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学红 《海峡科学》2005,(12):47-48
优秀校园文化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创新作用,它引导大学人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形式表现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何哲文 《科技资讯》2011,(33):194-194
职业教育应该注重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发挥校园文化这些方面的作用,活跃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精神生活,从而完善学校环境育人功能,使校园文化在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引领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品、行得到提高,专业知识、企业认识得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纷纭,大致上可分为广义,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文化常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历史实践过程中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常指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学校是培养一代新人,塑造人的精神的场所。它的“产品”是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人。学校存在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因此,教与学的关系就体现为育人与成才的统一,校园文化恰恰处于这一结合点上,既体现学校的育人功能,又满足学生成才的渴望。 因此,从教育意义上理解校园文化,应该是广义的校园文化。校园中的一切都在以不同  相似文献   

4.
韩敏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3):161-162
校园文化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发展.校园文化的最高价值在于促进校园人的发展,具有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和实践功能.当前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三是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四是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五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相似文献   

5.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其重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陶冶学生。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时刻熏陶着大学生的意志、情感、思想和价值系统,这种影响从大学生一踏入校园开始就已发生,并通过其功能作用将大学生导向预定的教育目标。要改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现状,本文的观点是:1.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形成自我特色;2.创造条件开展多种育人活动,追求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优良传统;3.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术文化、科学精神是校园精神文化之首,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把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打造品牌文化,建立长效机制,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的积极作用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健 《科技信息》2010,(17):I0210-I0210,I0252
文章指出: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大学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建设中有重要的影响,尤其在文献信息、空间活动环境、学生成才、文化导向、宣传教育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师生共同劳动创造形成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 ,并以其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精神食粮 ,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为高校人才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校园文化的构成和特征校园文化一般包括四个构成因素 :(1)校园观念 ;(2 )校园精神文化 ;(3)校园物质文化 ;(4)校园组织制度文化。前两者主要反映和表现校园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理想信息、道德情操、价值观念、校风学风、思想意识和文化生活等等。后二者主要表现为形诸于条文的各种规…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干部教师是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围绕校园精神文化这个核心,同时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旨在育人的群体文化,它以校园精神和文明为主要特征,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性和选择性、高层次性和引领性、集体认同性与广泛参与性以及可习得性和渗透性。高校应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师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灵魂,良好的育人环境没有师生的智慧和才干,也只是一个物质的外壳,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很是注重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能陶冶人的性情,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熏陶的作用。学生置身于如诗如画的校园,心情会豁然开朗,精神会为之一振。  相似文献   

12.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中职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烟台一职为例探讨中职学校如何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学校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还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智力、品德。审美、情感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要给学生以丰富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的历史时期,在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真正把校园建成精神文明的阵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创造条件,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通过整个学校的育人环境、学习氛围、校园风气等给学生施加外在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通过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整合发展研究——以深圳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作为文化教育单位,其一切物质、精神文化都包含于校园文化中。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子文化,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体育文化中独树一帜。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更加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大学生的个人情感意识、校园环境满意度以及体育项目的参与度等角度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文化具有整合发展等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社团作为展示学生特长、繁荣校园文化生活的第二课堂主阵地,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高校社团主要有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和服务育人五种育人模式。可从思想成长维度、实践实习维度、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和文体活动维度打通社团育人路径,通过多元化、专业化的社团建设,增强学生社团学术影响力,提升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叶玲娟 《科技资讯》2010,(3):187-187
现在网络正以锐不可挡之势,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校园网络文化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有效地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发挥校园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园文化与校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在校风建设中具有示范和主导、陶冶和育人、保证和促进等功能,是良好校风形成的基础和有效载体.重视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推进高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校应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主张关怀人、尊重人和个性解放,以人为本在学校教师管理中表现为以教师为本,关心关爱教师的成长成才和教师的个人情感等;在学生管理中表现为以学生为本,尊重和赏识每一位学生,关心关爱学生,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气氛,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在校园布局和文化建构上,构建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有着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大学生在进行校园体育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章对高校校园体育的内涵、特征和功能作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指出高校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推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