造价、管道的布置位置和管道的施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央党校中水处理工程为例,分别从管线综合设计的任务、原则、管线综合位置的控制等方面说明了管线综合设计中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并从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角度,对中水处理站中给排水及工艺管道的管材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邻近建筑荷载对地下管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邻近建筑荷载对地下给排水管线的影响 ,应用弹性半空间受分布荷载作用的解答 ,得到了邻近建筑附加荷载在管线上的附加应力分布情况 ,并采用曲线拟合方法对附加应力分布进行了拟合分析 .应用文克勒弹性地基短梁理论 ,推导出附加应力作用下管线的变形、剪力和弯矩计算方法 .结合管道接头处的力学特性 ,提出了管道错位、开裂等地下管道病害的定量化评判方法 ,为进一步评价地下管线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安全性提供了依据 .结合工程实例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BIM技术的特点,针对建筑群与道路间的综合管线工艺优化问题,结合某山地建筑群项目综合管线设计进行研究。对管线排布要点进行分析,对比传统管线施工方法,提出了利用Revit软件对建筑群与道路间的综合管线进行模型性、三维可视化、优化性设计,并进行碰撞分析,最终实现了设计阶段对综合管线问题基于Revit平台的快速优化调整,提高了工程设计效率,节约了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17.
建筑给排水工程是建筑安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建筑行业发展迅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对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对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技术控制做以阐述,以期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唐宁霞  陶义 《科技资讯》2009,(27):246-246
给排水管线的施工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和居民的稳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简单分析了给排水管线施工流程工艺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市政工程中给排水管线施工的技术难点,分析了顶管非开挖技术在管线施工中的应用,并对其施工工艺进行了讨论,对于进一步提升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线施工的工艺及水平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镇的迅速发展对给排水管线的敷设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避免重复挖掘,减少浪费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城镇给排水敷设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给水管线的布置形式,排水体制选择,管道定线,管网敷设等问题,相信对从事给排水管线敷设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覆盖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具有参数化、可视化、协同化的工作特点,在造价核算、质量安全控制、供应链管理,运营维护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医疗类建筑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建筑设计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文章以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医技楼为例,分析了BIM技术在医院给排水设计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