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卢文彪  江涛  徐晓阳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6):116-118,123
探讨了大学生体育课中补液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10名男性大学生实验前一周作为安静状态对照,测试三堂课,隔周进行,分别为不补液课、补凉开水课和补运动饮料课.在体育课中使用遥测心率仪监测和询问自我运动感觉状况.课后即刻取血,测定红细胞SOD活力;采用郭峰法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显示:各体育课后即刻RBC.C3bRR都比安静状态时低,不补液课、补凉开水课和补运动饮料课RBC.C3bRR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而RBC.ICR的变化与RBC.C3bRR相反,却与红细胞SOD活力变化相同.由此可见,体育课后,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在课中补液,出现红细胞免疫“节省化”现象,尤其是补充运动饮料.  相似文献   

2.
阐述运动饮料的科学性,分析运动人群的生理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水分损失、血糖/糖原消耗、电解质损失等,导致运动中/后的疲劳和运动能力下降,并根据这些变化提出采用加入营养元素例如碳水化合物、电解质、水、蛋白等等,以适宜的运动饮料对运动员进行补液有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推迟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和加速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当人体进行运动时,会由于体内糖的大量消耗、脱水和电解质的流失,而诱发疲劳,使运动能力下降.在运动前、中、后以适宜的运动饮料对运动员进行补液,可以改善体内代谢过程,提高运动能力,推迟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和加速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运动中脱水对自行车运动员200m和1000m成绩的影响,选取江苏籍自行车运动员9名,每名运动员进行2次实验,2次实验间隔1w。第一次运动员参加正常的公路训练,在训练中不允许补液;第二次在公路训练中则允许补液。公路训练后在自行车赛场进行行进间200m和原地1000m测试,记录测试成绩。结果:不补液组的运动员脱水百分率平均为2.71±1.15%,而补液组的脱水百分率为0.95±0.51%。补液组200m的成绩比不补液组快1.06±0.74s;补液组1000m的成绩比不补液组快4.20±1.92s。结论:补充含碳水化合物-电解质饮料对短时间、大强度的自行车运动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网吧任务任务流程:初入吞食将在真实得网吧场景中,身上将有4枚代币。网吧内有四个贩卖机,其中一台可取得运动饮料,另一台可获得牛肉面,用代币可以在贩卖机上换取饮料和牛肉面,让你初入吞食世界时可补HP。任务奖励:运动饮料、牛肉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我省跳水运动员饮食习惯,指导运动员合理、平衡膳食提供依据,对我省跳水队25名运动员进行饮食习惯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会员饮食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省跳水运动员大部分早餐习惯较好:蛋类、奶制品、豆制品;肉类制品中水产品摄入相对较少,蔬菜摄入比较充足;大部分运动员每天吃水果,但摄入的量不足;运动后补液不合理,应提倡运动后多补充运动饮料。  相似文献   

7.
以大连地区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为了揭示高校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的影响而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校体育课兴趣对大学生运动持续意识有影响,特别是高校体育课兴趣中内容和身体效果有着显著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应丰富高校体育课的内容和对大学生身体效果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随着定向运动全面普及与开展,近年来逐步被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针对闽江学院体育课中开设定向运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闽江学院体育课中开设定向运动选项课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低氧下运动时补液对血清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氧和常氧环境下,通过对运动员进行一次性力竭运动后补液或不补液的实验,观察其运动后机体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心率、血压、体重、血乳酸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补液对在低氧和常氧环境下运动时LDH的影响,为低氧训练过程中的合理补液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动过程中良好的心理活动对运动技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运动过程本身也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体育课中通过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本文主要就如何巧妙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来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课教学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立敏 《科技信息》2008,(32):184-185
把课内和课外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使之不仅成为课堂体育的有机延续和有效补充,更成为体育课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的经验在于:在坚持常规体育课的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并将课外体育、校外体育培训、运动训练实行学分制,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体育成绩测评。同时在场地、器材、校园一卡能系统、体育成绩管理软件等方面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提高大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大伟 《长春大学学报》2008,18(10):104-106
体育运动对于一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终身体育是体育运动的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体育包含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教育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加强大学体育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是当今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由于竞技体育自身的竞技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竞技体育对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重新审视竞技体育对体育教育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竞技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理念的有效体现.正确理解竞技体育的内涵、国家的体育教育政策和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健康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并为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自我教育创造条件能促进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长期以来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普设课程,然而学校体育课程中体育安全与体育法学普及教育课程设置十分有限.基于对学校体育教学、竞赛、设施安全以及体育法学理论的分析,探讨了学校体育课程嵌入体育法普及推广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体育课除了具备传授常规的健身功能以外,同时应该具有提高学生户外自救能力、避免机械外力伤害的教育功能.通过有效的学校体育安全普法教育,对于提高在校学生体育普法意识,进行卓有成效、安全健康的学校体育多元化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江西省民族地区8所中学学生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这些中学开展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将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课堂等改进意见,为全面推进健康教育,提高民族地区中学学生身体素质,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体育专业术科教学运动训练教学观倡导运动训练与体育术科教学合理地结合进行教学实践,注重借鉴和运用多样性的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获取较大的综合教学效益,提高体育术科教学的实效性,为体育术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体育术科教学运动训练化实施的核心内容主要在发展人的身体素质,结合竞技运动训练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体育术科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但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也不可小觑.我国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决定着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素质教育乃至全民健身体育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民族素质及民族的兴衰.  相似文献   

18.
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是运动生理学非常重要的课题,维生素被认为对调节运动性疲劳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检索,查阅文献60篇,提炼相关信息文章26篇,总结运动疲劳与维生素的关系,讨论了运动性疲劳、氧自由基以及维生素补充之间的关系,探讨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其恢复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本丈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新时期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心理倾向,提出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现代体育意识、贯彻健康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成人、兴家、立国是一代代国人的追求,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本文依据国际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揭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发展过程中"资深"难题——基层中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不完善,并以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基层体育教师学历水平和中学生的体育需求为研究依据,提出构建我国未来"新型"中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发展路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调整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因地制宜,设置相应体育教师"充电"制度;以学生为原点,带动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体系重塑;加大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的自我认识,加大政策执行能力。本研究旨在培养适应国家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基层人才,为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