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研究细菌对二氧化硅胶体形成界面乳化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细菌浓度下,二氧化硅胶体形成稳定界面乳化物的生成率基本相同,并随体系中细菌浓度的增加,萃取分相过程中乳化液滴聚结速度逐渐加快。细菌表面—OH和—NH键破坏了二氧化硅胶体结构,使溶液中出现了Si—O—H基团。细菌在二氧化硅胶体表面吸附后液滴间由静电排斥能转变为吸引能,使形成乳化液滴聚结能垒降低,从而加快了乳化液滴的聚结速度。  相似文献   

2.
铜溶剂萃取O/W型乳化液的结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铜溶剂萃取体系中O/W型界面乳化液的稳定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除静电斥力效应和固体界面膜的稳定作用之外, O/W型界面乳化液中的三维结构障碍也是其主要的稳定因素. 由于水相中Fe3 和SiO2等易水解成分的浓度均超过其水解平衡条件所要求的浓度, 它们水解形成的Fe(OH)3和SiO2胶体分散体系在连续相中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阻碍乳化液滴的聚结.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分了解帘线钢中夹杂物,对钢液凝固过程析出夹杂物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Al2O3夹杂物在凝固过程中先析出,且Al2O3夹杂物长大的限制性环节为[Al]在钢液中的扩散;当凝固分数为0.44时SiO2开始析出,且SiO2长大的限制性环节为[O]在钢液中的扩散;析出夹杂物的半径随着冷却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冷却速度为100 K·min-1时,凝固末期析出Al2O3夹杂物的半径为2.5 μm,析出复合Al2O3-SiO2夹杂物的半径为4.7 μm;随着凝固的进行,夹杂物中SiO2含量增加,Al2O3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含侵蚀性盐离子(SO_4~(2-)、Cl-等)的地下水环境可能会改变水泥固化污染土中重金属离子的溶出特性.通过毒性浸出试验模拟研究了遭受NaCl溶液侵蚀的水泥固化铅污染土的化学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遭受NaCl溶液侵蚀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浸出液pH值略有减小,浸出液中Pb~(2+)质量浓度亦有所降低.短期浸泡,浸出液pH值最低,Pb~(2+)质量浓度最大;随后,pH值随浸泡时间增加而增大,Pb~(2+)质量浓度随浸泡时间增加而减小.当Pb~(2+)含量≤5 000 mg/kg时,浸出液中Pb~(2+)质量浓度均小于5 mg/L,满足环境要求;而Pb~(2+)含量为10 000 mg/kg的固化土体,滤出的Pb~(2+)质量浓度均超过5 mg/L,不能满足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制备冶金级氢氧化铝后所得碳分母液进行深度碳分制备片钠铝石纤维,研究深度碳分过程中铝和硅的析出行为;通过FTIR,XRD和SEM等分析手段,研究深度碳分所得最终产物物相及其形貌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深度碳分过程中,溶液中铝的析出存在一临界pH,即随着CO_2气体的通入,当溶液pH降低到11.8以下时,溶液中铝迅速析出;溶液中硅的析出趋势与铝的析出趋势基本相同;控制深度碳分终点pH为10.5左右,所得最终产物均为片钠铝石;随着深度碳分温度升高,最终产物由颗粒状向纤维状转变;随着初始Al_2O_3质量浓度的增加,所得片钠铝石纤维的直径变小,长径比增大,且其均匀性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回收里伍铜矿尾矿生物浸出液中铜和锌,采用"萃取-沉淀"工艺流程,以CuSO_4/ZnSO_4水溶液-Lix984N/煤油-H_2SO_4体系为对象,考察料液pH值、萃取时间、相比等参数对铜萃取的影响及萃余液中锌的沉淀回收等。结果表明,当料液pH值为2.3、转速180r/min、萃取时间为4min、Lix984N体积分数为4%、相比(有机相和水相的体积比,O/A)为1.0时,铜萃取率为98.65%,锌萃取率为12.28%,铁萃取率为8.93%;当反萃取时间为2min、相比为1.0、硫酸质量浓度为100g/L时,铜离子的反萃取率为94.51%。Na_2CO_3用量与Na_2CO_3理论用量比为1.5g/g时,萃余液中锌沉淀率为99.32%。沉淀渣中锌、铁质量分数分别为39.56%和0.86%。"萃取-沉淀"工艺能有效回收里伍铜矿尾矿生物浸出液中的铜和锌。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用甲基膦酸二甲庚酯(P350)在室温下自盐酸溶液中萃取钍(IV)的性质和萃合物组成;也讨论了P350萃取钍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自高酸且有氯化锂存在的溶液中萃取时生成的萃合物是ThCl_4·3P350,而自低酸且有氯化锂存在的溶液,或自高酸但没有氯化锂存在的溶液中萃取时生成的萃合物都是ThCl_4·2P350。  相似文献   

8.
CO_2驱是强化稠油开采的有效方法;但将CO_2注入储层达到其超临界条件会萃取稠油中的轻质组分,破坏稠油的胶体结构导致沥青质析出、堵塞孔喉。目前关于CO_2萃取原油的研究,主要存在被萃取物为模拟油(如柴油)、含油泥砂和油渣等和对萃取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在萃取压力和温度上这两个问题,对于真实稠油的研究较少,以及对萃取时间的影响规律研究不足。为此别用真实稠油对CO_2萃取前稠油的物性和萃取后萃取物组分进行分析,研究在CO_2萃取过程中压力、温度和萃取时间等因素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CO_2主要从稠油中萃取出轻质组分(烷烃),萃取量达到大约70%;随着轻质组分被萃取重质的沥青质发生聚沉、析出。CO_2萃取作用随着压力(10~20 MPa)的增大而增强,最终萃取率从8%增大到24%;但温度(60~90℃)对于最终萃取率的影响不大;压力和温度的升高都导致萃取过程中萃取增长率的升高,最高可达7.72%/h;且压力越大、温度越高萃取率也就最快达到平稳状态,此时萃取增长率在0.22%/h~0.35%/h之间;萃取时间为1~2h,萃取作用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在肼底液中铅的极谱性质。在N_2H_4—N_2H_5ClO_4缓冲溶液(pH=7)中,当[Pb~( )]=5.00×10~(-4)M,[N_2H_4] 0.7—2.3M时,Pb~( )与N_2H_4生成一种不稳定的络离子:Pb~( ) N_2H_4→Pb(N_2H_4)~( )30℃时,其生成常数为90,铅肼络离子的还原过程是可逆的,n=2,E_(1/2)决定於溶液中N_2H_4的浓度。当溶液的pH值保持在7.00而[N_2H_4]低於0.7M或[N_2H_4]高於0.7M而pH值增至7.5以上时,铅就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相似文献   

10.
以炭黑和单质硅为原料压制成试样,在埋炭条件下,分别于1 200,1 300,1 350,1 400,1 450,1 500 ℃下高温烧结,获得不同温度点合成样品.采用XRD分析技术研究试样的物相演变过程,从而对C-Si系原料在埋炭气氛反应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和反应动力学机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试样中新生成的物相为SiC、石英相和方石英相,几乎没有Si3N4和Si2N2O相.其反应过程是:单质硅与O2生成SiO2、与C反应生成SiC、与CO反应生成SiC和SiO2;温度高于1 450 ℃时,SiO2又会与试样中剩余的C反应生成SiO和SiC.整个过程都伴随着方石英化过程.当温度高于1 450 ℃时,会发生硅的挥发.合成温度和原料配比是影响C-Si系原料合成产物的生成速率和生成量的重要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相多组元反应平衡原理及凝固过程固液相界面的溶质再分配理论,建立了253MA钢凝固过程中夹杂物析出与溶质元素偏析的耦合热力学模型,并验证了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在本模型计算条件下,253MA耐热钢中析出的夹杂物主要为Ce2O3,Ce2O2S,Ce3S4,CeS,CeN,SiO2,MnS.当氧的质量分数低于0006%时,Ce2O3夹杂析出的条件为[%O]/[%S]>1;当氧的质量分数高于0006%时,Ce2O3夹杂析出的条件为[%O]/[%S]>2.当氧的质量分数低于00046%时,若[%O]+[%S]>0009,则耐热钢中可以析出Ce3S4,而CeN夹杂无法析出;若[%O]/[%S]<1,则钢中可以析出CeS夹杂,且随着硫的质量分数的增加,CeS逐渐向Ce3S4转变.当氧的质量分数高于00046%时,CeN夹杂析出的条件为2[%O]+[%S]<0014.  相似文献   

12.
氢氧化钠分解钼酸铅矿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钼酸铅矿的氢氧化钠分解过程,根据电荷平衡和质量平衡的原理,运用热力学数据绘制25 ℃时Pb-Mo-H2O系组分的浓度对数-pH图.利用热力学平衡图对氢氧化钠分解钼酸铅矿的工艺条件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整个pH值范围内可分为3个物质稳定区,即pH<6.17时为H2MoO4的稳定区;6.17<pH<11时为钼酸铅的稳定区;pH>11时为Pb(OH)2的稳定区,在该范围内随着pH值升高,当Pb(OH)2达到过饱和时,溶液中开始析出Pb(OH)2沉淀,从而实现钼酸铅的碱分解过程.通过对Pb-Mo-H2O系的热力学分析,苛性钠分解彩钼铅矿在一定的pH值下是可行的,但在碱分解过程中Pb2 与羟基形成了配合物,主要是以的形式存在而大量进入溶液,因此,尚需进一步除铅.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6-(咪唑-2-基)-1-己硫醇(IHT),在金电极表面形成纯的自组装膜及其与1-己硫醇(HT)的混合自组装膜,并将这些自组装膜在溶液中与铜离子进行界面配位.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谱法探讨了各种自组装膜修饰电极界面配位铜离子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IHT与HT以1∶4比例进行界面组装得到的混合自组装单分子层最致密,自组装膜的铜离子界面配位浓度最高达到2.3×10-11mol/cm2.界面形成的IHT-Cu2+配合物在不同的pH值溶液中测量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pH 6.4时是可以稳定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增加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常用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将煤转化为腐殖酸。为了提高煤与过氧化氢氧化的效率,并增强氧化效果,本研究在氧化体系中加入Fe~(2+)形成Fenton试剂,对氧化反应的关键影响因素试剂配比、反应温度、溶液pH值、反应时间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水溶物收率、残渣率及气体体积,探究煤与Fenton试剂氧化的规律及氧化反应最佳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际指导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氧化过程,分别对石河子烟煤CS_2/NMP的萃取物和残渣进行了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在试剂配比较低时,水溶物收率变化不明显,且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溶液初始pH值较低时有利氧化的进行;水溶物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相比原煤,萃取物和残渣更容易氧化。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在pH值为10.86,NaBr浓度为1.0mol/L的溶液气/液界面上的表面压一分子面积的等温线。用自制的Brewster角显微镜(BAM)观察了由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所形成单分子膜的微区形貌随表面压的变化。结果表明:当pH值为10.86时,Gemini表面活性剂在1.0mol/L NaBr溶液的气/液界面上生成了凝聚态的单分子膜;当表面压较低时,观察到在界面上形成了同心圆结构;随着表面压的增加,这些同心圆可发生聚并而形成多中心结构。  相似文献   

16.
硫铁矿烧渣水热法制备氧化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硫铁矿烧渣与硫酸反应后的酸浸液中加入氨水制得含Fe(OH)3和Fe(OH)2胶体的前驱物,前驱物经水热反应可制得氧化铁。研究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小于260℃时,水热反应所得氧化铁粗产品中总铁含量、亚铁含量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和n(Fe^2+)/n(Fe^3+)的增加而增加;当反应温度为190℃,反应时间为30 min,溶液pH值为7.0,n(Fe^2+)/n(Fe^3+)为0.15时,水热产物主要物相为Fe2O3和Fe3O4,产物粒径为0.25-0.75μm。将氧化铁粗产品于800℃煅烧2 h得到产品氧化铁的质量达到HG/T2574-94标准。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稀土耐热钢凝固过程中夹杂物析出与溶质元素微观偏析的耦合热力学模型,并通过工业试验与高温模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模型,依次考察了铈添加量,初始氧含量,初始硫含量对253MA耐热钢凝固过程中夹杂物析出行为的影响作用规律。在本模型条件下,随着铈添加量的增加,钢中的SiO2与MnS消失,且凝固过程中开始析出CeN;随着初始氧含量的增加,钢中开始析出Ce2O3,SiO2及MnS,其中SiO2与MnS在凝固过程中析出;随着初始硫含量的增加,钢中的Ce2O3消失,钢中开始析出Ce3S4与MnS,在凝固过程中析出的Ce3S4逐渐在液相线温度以上析出。研究工作对于稀土耐热钢连铸水口结瘤问题的解决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含钒页岩中钾元素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分析并研究钠盐焙烧提钒时钾物相转化过程及钒钾同步提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焙烧时含钒页岩中白云母及伊利石相转化为多元素熔融态颗粒;NaCl和Na2SO4与其中钾离子交换,使部分钾参与生成水溶性钾盐,部分随钠长石自颗粒中析出;Na_2CO_3使矿物颗粒与石英共熔,钾钠间离子交换受抑制,钾长石相析出,抑制水溶性钾盐生成;在750~800℃范围内焙烧,钠离子与钾离子和钒离子的交换及结合反应同步进行,钒钾共同提取过程效率较高;使用NaCl作为焙烧添加剂时,钒酸盐生成速率大于水溶性钾盐生成速率,当NaCl质量分数大于8%时,钾盐生成速率快速增大;在Na_2SO_4作用下钾盐生成速率略高于钒酸盐生成速率,两反应速率差随Na2SO4质量分数提高逐渐增大;当Na2CO3质量分数低于6%时,促进钒酸盐生成但影响钾浸出效果,若Na_2CO_3质量分数增加(高于6%),则阻碍矿石中离子交换过程,并不利于钒钾的共同提取。  相似文献   

19.
在水溶液中,Au(Ⅲ)与溴化钾、四丁基溴化铵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配合物,此三元配合物沉淀浮于盐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溶液中溴化钾、四丁基溴化铵的浓度分别为2.5×10-2 mol/L、2.0×10-3 mol/L,pH 2.0时,Au(Ⅲ)被定量浮选.Ga(Ⅲ)、Hg(Ⅱ)、Rh(Ⅲ)、Pb(Ⅱ)、W(Ⅵ)、V(Ⅴ)和Cu(Ⅱ)离子在该体系中不被浮选,实现了Au(Ⅲ)与这些离子的定量分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三壬胺(TNoA-A_(1416)-煤油溶液)从硫酸体系中萃取铼的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当 pH=1左右时,铼的分配比出现最大值;利用等摩尔系列法、饱和法和斜率法测得萃合物的组成为(C_9H_(19))_3NH·ReO_4;通过对三壬胺、胺盐及其萃合物的 UV-Vis 和 IR 光谱的研究,证实在 pH=0.5~2的酸度下,三壬胺萃取铼属阴离子交换机理;测得萃取反应的焓变及热力学函数均为负值,表明该萃取反应是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