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由安息香氧化制备苯偶酰的方法,并对多种安息香氧化方法进行了探讨。氧化安息香合成苯偶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氧化法,以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以及聚合化合物作氧化剂;另一种是间接氧化法,利用催化剂、微波辐射进行催化。其中,利用催化剂催化分子氧的方法更值得关注,为安息香制备苯偶酰化合物提供了一条绿色、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低浓度条件下,砷在硅中的氧化增强扩散。砷是利用离子注入枝术在<100>方向注入到P型硅片中,离子注入后的硅片在氧化和非氧化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使砷的分布产生再扩散。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砷的扩散分布进行了测量,一种是SIMS(二次离子质谱);另一种测量方法是Van der Pauw Hall效应。两种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扩散系数是利用ICECREM模拟程序语言计算的。实验结果证实,砷在硅中存在着氧化增强扩散,而且氧化增强扩散的大小与氧化速率有关,氧化速率愈高氧化增强扩散愈大。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了氧化增强系数与氧化速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刘岩  孙光曦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4):33-33,19
喷淋酸洗工艺是一种采用喷淋方式把酸液喷淋到钛合金表面,进行酸蚀氧化皮的工艺,是一种提高成材率,增加酸洗效果的除氧化皮工艺,是适用多品种、多规格除氧化皮的酸洗技术,设备投资低、经济适用、环保。  相似文献   

4.
铝合金阳极氧化薄膜热膨胀性能测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两种利用X射线测试铝合金阳极氧化薄膜热膨胀系数的原理和方法(阳极氧化薄膜通常由非晶态的Al2O3及部分晶态Al2O3组成).一种方法为将氧化膜制成粉末,利用晶态Al2O3中衍射晶面的面间距和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导出Al2O3的热膨胀系数;另一种方法为测出一定厚度的整体样品(氧化膜和基体完整结合)中氧化膜中存在的热应力,利用相应的公式导出氧化膜的热膨胀系数.对两种方法得到的数值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用生化氧化法提纯多组分工业污水时,发现尿素能选择性地加速酚的氧化分解.尿素所起的作用,不仅是因为尿素是一种含氮生物活性物,而且还可能因为尿素与酚形成了一种易于氧化的包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自然氧化法、接触氧化法、生物氧化法3种除铁除锰技术的工艺原理,论述了这几种工艺的运行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生物氧化法是针对自然氧化法、接触氧化法等常规技术存在的缺陷,并利用微生物技术提出的一种经济高效、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工艺.指出由于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对较少,生物除铁除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高温氧化薄膜应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高温氧化薄膜应力的测定技术,它能在一定高温氧化条件下原位测定氧化膜中的生长应力,在某一温度变化范围内原位氧化膜中的热应力,这种技术档以普通衍射仪上进行。  相似文献   

8.
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夹杂着分解、歧化等不同类别的氧化还原反应,或者是几种氧化剂(或还原剂)与一种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反应,同时生成多种还原产物或氧化产物.本文试图对这类反应方程式及其系数的确定进行讨论和归纳.  相似文献   

9.
化学反应从本质上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在这类反应中氧化数的变化发生在同一分子中同种氧化态的同种元素的原子上。某种元素具有各种高低不同的氧化态,当处于中间氧化态时,在适当条件下其中一部份可转化为较高氧化态的物质,而另一部份转化为较低氧化态的物质而发生歧化反应。如将氯气通入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就发生歧化反应而转化为氯化钠和氯酸钠。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氧化技术,同传统技术相比,具有无污染、处理率高、无需后续处理等特点。从该技术的特点、氧化机理、国内外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载金的硫化铁矿物成分主要是黄铁矿,其次是磁黄铁矿和镍黄铁矿.三种单矿物分布在金矿石中的含量不同,细菌氧化周期也随之改变.试验表明,三种矿物氧化过程均产酸,黄铁矿被细菌直接氧化,溶液中细菌浓度较小;磁黄铁矿和镍黄铁矿除受细菌直接氧化,被Fe3+间接氧化也很显著.黄铁矿氧化时间大致是其他两种矿物的3倍,因而工业配矿可酌量降低富含黄铁矿之金精矿用量.本试验通过研究三种单矿物各自的细菌氧化过程,为成分复杂金精矿的细菌浸出工业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硫酸氧化同步荧光法测定猪肉中的螺旋霉素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霉素被浓硫酸氧化后由非荧光物质转化为荧光物质,采用发射波长和激发波长相差25 nm的波长间隔扫描其400~600 nm内的同步荧光光谱,可于494 nm获得最强荧光发射.基于此,建立了一种测定螺旋霉素残留的新方法.在最优条件下,线性动态范围为0.02~4 mg/L;检出限为0.33μg/kg;样品的加标回收率100.31%~107.78%.该方法已用于猪肉中螺旋霉素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氧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了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的制备及来源,探讨了氧化反应过程机理,研究了催化剂类型和用量、氧化剂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氧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种复合的过渡元素的羧酸盐是较理想的催化剂,用量为聚乙烯蜡质量的0.8%,增加氧化剂通入量能明显提高氧化反应速度,反应温度在140~160℃为宜。并对氧化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的应用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对木香烯内酯的间氯过苯甲酸氧化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质谱、红外和核磁共振谱测试,鉴定两个主要氧化产物分别为santamarin和reynosin.在反应产物立体构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氧化反应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半经验的Austin Model 1(AM1)方法,计算了齐分子Poly(Thienylene Vinylene)(PTV)的中性态和掺杂态的几何结构特性.与中性态相比,带电态下齐分子PTV的几何结构表现在C-C键键长发生显著的变化,单电荷掺杂导致极化子元激发;双电荷掺杂产生双极化子元激发,即使增加链长,仍在链中产生双极化子而不是两个分立的单极化子;掺杂4个电荷时,在齐分子PTV链中产生两个分立的双极化子.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与常规照射方式对比,研究185nm紫外光浸入铜绿微囊藻溶液中接触式照射对铜绿微囊藻光密度、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及细胞结构的影响,考察不同初始质量浓度及通入空气量对各指标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密度、叶绿素a质量浓度、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最终分别下降87.1%,99.8%和99.7%,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方式的紫外照射.随着初始值的增加,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溶性蛋白的降解速率减慢.通气量增加,各指标去除率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在浸入照射方式下,氧对紫外光作用的催化效果不明显.185nm紫外光使铜绿微囊藻的细胞结构短时间受损,胞内物质结构及胞外物质均产生显著变化,藻细胞畸变.185nm紫外光在浸入方式下,短时间可以有效灭活藻细胞,降低其生理活性及生长速率.浸入式照射的强氧化性使各指标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方式的紫外照射,并在后续培养中未出现光复活现象.  相似文献   

17.
电解水Ni析O_2电极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KCl稀溶液中用不对称方波脉冲电流氧化Ni阳极,改变了电极表面性质,增大了电极表观面积。常温下,电流密度2000A/m2电解30%KOH水溶液时,脉冲电流氧化的Ni阳极析O2超电势比普通Ni阳极下降260mV。  相似文献   

18.
以石墨粉为原料,根据改进的Hummers氧化法制得氧化石墨烯,利用氧化石墨烯表面富集的羧基与乙二醇和酰氯化的4,4′-偶氮(4-氰基戊酸)的反应,进一步得到氧化石墨烯表面负载的4,4′-偶氮(4-氰基戊酸),以此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oxidized graphene-g-PMMA)杂化材料.采用红外(FT-IR)、透射电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频率依赖下的样品的电学性能.结果表明,PMMA已在氧化石墨烯表面接枝,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杂化材料的导电率及介电常数较氧化石墨烯分别降低了0.098S.cm-1和34 000.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半经验的Austin Model1(AM1)方法,计算了齐分子噻吩聚合物的中性态和带电态的几何结构性质,与中性态相比,带电态下其分子结构表现在C-C键键长发生显著改变,单电荷掺杂导致化子元激发;双电荷掺杂产生双极化子,即使增加链长至16PT,仍在键中产生双极化子而不是两个分立的单极化子;掺杂4个电荷时,会在聚合物中产生两个分离的双极化子。  相似文献   

20.
在Ag电极化成为AgO时,发现只有Ag粉末电极可以氧化得到AgO,而Ag20则不行.分别将Ag和Ag20制作成粉末微电极,对它们进行了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可知,Ag被氧化为Ag20后,Ag电极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富舍离子通道的Ag2O,便于OH-的进入;内层为导电性良好的Ag,便于Ag20氧化为AgO时电子的输出.而Ag20电极所含的离子通道较少,不利于OH-的进入;另外Ag2O的电阻较大,也不利于电子向外输出.这两方面原因使得Ag20电极不能被氧化为Ag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