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确定稻属AA基因组物种间的遗传差异和系统进化关系,62份来自广泛地理分布的水稻品系被用于ISSR标记分析。这些品系包含有6个野生稻种(O.nivara,O.rufipogon、O.barthi,O.longistaminata,O.glumaepatula,和O.meridionalis)和2个栽培稻种(O.sativa和O.glaberrima)。21条能产生良好重复性条带模式的ISSR引物被筛选出,并在62个水稻品系中揭示出非常好的多态性。全部样品的基因多样性为0.527,同时显示出ISSR标记在稻属物种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具有强大的作用。根据ISSR条带模式,利用Jaccard配对相似系数构建的一致性树状图,显示出具有良好自展支持率的稻属AA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关系。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大陆的稻属物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尤其是亚洲野生稻物种与Vaughan1989年建立的稻属分类系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将对稻属AA基因组野生稻在水稻育种实践中的有效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稻蝗属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一种改进的方法对稻蝗属新鲜标本、酒精浸泡标本及干标本进行基因组DNA提取,样品经检测,谱带基本呈线形,无拖尾,OD(260/280nm)值66.7%在1.6~1.8之间。 相似文献
3.
稻蝗属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一种改进的方法对稻蝗属新鲜标本、酒精浸泡标本及干标本进行基因组 D N A 提取.样品经检测,谱带基本呈线形,无拖尾, O D(260/280 nm )值667% 在16~18 之间. 相似文献
4.
从公布的水稻两个亚种(籼稻9311和粳稻Nipponbare)基因组草图序列中,搜寻了所有的完整微卫星位点,发现单碱基重复中A/T重复占大多数,二碱基重复中AT/TA、GA/TC、AG/CT重复居多,三碱基中GGC/GCC、GCG/CGC、CCG/CGG重复较多。通过相互比较,不同基序和基因区域的微卫星多态性有较大差异:内含子和基因间区中微卫星的多态性较高(分别约为45%和40%),外显子中的微卫星多为三碱基重复,而且多态性较低(约为25%);两个亚种具多态性的微卫星间距平均约为12.7 kb和16.4 kb。 相似文献
5.
65个菊花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AFLP技术, 对65个菊花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6对多态性高、分辨力强的引物组合分别对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共获得244条清晰可辨的谱带, 其中多态性带178条, 多态位点百分率达72.95%,揭示了菊花栽培种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AFLP扩增结果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多数瓣型相同的菊花种质表现出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地域来源与聚类结果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而花色与聚类结果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叶绿体基因组在基因水平上高度保守,并且遵循单亲遗传及单倍体遗传,已被广泛应用于物种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栝楼属为葫芦科的一个重要属,具有极其重要的药用价值及经济价值,但种内关系不清。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及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分析了11种栝楼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结构、组成、重复序列、密码子偏性、边界扩张、正向选择、基因组共线性、核苷酸变异位点及系统发育等。结果显示,11种栝楼的叶绿体基因组都具有典型的四联体结构,长度为156 413 bp~157 556 bp,GCs含量为37%,较为保守。重复序列在LSC区域分布较多,密码子偏好性不强,没有明显的边界扩张或收缩,但是某些栝楼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存在序列重排,其中三种栝楼还受到环境的正向选择。同时,序列重排将11种栝楼分为两个主要分支,其中第一分支的演化与环境的正向选择密切相关。栝楼属物种核酸多态性位点多分布在SSC区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栝楼属与油渣果属、丝瓜属及藏瓜属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为栝楼属物种的分类及演化提供了分类依据,同时为编制栝楼属物种DNA条码提供了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7.
应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研究鹀科8种28只鸟类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 28只个体分为两类, A类包括所有鹀属鸟类, B类包括铁爪鹀属和雪鹀属的铁爪鹀和雪鹀. 将A和B类中的不同物种分为不同分支: 栗斑腹鹀与三道眉草鹀和白头鹀为一支, 芦鹀、 红颈苇鹀和苇鹀为一支, 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其中雪鹀和铁爪鹀位于分支的最底部, 支持了其应从鹀属中分离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以文蛤山东种群(SD)和广西种群(GX)为实验材料,比较分析了AFLP银染法和荧光标记法对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效果.结果显示,AFLP荧光标记法在选择性扩增引物5'端加了FAM荧光标记,产物直接在DNA测序仪上检测,自动采集图像和数据,较银染法的数据准确度更高、稳定性更好.从遗传参数来看,银染法和荧光标记法获得的GX种群的... 相似文献
9.
猕猴属种间及亚种间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RAPD技术分析了猕猴属(Macaca)种间和亚种间6个分类群之间的遗传多态性,共筛选出16个随机引物每个分类群平均获得77个遗传标记,根据遗传距离构建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从RAPD数据分析得到的6个分类群的相互关系与形态、同功酶、mtDNA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RAPD技术适用于猕猴属中近缘种间和亚种间的分类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鹅耳枥属(Carpinus)树种叶绿体基因组基因组成及结构特征,为鹅耳枥属的系统发育及基因组进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获取鹅耳枥属16个树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对其进行基因注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叶绿体基因组间的结构特征与变异程度,并以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为外类群分析了鹅耳枥属的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21对SSR引物被用于研究广泛地理分布的17份野生稻(其中11份O. rufipogon和6份O. nivara)和22份亚洲栽培稻(13份indica和9份japonica)样本.271条多态性片段被扩增出,占总扩增片段的96.10%.野生稻多态性片段的百分比(平均达64.30%)及Nei's遗传多样性值(GD)明显高于亚洲栽培稻,表明野生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野生稻的两个类群(O. rufipogon和O. nivara)关系密切,但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支持其作为两个独立物种的分类观点.野生稻中籼粳分化不很明显,亚洲栽培稻的籼粳亚种分化明显.亚洲栽培稻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关系更为密切,符合异源起源的遗传分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BAC-FISH技术是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定位技术。由于该技术较常规FISH技术的信号检出率高得多,运用该技术已将一些重要抗性基因定位到水稻染色体上。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在栽培稻和野生稻比较作图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3个来源于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的反向温敏不育系R6S、N13S、Tb7S为材料,开展了反向温敏不育系不育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反向温敏不育系N13S的育性是细胞核内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Tb7S的育性是受隐性核基因控制的,F2代的育性分离比为9∶7,不育性状表现为2对基因的独立遗传;R6S的F2代育性分离比为37∶27,受细胞核内的3个隐性基因位点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而通过互补作用的独立遗传.为进一步分离、定位及克隆有关这些反向温敏不育基因及发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反向温敏不育系奠定了良好的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林浩然 《科技导报(北京)》2004,(9):4-6
过度捕捞、海区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使得海洋鱼类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鱼类资源正面临枯竭的危险。积极发展海洋鱼类的增殖和养殖,是海洋鱼类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海洋生物基因组研究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和新的生长点,其中,积极开展重要海水养殖鱼类遗传多样性与种质基因组研究,必将对提高海洋鱼类增殖与养殖的理论水平和创建高新技术起重要促进作用。文章对重要海水养殖鱼类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基因组的检测、遗传性状的调控、分子系统进化研究等方面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了综合分析,并指出我国今后开展这些方面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野生与栽培何首乌的质量TLC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培何首乌与野生何首乌在某些有机物类型、含量变化及受外界条件影响方面基本一致。影响何首乌质量的因素主要是生育期和采收期。实验表明在恩施栽培何首乌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黑龙江野生燕麦、栽培燕麦的染色体组型作了观察分析(图1,图3),绘制了它们的核型模式图(图2,图4)。并进行了二者核型间的比较研究,结果如下: 黑龙江野生燕麦与栽培燕麦的六倍体染色体数日皆为2n=6x=42。除No.1、No.3、No.6染色体黑龙江野生燕麦臂为“m”型而栽培燕麦皆为“sm”型之外、其余的18对染色体类型皆一一对应一致。黑龙江野生燕麦的核型公式为2n=6x=42=28m(2STA)+14sm。栽培燕麦的是2n=6x=42=22m+20sm。在黑龙江野生燕麦的No.3染色体一臂上可见一对明显的随体,而在栽培燕麦的核型分析中未发现有随体染色体。另外,黑龙江野生燕麦的核型类别为较原始的“2A”型,而栽培燕麦的核型类别是比“2A”型较进化的“2B”型。此外,在研究过程中,对如何才能得到分散度较高的染色体图相,也做了方法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籼粳杂交稻米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协方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个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7个粳型广亲和品种为材料,按NCⅡ设计配制杂交组合,获得亲本、F1及F2代的籽粒群体,对8个主要品质性状和6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按混合线性模型的分析方法对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协方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中,稻米理化品质性状与植株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协方差大都为直接加性/母体加性协方差,外观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协方差则主要是直接加性/母体加性协方差和母体加性/母体加性协方差,细胞质效应协方差也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9.
20.
东乡野生稻原生质体再生小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东乡野生稻的细胞悬浮培养物游离原生质体,采用改良的RY-2培养基以琼脂糖珠包埋培养,能产生细胞分裂。预分化实验表明:ABA能有效地提高原生体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最后成功地诱导出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