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网络新闻已经成为了民众主要的新闻获取途径,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起传统的报纸新闻,网络新闻在写作方式、理念、对象和表达载体上都存在不同之处。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提升新闻写作的规范和专业水平、充分迎合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和喜好,笔者简述了报纸新闻与网络新闻的特点,并对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别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希望为有关专业人士带来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艳玲 《科技资讯》2014,(33):229-229
作为新的媒介信息传播形式,新媒体的发展远远比人们预想中发展要快的多。随着新媒体逐渐深入大众生活,与之并行发展的如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遭遇巨大冲击,原有的关注群体也面临着失去、转移等现实问题,其中不仅是传统媒体,使记者地位和发展也相当严峻,处境令人堪忧。通过培养全媒体记者比较熟悉的网络"水性"、敏锐的新闻发现能力和跟踪热点事件的意识;提升记者处理网络新闻首发、报纸新闻深度挖掘两者关系的能力,从而"营销"新闻;鼓励记者建立个人品牌,提升和公众之间沟通。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互联网的势力迅速壮大,它正在以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第四媒体"的身份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网络新闻也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新闻近几年的骄人业绩让电视终于切身感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冲击。网络新闻之所以能迅速为大众接受,在于其具有实时播报、海量存储、多媒体演绎以及交互性传递等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4.
向菲 《科技信息》2009,(22):179-180
作为“第五媒介”,“手机版”报纸的出现具有现实的媒介经济学意义,既是技术的产物,也是市场的产物。2004年,我国诞生了第一家手机报纸。在随后的几年时间,手机报纸在中国大地风生水起,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虽然手机报纸相对于传统报纸有独具的优势,但现阶段手机报纸盈利模式单一,进入3G时代以后,如何促进广告盈利模式的发展,本文从媒介经济学的角度,运用产业价值链理论对新媒体的构成进行分析,力图为手机报纸的盈利模式选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手机报纸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划时代的革命性意义。手机报纸是一个新媒介时代的开始,与以往新媒介的出现一样,它不会也不可能取代传统的媒介,只会与传统媒介一起为受众提供更多曼快捷的信息.为信息的传播提供更畅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读题时代"的到来,网络新闻标题逐渐演变为读者选择与浏览信息的依据,甚至是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但是因为竞争激烈,部分商业门户网站出现了新闻标题失范问题。通过对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可知,规范新闻标题、实现网络新闻有效传播的途径是健全和完善网络新闻政策法规,大力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加强网络媒体新闻行业自律,完善公众对媒体的监督机制,加强高校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等数字媒介的迅速发展,使报纸的生存环境发生着巨大改变。由于数字媒介在信息传播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报纸将在受众资源.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等方面受到数字媒介的挑战。但是传统报纸具有很强的公信力、忠实的读者群以及成熟的盈利模式,这些优势使报纸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数字化社会里,报业数字化是一种潮流,而这种潮流代表的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媒介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新闻信息也多以网络途径进行传播,对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编辑造成了极大冲击。网络新闻编辑的日常工作是通过舆情管理实践得以展现工作绩效和管理水平高低的,所以在新时期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做好舆情管理,展现自身工作的价值。该文主要通过分析网络新闻编辑在舆情管理中易出现的问题,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在新时期舆情管理中应如何发挥作用,旨在为新闻编辑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传播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文德 《甘肃科技》2005,21(12):225-226
计算机互联网是继报纸、书刊、电影、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出现的第六媒体,它的出现给了传统媒介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的冲击,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媒体的传播特色及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艺潼 《科技资讯》2009,(6):204-204
既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成为了传播的主流之一,互联网的数字化平台有其独有的传播优势。由于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报纸、广播、电视变成了网络媒体之前的传统媒介而独自称霸于新闻界。但这一想法是不正确的,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在发展过程中应是互补与转化的关系,而不是一方代替另一方的关系。它们两者之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配合可以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新媒介向传统媒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纸质媒介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媒介融合这一时代背景入手,全面分析纸质媒体的生存状态,提出了"整合联台,共存共荣"的应对策略,纸媒要借助新技术发展新的报纸形态、加强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打造特色品牌、将硬性新闻软化以及降价或者推出免费报纸等途径,发掘自身优势,以此寻求"爆发式"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潍坊学院学报》2020,(1):58-62
新时期新媒体的日益发展,深刻影响着传媒业的走向,传统纸质媒体受到的冲击充分地体现在报刊上。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寻求向新媒体转型,传统报纸和网络媒体融合的发展模式渐渐成为趋势。数据显示,手机新闻客户端已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渠道。由于客户端众多,竞争激烈,差异化竞争趋势也逐渐显现。本文对报纸数字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新闻客户端的规模、数量、市场占有率以及竞争的差异化。对报纸新闻客户端的细分趋势,从本土化、功能性、创新型等不同角度研究探讨报纸新闻客户端发展的更多可能,提出在细分趋势下的实际运营中,报纸新闻客户端面对媒介融合应转变思考范式,根据细分定位,更加精准地为特定对象服务。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世界许多传播学家普遍认为,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这四大媒介而言,网络媒介对它们的冲击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新闻文本有其自身独特的传播价值,本文通过对网络新闻文本实例的研究以及与传统新闻文本进行对比,总结出网络新闻文本具有传播内容丰富多样、时效性强、开放自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关于报纸管理工作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纸是一种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因为它出版和传递知识信息迅速,以刊登新闻、消息和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有固定名称,所以是社会教育重要的媒体.如何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搞好报纸管理和开发,无疑是高校图书馆报纸阅览工作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中州大学图书馆为例,就报纸资源的特征、报纸订阅的原则依据、网络新闻与报纸功能以及报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传媒业的一些现状无不在诠释着媒介的融合趋势。网络的出现集视频、音频、文字于一体,传统媒体利用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或新传播形态进行内容制作,纸质媒体刊登网络博客内容,手机可以上网等现象都与媒介融合相关。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对手,其市场份额不断缩水。在寻求生存之道时,媒介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报纸媒介来说,革新传播理念、丰富报道内容、拓宽传输渠道、延伸媒介价值链成为其转型的必然路径。在2011年深圳大运会报道中,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展现了全媒体新闻实践的诸多亮点。全媒体时代,报纸媒介如能在转型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就会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传播中,女性常被媒介忽视其作为社会人的主体价值.通过对重庆四家都市类报纸的分析可以看出,女性被媒介集体无意识地视为"附属",其表现在新闻用词和新闻版面设置等多个方面.而以女性为目标受众的女性报纸<新女报>同样在忽略女性,女性俨然成为报纸商业化利润追求的"商品".本文旨在通过重庆报纸女性媒介话语权缺失现状的阐述和分析,积极探讨幕后原因及实现女性媒介话语权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舒世良 《科技信息》2012,(14):165-165
网络传播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其传播方式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这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较以往传统的新闻传播最大的特点是其传播的媒介是网络。这一集合了报纸的文字、广播的声音、电视的图像的新兴传播媒介在兼具传统媒介的特点的同时又有着自身显著的优点——互动,使受众从单一的新闻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正随着计算机网络广泛应用和可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迅速占领着新闻传播的主流阵地。  相似文献   

20.
在视觉文化时代,报纸只有打破传统模式,在设计和信息传播方式上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上满足现代读者的审美倾向和阅读习惯,才能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重获新生。本文简要阐述视觉文化时代,传统报纸和报纸产业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并对我国报纸版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对报纸版面设计视觉化的原则和策略,给出了笔者的个人意见。希望我国的报纸行业通过改革和创新,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突围,继续发挥主流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