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其特有的优越性,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体系已被越来越多的高端建筑采用。本文针对一个实际工程,阐述了利用PKPM软件对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进行分析计算以及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在设计构造方面所要注意的问题,以供广大工程师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宽扁梁的设计,发现宽扁梁的配筋经常由裂缝或挠度控制,宽扁梁的用钢量是巨大的。就拿本工程来说,有的梁的配筋竟然达到了上部筋15根25,下部筋15根25。虽然理论计算中宽扁梁的抗震等等性能没有问题,但我认为无论从结构安全的可靠度考虑,还是从工程建设的经济性考虑,宽扁梁都应尽量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3.
对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宽扁梁,空心圆管宽扁梁的静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研究过程中运用等代刚度法,并使用结构分析软件PKPM-SATWE和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该构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此种构件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一种新型的宽扁梁-空心圆管宽扁梁的抗弯性能进行分析,分析该构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在分析过程中运用等代刚度法,并使用结构计算软件PKPM—SATWE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该构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对此种构件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宽扁梁楼盖结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ACI规范中板带分析方法,利用有限元法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宽扁粱楼盖进行了探讨,获得了梁在柱上板带中弯矩比例和柱上板带弯矩分配系数随梁宽、梁高、板厚、区格跨度及柱截面大小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弯矩分配系数随梁相对抗弯刚度因子的变化特征,发现柱上板带弯矩的分配不能像ACI规范中只考虑梁的相对抗弯刚度因子及两向跨度比两个参数,梁宽对于宽扁梁结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量,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宽扁梁楼盖内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在一定场合(如底部商场、上部住宅的综合性建筑)将梁设计成宽扁梁,提高房间净高度,满足功能要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实践上均可行。详述了具体设计计算过程(截面选取、配筋、挠度及裂缝验算)并配有两个算例。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重物对双模量等高变截面梁的冲击问题.把被冲击的双模量等高变截面梁简化为一集中质量与无重弹簧相连接的单自由度弹性系统,使重物对梁的冲击问题转化为重物对具有集中质量单自由度弹性系统的冲击问题,然后采用动力学方程推导出了重物对梁的动载荷系数、冲击时间的函数表达式,克服了能量法仅能给出最大动载荷系数的不足.通过算例分析,指出有关文献给出的最大动载荷系数公式,仅是动力学方程推导出的动载荷系数函数式的特例.当拉压弹性模量相差较大时,不能把重物对双模量等高变截面梁的冲击问题简单处理为重物对单模量等高变截面梁的冲击问题,必须要考虑拉压弹性模量不同因素对双模量变截面梁受冲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间接加载对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梁受剪性能的影响,进行一批不同加载位置RPC梁的试验,分析其对裂缝、挠度、抗剪承载力及破坏形态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挑耳在上部和挑耳同梁等高的间接加载RPC梁的裂缝发展趋势相近,裂缝的增长速度比直接加载梁慢,而挑耳在下部的试验梁裂缝发展迅速,并在主梁上形成拱形裂缝;加载方式对RPC梁的刚度影响不大;挑耳在上部和挑耳同梁等高的间接加载RPC梁的极限承载力并不比直接加载RPC梁低;挑耳在下部的间接加载RPC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拉脱破坏,从而导致其极限承载力比直接加载RPC梁降低25%左右;间接加载梁的开裂荷载比直接加载梁都提高25%左右;挑耳在梁上部及挑耳同梁等高的RPC主梁可不配置附加横向钢筋,挑耳在梁下部的主梁可以减少附加横向钢筋的配置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格里森制弧齿锥齿轮,运用局部综合法与轮齿接触分析(TCA)技术,研究等高齿弧齿锥齿轮的几何设计、加工参数设计和刀盘参数。通过UG软件,建立该齿轮的三维精确模型,对大、小轮模型进行运动仿真,模拟齿面的接触区情况。该等高齿设计的弧齿锥齿轮,在加工时只需采用0号刀盘,简化了选刀过程,避免了对角接触。此外,该等高齿设计的弧齿锥齿轮能够进行磨齿加工。在GH35铣齿机上进行铣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等高齿接触区规范,易于调整,提高了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超高层建筑中,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成为钢管混凝土结构和框筒结构合理结合的建筑主流结构体系形式.此结构体系是由钢管混凝土柱通过梁与核心筒结构组合形成整体受力体系,体系中最主要的两大部分为钢管混凝土柱和钢管混凝土宽扁梁部分.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借助GSSAP对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进行有限元计算和建筑结构分析,进行结构体系的优化设计,得出最优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黄山 《科技资讯》2013,(5):44-45
本设计项目为柳营南路连续下穿宁芜线和仙宁线工程,采用不等高箱涵两侧对顶的工法,解决了下穿相邻既有线存在较大高差的问题;采用便梁特殊架设的工艺,解决了线间距较小的铁路线路施工防护问题,为以后类似建设项目提供了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2.
高亮 《科技信息》2011,(22):I0332-I0333
碳纤维加固结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不适合用于变形过大及刚度不足的结构。在抗弯加固中,截面高度较大的梁可采用较少的碳纤维布;板及宽扁梁加固中碳纤维布的用量应适中,若碳纤维布用量过多,则会由于强度利用率低、结构变形过大而破坏。用于抗扭加固时,虽然能起一定作用,但并不经济,其效果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3.
桥梁的梁板采用后张法工艺进行施工时,常常会出现按设计的应力去张拉时预应力筋实际伸长值远远达不到设计的伸长值的情况,对梁板后张施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质量控制水平受到制约。为了解决此问题,特对梁板后张施工进行了跟踪、记录、分析,以期找到解决张拉应力损失问题。该文结合后张法梁板张拉实际施工对产生应力损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进梁板施工质量口至水平。  相似文献   

14.
采用等效荷载法计算次梁中的预应力在边梁中产生的次扭矩,当预应力筋线形布置对称时,根据固端弯矩相等的原则,用换算均布荷载对次梁中预应力筋等效荷载进行简化,近似计算边梁的次扭矩.推导了常见线形时换算均布荷载的计算公式.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介绍了考虑边梁次扭矩作用的边梁抗扭设计过程,并对设计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次扭矩后,边梁扭矩设计值约减少了20%.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钢筋混凝土扁梁柱节点的非线性分析,得出等宽扁梁自由端在竖向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与试验滞回曲线形状比较吻合,从宏观上分析了其抗震性能,并且较好地模拟了结构在节点处形成的交叉裂缝;用不同的轴压比对扁梁柱节点进行模拟,得出不同轴压力对扁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初裂荷载与极限荷载,用计算结果与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误差较小,满足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全面考虑混凝土徐变收缩、裂缝影响及应力重分布变化过程,推导了适于不同应力分布条件下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截面长期应力应变分布规律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构件收缩翘曲变形影响系数曲线及曲率计算公式,并建立了分析预测受弯构件初始及长期总变形的通用分析方法.考虑截面非线性应力分布曲线,对各类受弯构件长期徐变收缩效应及变形进行分析,通过了试验验证.研究归纳了配筋率、截面尺寸等影响受弯构件长期挠度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分析表明,钢筋能有效约束受弯构件长期徐变变形,而收缩翘曲变形大小及方向则主要取决于拉、压钢筋配筋率比值;在同等的初始抗弯刚度或截面积条件下,宽扁梁长期变形增长较普通梁显著.  相似文献   

17.
进行了2个波纹腹板H型钢主次梁铰接节点的静力试验,分析了节点的静力承载能力,研究了节点各截面的内力分布,并将各截面的内力分布试验值与理论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理论公式在计算各截面内力分布时的可靠性.提出波纹腹板H型钢主次梁铰接节点各部件的承载力设计公式,通过将节点各部件的设计承载力与试验承载力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波纹腹板H型钢主次梁铰接节点设计公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许娟 《科技信息》2013,(21):330-331
通过对拉梁设置位置及设置方法的分析讨论,按相关规范的要求,对如何设计拉梁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并用具体实例计算说明了在选用不同设计方法时拉梁配筋的变化可供工程设计考。  相似文献   

19.
进行体外预应力RPC箱梁模型两点对称受弯加载试验,研究了荷载-挠度曲线、截面应变、裂缝分布和破坏模式等问题,并对模型梁跨中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梁属于整体受弯破坏,采用预制节段拼装的施工方法是可行的;模型梁中混凝土对开裂弯矩的贡献明显大于同类普通混凝土梁,开裂时跨中受拉区边缘RPC应变约为普通混凝土的4~6倍;采用体外预应力提高了模型梁的开裂弯矩和增加了其延性,模型梁开裂弯矩为极限弯矩的55%;开裂时梁的跨中挠度仅为跨中极限挠度的20%;体外预应力RPC箱梁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应考虑RPC的受拉作用,并且可参照本文算法进行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模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老顶多岩梁组成时的结构力学模型,深入研究了支架与老顶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起在对老顶上位岩梁采取“给定变形”方案时、反映支架与老顶总体间力学关系的方程式,揭示了进行采场支护设计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