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用户检测(MUD)是宽带CDMA通信系统中抗干扰的关键技术,能够有效地消除多址干扰,提高CDMA的系统容量。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MUD对CDMA系统容易的影响,并用ATLAB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2.
多用户检测对CDMA系统容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用户检测(MUD)是宽带CDMA通信系统中抗干扰的关键技术,能够有效地消除多址干扰,提 高CDMA的系统容量。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MUD对CDMA系统容量的影响,并用MATLAB进行了仿 真。  相似文献   

3.
多天线技术可在不额外增加功率和带宽的条件下成倍提升无线资源的频谱效率,改善通信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室内分布系统场景的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空分多址算法.首先通过测量不同用户在不同通道上的功率来计算空分多址用户间的信号干扰比值,然后根据该信号干扰比值进行初步的空分多址判决,最后对空分多址用户进行干扰补偿.仿真结果表明该空分多址算法可以大幅提升室内分布系统的容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系统容量、频谱效率和传输速率,针对第五代通信网络业界提出了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PDNOMA方式,通过功率域叠加复用增加用户接入数量,并且通过串行干扰消除SIC来检测用户信号。SIC算法简单,但性能一般,随着叠加的用户个数的增加,系统的性能会大大下降。交织多址接入IDMA可以采用特定的交织器来分离各用户,并允许使用低复杂度迭代多用户检测技术。为了提高性能,结合基于IDMA的非正交多用户系统和PDNOMA在接收端提出一种迭代检测方法 ISICPIC。仿真表明ISICPIC适用于多用户同时传输的情况,系统性能较好且不会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5.
在CDMA(码分多址)系统中由于多址干扰(MAI)的存在,使得CDMA系统成为一个干扰受限系统,而多用户检测(MUD)已经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从多址干扰(MAI)入手重点阐述了DS-CDMA的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多址干扰的产生的原因,本文绍了两种基于干扰抵消的多用户检测。最后仿真了这两种多用户检测对于消除多址干扰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在CDMA蜂窝通信系统中采用终端间直接通信模式的无线接入方式。提案方式中,相距较近的通信终端采用小功率发射的直接通信模式,谋求减轻同信道干扰、增加系统的通信容量。通过计算机仿真证明了提案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当前Ka频段宽带卫星接入体制难以克服的技术瓶颈,将交织区分多址接入(IDMA)技术引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充分利用IDMA接入方式在低复杂度和高频谱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以期在资源受限的卫星系统中获得更高的用户容量和服务质量。结合Ka频段卫星信道特点建立了宽带IDMA卫星系统仿真模型,阐述了其系统容量计算方法及推导了相关的表达式。仿真和分析表明,与传统CDMA方式相比,宽带卫星IDMA传输机制以较低的星上处理复杂度获得通信性能和用户容量的大幅提高,为下一代多业务、高容量、高速率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多用户检测(MUD:Multi-User Detection)技术在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 成多址干扰(MAI: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的所有用户信号信息对单个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从而具有优良的抗干扰性能,首先,给出了多用户检测性能界限;然后具体分析了两类用户检测,给出了它们的实现框图,性能曲线,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当前Ka频段宽带卫星接入体制难以克服的技术瓶颈,将交织区分多址接入(IDMA)技术引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充分利用IDMA接入方式在低复杂度和高频谱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以期在资源受限的卫星系统中获得更高的用户容量和服务质量。结合Ka频段卫星信道特点建立了宽带IDMA卫星系统仿真模型,阐述了其系统容量计算方法及推导了相关的表达式。仿真和分析表明,与传统CDMA方式相比,宽带卫星IDMA传输机制以较低的星上处理复杂度获得通信性能和用户容量的大幅提高,为下一代多业务、高容量、高速率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0.
针对前期提出的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通信系统,采用跳时多址接入方式,通过分析文中系统的误码性能和多用户接入数量,对其多址性能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跳时多址接入方式的采用改善了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通信系统的多址性能,大幅提高了系统.容量;在大信噪比环境中,该采用跳时多址接入的系统工作在5个干扰用户条件下的误码性能仍比在单用户...  相似文献   

11.
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技术是码分多址 (CDMA)系统中抑制多址干扰的一项重要技术。针对传统的基于最小化平均输出能量准则的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技术收敛速度慢的缺点 ,利用一种新近提出的多用户接收器的典范表示方式 ,为 CDMA系统构造了一种动态系统模型 ,然后利用Kalman滤波算法 ,设计了一种新的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方法。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表明 ,在异步 CDMA系统中 ,与现有的基于 L MS算法、基于 RL S算法等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方法相比 ,该方法具有收敛速度快速稳定 ,跟踪性能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单一串行干扰消除(SIC)算法与并行干扰消除(PIC)算法在进行多用户检测(MUD)时的判决误差扩散问题,研究了强多址干扰(MAI)情况下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irectsequencespreadspectrum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DS-CDMA)系统中的干扰消除多用户检测算法.结合自适应卡尔曼算法提出了一种适于衰落信道的级联结构K AIC多用户检测算法.所提算法实现了对时变多径衰落信道的全面跟踪,能够在干扰消除检测过程中避免判决误差扩散,达到抑制MAI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动态跟踪能力及算法精度,是一种有效的干扰消除多用户检测算法.  相似文献   

13.
在多用户CDMA系统中,为了提高扩频通信的抗多址干扰(MAI)能力,改善系统容量.提出了方便实用的能产生最佳扩频序列的系统模型,该模型由两级多层前馈网络(2-MFNN)级联组成,前级网络用于重建混沌吸引子,后级网络对前级网络输出的混沌序列进行变换,所得序列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模型产生序列的方法满足MAI最小的最佳扩频序列的要求.MFNN的学习算法采用具有对复杂的多峰值函数进行全局优化能力的克隆选择算法,以提高网络的学习能力,最后,应用柏内庭Lyapunov指数对该网络产生的序列是否具有混沌性态进行检验,并对网络输出的序列性能通过对整个序列集合的相关函数的均方值取平均进行了评估.计算结果表明,由该网络产生的序列不但具有混沌性态而且具有优良的相关特性,可以将其作为良好的混沌扩频序列发生器,适合于大容量CDMA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宽带码分多址(CDMA)系统中同时存在多址干扰与码间串扰的情况进行研究,给出了适用于宽带CDMA系统的卷积模型,利用子空间技术及已知的扩频码信息,将适用于单用户的单输入多输出系统信道盲估计方法扩展到码发侈址系统中,实现了多用户上行信道的盲估计,利用有限码集特性,解决了上行信道盲估计中存在不确定复系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最小均方误差多用户检测器的实现方案,计算机仿真实验证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同时克服多址干扰及码间串扰,是实现宽码分多址系统多用户检测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该方法还可以推广到基站采用智能天线的系统中,实现对矢量信道冲激响应有的盲估计。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CDMA通信系统存在的多址干扰问题,提出新型CDMA接收机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在混合噪声环境下,这种接收机的解调特性、误码率及渐近效率,由此导出新型接收机的结构及算法使得系统具有抗多址干扰能力,从而使系统的容量极大化。  相似文献   

16.
多址干扰(MAI)是影响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为了减小MAI的影响,通过对LSOOC码修正,提出了一种适合光谱幅度编码光码分多址(SAC-OCDMA)地址码的构造方法.分析了码字特性,设计了可调谐FBGs编解码器,阐述了编解码原理.分析结果表明,该码字容量大,编解码方法简单,在光源和信道理想条件下可以消除多址干扰.  相似文献   

17.
提出并讨论了一种利用小波包函数构造PN码的方法,它利用一组正交的小波包基函数作为PN码的基,用以构造正交的PN码。利用这种方法产生的PN码可有效地抑制SCDMA通信系统中的多址干扰,增大系统容量。最优基的选择是构造PN码的关键,本文对最优小波包基的选择准则进行了讨论。在最优基条件下,使用该方法构造的正交PN码也可用于异步CDMA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抗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研究将RBF(经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中的递归正交最小二乘(ROLS-AWS)算法应用于多用户检测中。给出在同步高斯信道条件下运用三层神经网络解调扩频信号的原理框图,分析了基于RBF网络的多用户检测接收机。为了改进RBF网络的运算速度,在基于RBF网络的多用户检测接收机中采用ROLS-AWS算法。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使用所提算法的RBF网络接收机的抗多址干扰、远近效应以及训练速度的性能上都明显优于传统接收机、基于BP神经网络和不使用该算法的普通RBF神经网络多用户接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