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莫言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从想象民间开始,实现了再造历史的目的,在这种虚构的历史时间与空间语境下,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主观化历史文本理解方式。而想象民间源于他对苦难感受的切身体会,源于他对善恶、美丑相生相依的现实世界的欲望书写,从而达到了他对客观化历史做出主观化艺术处理的文本意图。  相似文献   

2.
回顾漫长的人类历史,无数座城市或迤遥而行,或改头换面,或灰灰飞烟灭。后世的我们,只有凭借支离破碎的历史遗迹和残章断简缝补起众多历史的宅白,依靠文学作晶想象古代部城金碧辉煌的宫阙平和车水马龙的市井。文学中的城市使那些任时间和空间上都已离我们远去的城市变成可以认知的对象。当代城市生活的切身体验与往昔文学城市的阅读体验水乳交融,唤醒读者对于城市的联想,影响人们对现实城市的感知,文学中的城市体验变成了读者生活体验的内在部分。因此,人们往往同时生活在两种城市中,首先是城市的现实空间,这个城市由现实的物象构建而来;其次是城市的想象空间,是一种语言建构而成的符号世界,符号城市反映并塑造了我们对真实城市的理解,影响着我们在现实城市中的情感经验和实际行为,而联合囤教科文纰织遴选出来的“文学之城”的魅力,就正在于真实城市与文学城市所赋予我们心灵的想象之旅。  相似文献   

3.
鲁迅通过对“脊梁崩溃图”和“小东西得势图”的绘制,对历史进行了重新书写,表现了鲁迅的痛苦复杂的矛盾心情和对此的超越,以及不忘现实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4.
城市想象是当下农民工进城的最大驱动.物质性的城市具象、性感的城市女性和城市身份构成了农民工书写中城市表达的主要载体,或充满诱惑,或悲情化处理,直接体现了当下中国社会农村与城市的物质与精神错位.  相似文献   

5.
小说中的刑罚书写绕不开中国新时期刑法的转变与影响.余华、王小波和莫言等作家都在小说中透过刑罚书写呈现暴力,并侧重表现精神的刑罚.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如果将1979年《刑法典》的颁布作为现实背景,那么法律的缺失与文学的填补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莫言发表于2001年的《檀香刑》则以历史小说的形态解构历史,书写重刑的惨烈与人性的幽微.从余华到莫言,文学上趋于频繁的刑罚书写与法律上呈现的"重刑"趋势形成同构与补充关系.从刑罚的几个关键词暴力、荒诞、历史文化入手,能对这一关系有更加深入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地特色是城市绿色环境的重要表现,通过对塑造城市绿地特色的研究,系统总结了城市绿地特色塑造的基本方法,拓展了形成城市绿地特色的方式,从而有效地提升城市绿色环境品质.本文以武穴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结合城市地域自然特征与人文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借用比喻、象征、固化、抽象等方法,沿城市规划骨架中的点、线、面、体等空间层次,充分利用江堤、湖岸、港道、人文历史等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地塑造城市绿地,探讨塑造城市绿地特色的方法,形成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的城市绿地特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回顾漫长的人类历史,无数座城市或迤逦而行,或改头换面,或灰飞烟灭。后世的我们,只有凭借支离破碎的历史遗迹和残章断简缝补起众多历史的空白,依靠文学作品想象古代都城金碧辉煌的宫阙和车水马龙的市井。文学中的城市使那些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离我们远去的城市变成可以认知的对象。当代城市生活的切身体验与往昔文学城市的阅读体验水乳交融,唤醒读者对于城市的联想,影响人们对现实城市的感知,文学中的城市体验变成了读者生活体验的内在部分。因此,人们往往同时生活在两种城市中,首先是城市的现实空间,这个城市  相似文献   

8.
除了乡土世界,鲁迅小说中还存在一个由"S城"、"京城"及无名城市所构成的空间谱系,涵盖了市镇、城市、都市等不同类型和多元的书写方式,鲁迅惯于描绘远离现代文明的本土城市,不挟带地域文化色彩,拒绝根据现实原型进行城市写真.其文化内涵在于,祛除城市魅影,聚焦底层社会,揭示出欲望压抑、道德困境、看客心理等等城市精神状况,在20世纪中国文学形形色色的城市书写模式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周大新的小说有意构造了女性形象新的想象模式,他通过对女性在历史变迁中的参与和创造、在性爱上的主体性、女性同盟的建立等的书写,表明了女性主体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李伟 《长春大学学报》2014,(9):1242-1244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囊括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自然灾害的书写也是诗作比较重要的主题之一。较之其他先秦著作的灾害书写,《诗经》拥有独特的文学特征。诗歌真实再现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历史,更以巧妙自然的表现方式、深沉忧伤的情感以及生动真切的语言记录下多场灾害。  相似文献   

11.
从“危机”中寻找“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已经对中国的实体经济造成明显的冲击和影响,突出表现为外部需求减少,而且这种冲击和影响目前看起来还没有马上停止的迹象,其深度和广度有可能在今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2.
贤能优劣论     
统治阶级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用人选择。“贤”是“德”的又一种表述,没有标准可界定,统治阶级择人用人,在战乱等非常用人时期,多用“能”,而在和平守成时期,立即改为用“贤”,而总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能”,既可治国,又可安邦,却不常被用。  相似文献   

13.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4.
从“无兵的文化”到“竞逐富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兴盛与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捍卫自己利益的能力和决心有关,也与一个能够发挥市场优势的制度安排有关。因此,在一个以竞逐富强(thepursuitofpower)为原则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世界中,中华民族在进行经济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必须改变自己文化上无兵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国书馆“传统”与“现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藏书结构、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阐述了传统图书馆模式的特点,并从图书馆的虚拟化和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方面分析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6.
17.
一、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上个世纪 ,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 :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漫长岁月中 ,中国科学和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并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贡献。但在近三四百年中 ,中国社会为什么没有能够孕育出近代科学和技术?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中国科学和技术落后于西方的?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围绕“李约瑟问题” ,中外学者不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科学和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缺陷 ,而且更多地讨论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和局限。这些讨论对于中国科…  相似文献   

18.
实事求是包括了解、掌握“实事”与从“实事”中“求是”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但许多研究者却很少涉及如何从“实事”中“求是”的问题。这是一个不足。毛泽东“求是”,一是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分析矛盾、矛盾方面以及条件的特点,综合、比较,得出结论。二是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概括实践发现的联系,揭示出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近代科学的早期,人们认识规律采用的主要是“实验一归纳法”,现代科学则侧重于运用“假设一演绎法”。解决从经验事实中“求是”的问题则有主要依靠逻辑方法和主要依靠理智去发明等主张。这些不同的方法都有许多成功的实例。我们应当学习、掌握这些方法,并把它们结合起来,以利于我们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9.
公众对案件的"满意度"与"司法公正"的内涵本身存在的原理性冲突,当事人对事件结果公正的不同理解、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导向,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司法案件的认识和评价。一旦舆情被某种因素引导,社会舆论就容易发展趋向于一种或几种极端的论调,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其中非理性的部分社会舆情将产生巨大的力量,可能引发"满意"与司法公正的较量。"河北王朝案"就是发生在审判质量管理背景下舆情与司法的一次激烈冲突。因此,应弱化以"满意度"作为案件质量评估的指标,从而回归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以人为本"当前主要有四种理解。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是从政治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少数人"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全体公民",是从法律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部分公民"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类",是从人类共同利益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自然"和"物"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具体的个体的人",是从工作落实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理论层面抽象的"人"范畴。应在特定的范围内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超出其特定适应范围便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人"的误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无疑应当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而学界所作的拓展性理解则是适应于特定范围、解决特定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