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2010~2017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信贷供给、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各省域实体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和地区异质性;信贷供给和科技创新对本省及周围省份实体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两者的融合项对实体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信贷供给和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加强区域间的信贷自由流动、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和探索信贷供给与企业科技创新的融合方式,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提出金融科技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研究假说基础上,基于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金融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创新对地区实体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便是消除内生性问题后,前者对后者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异质性检验发现,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可显著促进高城镇化率地区的实体经济增长,且东部地区金融科技创新的政策效应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创新通过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而带动地区实体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对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社会保障、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失业保障支出和医疗保障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养老保障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水平显著地增强了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减弱了养老保障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科技创新的调节下,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失业保障投入,维持医疗保障投入,增加养老保障投入。  相似文献   

4.
区域一体化日益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诉求,对驱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基于2002—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展开探析.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能显著促进旅游经济增长,且经过PSM-DID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之后,结论依然成立;(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的旅游经济效应具有即时性、异质性特征,在政策实施当期便能发挥效益,且对核心城市旅游经济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非核心城市;(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能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等传导路径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且通过旅游产业集聚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最大,科技创新次之,产业结构升级最小.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人才是区域创新最重要的载体,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有助于制定更好的政策以吸引人才,以及合理利用人才促进经济增长。在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建立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动因及经济后果模型,并运用中国2007~201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薪酬水平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作用不显著,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主要受创新活动和科研投入等创新环境的影响;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两者关系中,创新绩效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瑞荣 《科技与经济》2017,30(3):101-105
基于中国十一大城市群2005—2014年面板数据,在计算十一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测度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存在很强的关联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针对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新技术产业园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创新等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高新区发展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也较好,且高新区的规模竞争力和盈利竞争力的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因此,统筹高新区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互动效应测度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互动效应表现为科技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日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迈进;同时经济增长方式在转变过程中,又从发展观念、政策规范、投资趋向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对两者这一互动原理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以江苏省南通市的实际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9.
周德田  冯超彩 《河南科学》2020,38(2):321-328
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选取2011—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和测算中国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FGLS和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①科技创新能够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影响并不显著.②科技创新能够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环境污染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改善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改进生产流程和更新生产设备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9-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并通过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将创新水平设为门槛变量,检验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东部地区创新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2)不同创新水平会导致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门槛效应,即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双门槛U型结构.3)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区域差异很大,"高创新水平"地区大多处于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可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创新水平"地区大多处于东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绝大部分西部地区处于"低创新水平",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已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科技资源投入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识别科技资源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与效应,对有效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别构建科技资源存量、交易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基于2011年—2018年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模型实证分析科技资源存量、交易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湖北省各地级市科技资源存量、交易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2) 科技资源能够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 交易效率在科技资源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中发挥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科技资源投入的规模和结构、完善物质基础设施与优化社会制度环境以提高交易效率继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知识与技术的载体,对区域产业聚集、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区域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动力来自市场、区位优势、完善的制度体系、优越的创新环境氛围。探讨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动力不足的原因,对动力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路径,对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市)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相对完备的综合经济体系,具有完整的一、二、三产业部门,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同时,创新型县(市)的建设也是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内现有创新评价指标研究的经验,结合我国基层政府考核指标,在我国现有统计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基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江苏省苏南地区14个县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为基层科技创新工作中的创新活动、创新组织和创新资源等方面进行监测和评估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确保"十二五"末江苏省建成创新型省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98-2005年度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广义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中国科技投入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同的科技创新方式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显著不同。中国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要对科技投入的结构和使用效率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江苏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对于充分放大科技园区的第三经济增长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既具备了多维度的坚实基础,又面临着较明显的瓶颈制约,应从聚集园区创新要素、加强园区的产业创新、促进园区企业创新发展、打造开放型创新模式等视角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加快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科技创新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的互动过程,指出抑制二者之间的消极影响,促进积极影响过程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兴盛,构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珠三角区域经济体面板数据,对比分析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珠三角地区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珠三角地区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两者互为格兰杰原因,即存在互动机制。从动态角度来看,上年经济增长对当年经济增长有着显著影响,科技投入作用的发挥是一个动态累积的过程,继而分析了动态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发现珠三角各市经济增长的自发效应差异显著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科技投入应该根据各地市的产业结构特点来合理安排,而不能片面追求科技投入在区域分布上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18.
王小绪 《科技与经济》2014,27(6):106-110
科技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科技与经济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在对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旨在构建系统的、优势互补的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一体化合作体系,全面加快该区域科技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的科技进步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相同,内蒙古12盟市的区域创新能力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针对这一问题,从投入、研发和产出三方面对内蒙古各盟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测度科技投入、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与GDP的关联度,来全面评价内蒙古区域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本质是通过区际创新要素共享,增强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进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机制是推动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形成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促成科技—产业、区际创新互动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需要从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强化创新供需"耦合"效应、优化区际创新网络及创新合作机制等方面着手,为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有效展开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实现区域合作模式的创新、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