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EFP冲击起爆带盖板装药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聚能装药形成的金属射流和EFP是战争中对付坦克、装甲车辆等目标的技术手段,研究EFP对炸药的引爆机理对于评估弹药受EFP侵彻时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计算EFP侵彻带盖板装药时在盖板中产生的脱体冲击波压力,以及该压力在盖板与炸药界面处产生反射和透射作用后进入炸药内部的透射波压力强度,分析了EFP破甲后冲击起爆炸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特氟龙和尼龙两种非金属射流冲击反应装甲穿而不爆的优越性,利用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种材料的射流冲击反应装甲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非金属射流引起夹层炸药的起爆的因子主要来自于侵彻中的动压力以及面板、背板的对冲击波的反射加剧.对于本研究药型罩材料的选择,并非材料密度越低越适合作为前级聚能装药药型罩材料,还要兼顾射流的侵彻开孔能力,相比之下特氟龙表现出了更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活性射流侵爆耦合毁伤效应,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活性射流侵彻过程中爆炸效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利用测压罐实验得到了活性射流侵彻不同厚度钢靶后的内爆超压特性,分析了侵彻靶板厚度对侵彻形貌以及内爆超压峰值的影响.并结合虚拟原点理论,建立了活性射流微元侵爆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活性射流在测试罐内形成的超压具有峰值较大、作用时间较长、空间上分布均匀的特性,并且成型活性射流中存在未完全反应部分;活性射流的密度衰减使后续射流侵彻单位长度所消耗的射流质量大大增加,从而造成靶后内爆超压峰值随侵彻深度增加呈现抛物线衰减.利用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活性射流作用目标时爆炸效应与侵彻深度之间的关系,为分析活性射流毁伤机理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4.
钛合金药型罩聚能装药射流成型与侵彻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轻质合金药型罩的侵彻性能,采用X光照相技术对两种大锥角钛合金药型罩的射流成型及其对钢靶的侵彻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140°锥角药型罩产生的射流近似为EFP,其对钢靶的侵彻半径大,但侵深较浅. 120°锥角药型罩在中心起爆时,形成杆式射流;而环形起爆时,则形成典型射流,其侵彻深度比中心起爆有较大提高. 此外与铜质药型罩相比,其侵彻孔径得到明显提高. 因此,采用轻质合金和环形起爆,可以在保证大锥角药型罩较高能量利用率的同时增大开孔孔径和侵彻深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广泛应用的商用数值模拟软件LS-DYNA 3D,开展了聚能装药射流成型与侵彻数值模拟结果可信度研究,对美国BRL-82基准弹进行数值模拟规律验证.结果表明:对轴对称聚能装药结构,药型罩壁厚网格数δ=4,对应装药、射流成型及侵彻通道的关键区域网格单元划分0.25 mm;射流成型采用多物质全Euler算法,侵彻采用多物质流固耦合算法,计算结果可信度较高.此外,铜药型罩材料本构模型选为Steinberg或Johnson-Cook时,对射流成型及侵彻计算结果可信度影响较小.设计了直径为56 mm的聚能装药,基于上述验证规律对其射流成型及侵彻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脉冲X光和静破甲实验对该结果可信度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传统高聚物基活性罩聚能装药侵彻深度严重不足这一瓶颈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活性-铜复合罩聚能装药结构,并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活性-铜罩射流成形及侵彻钢靶增强行为.仿真表明,内层铜罩主要形成高速前驱射流首先侵彻钢靶,活性材料外罩大部分形成杵体且可以随进侵孔内部.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单一活性射流相比,活性-铜射流对钢靶造成的侵深更大,且侵彻性能与进入侵孔内的活性材料质量显著受炸高影响.实验与仿真对比表明,活性材料的爆燃反应会导致侵彻过程提前终止,可能的机理是其化学反应在侵孔内会形成超压,造成铜射流严重失稳,致使剩余射流无法再继续侵彻.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5种凝聚态炸药的冲击起爆判据,对每种判据进行分析,其中Pnτ判据适用于一维短脉冲冲击起爆的判定,James判据及其改进形式从微观角度将输入炸药的冲击能量转化为能量密度、质点比动能、输入功率和Jmax等物理量,能够反映冲击起爆的动态过程,在研究炸药的冲击起爆阈值和评估冲击起爆的可靠性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飞片参数对飞片冲击起爆的影响规律,采用Lee-Tarver点火增长模型对不同材料飞片的厚度、直径冲击起爆HNS-Ⅳ炸药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不同飞片参数对起爆阈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直径为Φ1.57 mm×25 μm的飞片,聚酰亚胺的冲击起爆动能低于玻璃和陶瓷材料,是目前冲击起爆装置低能化设计较为理想的材料.飞片参数研究表明,在25~145 μm厚度范围内,冲击起爆炸药的飞片阈值速度随着飞片厚度的不断增大而降低,当飞片的厚度大于145 μm,飞片冲击起爆HNS-Ⅳ炸药的阈值速度无明显变化.当飞片直径为1.02~1.57 mm,飞片阈值速度随着飞片直径的增加逐渐降低,当飞片直径超过1.57 mm时,飞片冲击起爆HNS-Ⅳ炸药的阈值速度趋于一个定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AUTODYN-2D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平台,对小口径聚能装药引爆典型爆炸反应装甲的力学和化学作用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装药口径、药型罩锥角、药型罩壁厚和炸高对射流头部速度和起爆参量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射流作用爆炸反应装甲的引爆现象和夹层炸药中各点处压力变化进行特性分析,提出了综合判定爆炸反应装甲夹层炸药是否起爆的有效方法.研究结果为反坦克串联聚能战斗部前级装药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活性射流作用钢靶侵彻爆炸联合毁伤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静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活性射流作用钢靶侵彻爆炸联合毁伤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金属射流相比,侵彻深度显著减小,但活性射流侵彻钢靶形成的侵孔直径更大,并伴随有更强的爆裂毁伤效应.基于金属射流准定常破甲理论和伯努利修正方程,引入活性材料弛豫时间参数,建立了活性射流作用钢靶侵爆毁伤效应分析模型,从机理上解释了活性射流对钢靶的毁伤行为及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条形药包硐室爆破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问题,首先分析了条形药包的作用机理,根据已有硐室爆破平面药包布设的半理论丰经验公式,建立了条形药包平面布设数学模型。并通过工程实例将条形药包布设理论运用于平面布药实践,缩短了平面布设条形药包的设计周期。研究表明,在山体爆破中采用条形不耦合平面布药技术能显著提高有效松动率,降低大块率,减少二次爆破量。同时也减小了爆破振动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证明了电荷所在处的电场强度都是唯一确定的。当讨论点电荷、线电荷、面电荷所在处的电场强度时,应该使用电荷体分布的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介质分界面电荷积聚过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建立了电压与绝缘子表面电荷分布的动态方程,分析了直流电压作用下表面电荷的积聚过程,并给出了绝缘子表面电荷动态分布的近似表达式。研究表明,以往文献中给出的平板电极结构介质分界面处的表面电荷积聚方程只是文中方程的一个特例。引入了具有长度量纲的电压/场强比例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3种典型电极算例的表面电荷分布,理论计算结果与以往文献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传统的批价策略应用分析,提出了针对IPTV系统基于树的批价策略的组织结构(批价策略树),并以IPTV中的视频点播(VOD)服务的批价引擎的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批价策略树的原理及其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明电位移矢量D与哪些物理量有关,并指出极化电荷分布与介质分布两个物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其次论证了。与极化电荷分布无关和D只与自由电荷分布有关的条件以及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不耦合装药时孔壁压力的理论分析和求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炮孔装药结构分为耦合装药和不耦合装药,后者因不耦合介质不同由可分多种不耦合装药形式,较常用的是空气不耦合装药和水不耦合装药。水不耦合装药,爆轰波冲击压缩水介质激起水中冲击波,由水将爆炸压力传递给岩石,孔壁冲击压力降低;而空气不耦合装药,爆轰产物则膨胀充满炮孔后再作用于孔壁,孔壁压力最小。且随着装药不耦合系数值增大,孔壁压力降低,空气不耦合装药时孔壁压力下降速率更快。  相似文献   

17.
根据铅酸蓄电池小电流放电工作状态的特点,提出在充电前,用大电流放电,然后再进入充电状态的小电流放电蓄电池的充电制度。实验结果表明,该种充电制,可改善极板活性物的结构,缩短充电时间,是一种可提高蓄电池容量,缩短充电时间,延长极板寿命的蓄电池充电制度。  相似文献   

18.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基本实现了对司法鉴定收费的统一管理,具有进步之处。然而,我国司法鉴定收费管理仍然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拓宽《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明确司法鉴定费用的性质为"公益性服务费",细化收费标准的确立依据,对新增的"三大类"鉴定项目的收费实行价格审批制度,强化对司法鉴定"协议收费"的监管。  相似文献   

19.
利用模型实验比较了3种不同类型矩形装药的断裂控制效果。通过对矩形装药爆轰特性的讨论以及动态应变测量结果的分析,探讨了带金属套片矩形装药的断裂控制机理。模型实验及相应的理论分析说明该种装药结构具有良好的断裂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两侧电介质极化现象的讨论,从实验和极化理论上解释了介质表面出现电荷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