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和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雌性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玲美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1986,(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雌性触角,得到两种蜂触角上的感受器各有九种。发现分布在棒节腹面“探索区”的i型感器数目和形状在两种蜂之间有明显差异,因此具有鉴定种类的价值。用光学显微镜也能分辨出这种感器。本文详细描述了各种感器的细微结构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邱昭惠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1)
本试验是为探求松毛虫赤眼蜂在蕃茄地防治棉铃虫的可能性及其效果。通过试验表明:在放蜂区,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平均为82.3%;蕃茄果实被害率压低到1.60%——2.83%以下。绝对防治效果为70.76%——82.68%,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蕃茄地棉铃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苏北地区杨树舟蛾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进行了林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杨树舟蛾类害虫卵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密度下释放赤眼蜂均能有效达到控制杨树舟蛾类危害的目的,使林间赤眼蜂寄生舟蛾卵的寄生率显著提高;以释放赤眼蜂40 000头/667 m2防治处理的舟蛾卵粒寄生率(60%以上)显著高于20 000头/667 m2处理的寄生率(40%)。在3个杨树品种(107杨、46杨、2025杨)的林地内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各处理下叶片受害率较对照处理分别由31.84%、41.23%和29.73%降到3.01%、2.42%和4.22%,且差异显著,3个杨树品种林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舟蛾卵粒寄生率与对照相比由10.52%、8.86%和9.36%分别显著提高至69.41%、45.54%和70.7%,3个杨树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舟蛾卵期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和蛹期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混合防治杨树舟蛾的防效(31.31%)显著优于单种释放的防效(赤眼蜂16.38%,白蛾周氏啮小蜂14.37%)。 相似文献
5.
6.
为比较不同赤眼蜂酚氧化酶(PO)活性的大小,明确赤眼蜂种间免疫防御能力强弱,本研究通过研磨、离心提取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匀浆液,首次测定了几种化学因子(Ca2+、昆布多糖、纤维素、右旋糖酐、脂多糖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3种供试赤眼蜂匀浆液中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proPO-AS)的激活程度。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匀浆液PO活性最高,螟黄赤眼蜂次之,松毛虫赤眼蜂最低。Ca2+是激活供试赤眼蜂proPO的必需因子,且在0.03mol/L浓度下激活作用最强;昆布多糖和脂多糖也能有效激活proPO,0.01及0.05mg/mL昆布多糖能强烈激活PO活性;纤维素和右旋糖酐对PO活性存在显著抑制作用。结果证明了赤眼蜂种间存在明显的免疫能力差异。本研究建立了小型昆虫proPO-AS研究体系,为研究Wolbachia-小型昆虫的免疫互作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1985~1996年在研究中国东北地区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分类过程中,发现赤眼蜂族Trichogrammatini、断脉赤眼蜂属MirufensGirault中3新种,其中1种已发表(娄巨贤1991),现将另外的2种记述如下.模式标本(玻片)存于沈阳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正>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林业上的重大害虫,在我国南方地区严重危害马尾松。我们于1983和1984年对马尾松幼虫体壁及消化道等作了超微结构的研究,本文就SEM及TEM观察的部份结果予以报导。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以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为材料,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和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体表超微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薄切片。 组织切片制法是用Bouin氏液固定材料,石蜡切片,苏木精及伊红染色方法制作玻片标本。 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样品的制备方法如下: 用乙醚麻醉后的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置入2%戊二醛液内,在双筒体视显微镜下解剖: 相似文献
12.
使用化学农药控制马尾松毛虫的暴发和灾害,能够阻止害虫对林木的危害,本文研究适合目前防治的药物、机械工具、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努力控制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钱范俊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32(3):23-28
<正>松毛虫脊茧蜂是马尾松毛虫幼虫常见的寄生性天敌,国内分布广泛。在苏皖地区对松毛虫幼虫的平均寄生率为1.8~20.1%。该蜂在苏皖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越冬代3~4龄松毛虫幼虫体内越冬。翌年2~3月寄主幼虫虫体缩小,两端微尖,中间隆起呈纺锤形,固定在树皮下或小枝、针叶等部位。越冬代及第1代成虫发生期长,幼虫有滞育现象,因此生活史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蛹期19~24天。成虫在白天羽化、交尾、产卵,平均寿命7.7~24.7天,补充营养可延长寿命。成虫有较强趋光性,脊茧蜂的诱虫量与松毛虫发生数量密切相关。茧蛹期有5种重寄生天敌,全年平均重寄生率18.6%,其中以窄柄姬蜂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评价戊唑醇对天敌赤眼蜂急性毒性的风险性。在指形管中加入定量的供试药液,将药液在指形管中充分滚吸直至晾干制成药膜管,然后将供试赤眼蜂放入药膜管中爬行1h后转入无药指形管中,饲喂10%蜂蜜水,并封紧管口,对照组的成蜂数量与处理组相同,对照组与处理组同时进行,在转入无药指形管中24h后检查并记录管中死亡和存活蜂数。采用概率单位图解法对正式试验的药液配置浓度与供试玉米螟赤眼蜂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戊唑醇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为高风险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气候反常,树林密集,树种单一,天敌减少等原因,松毛虫大量繁殖。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是我国广大松林最严重的历史性大害虫,松毛虫一年可繁殖三代,可谓“无烟火灾”。若不及早防治,后果不堪设想,也制约黄田镇经济发展,减少农民收入。据此,本文根据大量的实践经验对松毛虫的一些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用日本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SCPV)感染处理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ctatus wenshanensis),从处理前后的松毛虫体中均分离出了真菌和细菌,由于病毒的感染,引起松毛虫体内微生物区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真菌的曲霉属、青霉属等处理后大为减少,枝孢霉属、木霉属不再出现,而短梗霉属、盘多毛孢属、根霉属、毛壳菌属、酵母菌属、交链孢属、假丝酵母属则在处理后新出现。细菌中葡萄球菌属、氮单胞菌属等处理后减少,而芽孢杆菌属、不动细菌属、分枝杆菌属等则增多或新出现。总趋势是细菌在数量和种群的变化上都不如真菌大 相似文献
17.
18.
油松毛虫的发生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雨亭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12(3):144-145
油松毛虫是危害松林的主要食叶害虫。该虫近年来在太原市林场及阳曲、古交等地暴发成灾。文章简要介绍了油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