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聚乙烯胺大分子存在条件下,以特丁基过氧化氢(TBHP/-NH2形成氧化还原对,通过接枝聚合方法引发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合,合成了壳核微凝胶粒子,采用溶液共混和冷冻—恢复法制备了聚乙烯醇/微凝胶复合水凝胶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考察了微凝胶粒子的形貌和内部结构,并研究了微凝胶粒子以及聚乙烯醇/微凝胶复合水凝胶膜的温度响应性质。结果表明,微凝胶粒子为球形结构,具有壳核结构。微凝胶以及复合水凝胶膜均表现出相似的相转变温度,并且复合水凝胶膜具有快速响应性质。 相似文献
2.
3.
新型敏感性水凝胶的研究:Ⅰ.阴离子单体对凝胶温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以丙烯酸(3-磺酸)丙基钾盐(SPAPS)及甲基丙烯酸(3-磺酸)丙基钾直盐(SPMAPS0两种磺酸盐为阴离子单体的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水凝胶,发现其溶一能具有良好的温敏性,且阴离子含量越大,敏感性越强,对应的敏感温度也愈高。 相似文献
4.
温敏性凝胶的合成与药物缓释模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一无水凝胶和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酸)二元水凝胶,用溶胀法探讨了温度,pH有原料组分等因素对凝胶性能的影响,实现发现:一元水凝胶体系与其线性聚合物一样,具有明显的相转变温度(LCST), 与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结果一致;二元水凝胶的LCST随丙烯酸的含量的增加而上升,而碱性条件下的溶胀性能远远优于酸性条件,Lin选出一适合配方并在模拟人体体温(37℃)和胃肠液pH值的条件下进行了药物(阿司匹林)缓释实验,发现以凝胶颗粒为药物载体,能更好地达到药物长期有效释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聚乙烯醇(PVA)为基体,以壳聚糖(CS)为功能性添加剂,采用冻融法与辐射法相结合的工艺技术制备出CS/PVA水凝胶.分别研究了吸收剂量和制备工艺对PVA水凝胶性能和SEM形貌的影响;研究了壳聚糖浓度和制备工艺对CS/PVA水凝胶溶胀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CS/PVA水凝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先冻融后辐射方法制备PVA水凝胶,该制备工艺既解决了冻融法合成水凝胶不透明的问题,又解决了辐射法合成水凝胶起泡和强度较弱的问题. CS的添加,不仅提高了PVA水凝胶的溶胀性能,而且使得CS/PVA水凝胶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戊二醛蒸汽交联法制备了聚乙烯醇/壳聚糖(PVA/CS)水凝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不同质量配比的PVA/CS水凝胶的形貌。研究表明,随着壳聚糖的增加,凝胶比表面积增大且更加通透。当壳聚糖浓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所得的水凝胶的形貌最好,比表面积最大。测试戊二醛蒸汽交联制得的水凝胶的接触角,考察了不同质量配比的PVA/CS水凝胶的亲水性能。研究发现,随着加入的壳聚糖的量的增加,水凝胶的亲水性能降低,接触角增大。交联后的PVA/CS水凝胶有望在负载和释放功能性的药物和其它生物医学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7.
马廷春;赵帅;袁明;马靖妍;陈婉婉;严喻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1):58-61
本文以海藻酸钠(SA)天然高分子为骨架,甜菜碱(Bet)为两性离子掺杂剂,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温敏性单体,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制备得到甜菜碱改性温敏性水凝胶。高分子量的海藻酸钠是水凝胶第一网络,温敏性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成为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构成水凝胶的第二网络。通过红外谱图分析验证复合材料中具备了水凝胶的特征峰;根据扫描电镜的形貌显示为三维网状结构;通过接触角测试,亲水性表现优异, Bet/SA/NIPAM复合水凝胶均保持在20.44°左右。 相似文献
8.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微控阀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毛细管(0.5 mm内径)为反应器,通过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水凝胶.在自制的毛细管系统中分别测定了盐浓度、pH值、有机溶剂体积分数以及压力对PNIPAAm水凝胶的响应时间和相转变温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铵溶液浓度在0.05 mol/L以下、磷酸二氢钠溶液的pH值在3~11范围内、乙醇溶液的体积分数在5%以下和流体静压力低于1.96 kPa时,PNIPAAm水凝胶的响应时间及相转变温度值变化不大,该水凝胶可作为微流控系统中的微阀直接使用. 相似文献
9.
以聚乙烯醇(PVA)和丙烯酸(AA)为原料,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通过化学引发聚合制备了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聚乙烯醇/丙烯酸(PVA/PAA)水凝胶.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DTA)、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热稳定性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溶胀动力学,探讨了pH及盐浓度对水凝胶溶胀性能的影响,考察了该凝胶在不同pH介质中对药物异烟肼的控制释放行为.结果表明,PVA/PAA水凝胶具有良好的pH敏感性和离子强度敏感性,其在pH=1.20的缓冲溶液中对异烟肼的累积释放率明显大于在pH=7.40和pH=6.86的缓冲溶液中. 相似文献
10.
以聚乙烯醇(PVA)为原料合成了PVA水凝胶膜,同时以水杨酸(SA)为抗菌剂合成了具有抗菌作用的PVA/SA水凝胶膜,表征了其结构与性能,发现其透明度均达95%以上,在15℃时,纯PVA水凝胶溶胀度达33.64%以上,加入SA后溶胀度为29.66%.这两种膜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其透气系数均在0.4~0.5 m2/S·kPa之间,两种膜没有抗紫外线性能,紫外线透过率均高达95%以上.PVA/SA水凝胶膜抗菌性远远优于PVA水凝胶.考察了PVA水凝胶膜和PVA膜的缓释性能,发现PVA水凝胶膜的药物释放速度相对于PVA膜而言,释放速度更加平稳,明显优于PVA膜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1.
聚丙烯酰胺(HPAM)凝胶堵剂是一类重要的采油调剖堵水剂,然而其强度及耐温性较差。以硅藻土(DE)纳米颗粒为增强材料,通过交联反应制备了DE改性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以复合凝胶强度作为评价指标,对DE加入浓度进行了考察,并详细分析了DE改善凝胶强度及耐温性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随着DE加入浓度的提高,复合凝胶强度呈现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趋势;确定DE最佳加入浓度为0.09wt%,其对应复合凝胶DE-9的强度为12 080 Pa。与原始凝胶相比,DE-9的热降解温度及玻璃化温度分别提高了39.8℃和29.7℃,为256.5℃及135.2℃;岩心封堵率及突破压力分别提升了7.4%和0.41 MPa,达98.1%及2.74 MPa。DE的加入明显提升了凝胶的强度、耐温性和封堵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非洛地平固体分散体缓释片的研制与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处方因素进行详细的考察,进一步优化处方工艺,并对按最优处方制备的样品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优选的非洛地平固体分散体缓释片处方工艺合理,由其制备的缓释片体外释药2h释放度为20%~25%,4h释放度为44%~46%,8h释放度为78%~84%,12h释放度为96%~100%. 相似文献
13.
相思根瘤菌的抗逆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1株相思根瘤菌和2株大豆根瘤菌菌株进行NaCl、(NH4)2SO4、pH值、高温和低温的耐受性实验,其中耐(NH4)2SO4的实验分别进行了相思根瘤菌在含(NH4)2SO4的平板上的耐受性和在浓度为100mol/L、300mol/L、500mol/L、600mol/L的(NH4)2SO4中的结瘤试验。参试菌株均经过回接实验培养和镜检,培养基均为YMA。结果表明,相思根瘤菌均能耐受的盐浓度为0.5%~2.0%,能在37℃和pH值为6~9的条件下生长。在抗生素抗性方面,相思根瘤菌普遍抗氨卞青霉素,而对卡那霉素和链霉素敏感。相思根瘤菌的耐盐、耐高温和耐氨能力强于慢生大豆根瘤菌。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魔芋葡甘聚糖(KGM)凝胶的黏弹性、凝胶强度以及在高温下的热性能,在1.5g KGM中分别加入0.2、0.5、0.8、1.0g的羧基化纤维素纳米晶须(CCNC),制得CCNC/KGM复合水凝胶并做空白对照。利用流变仪分析不同配比下的CCNC/KGM的流体行为,对CCNC/KGM水凝胶的微观结构、特征官能团进行表征,并分析其热重情况。结果表明,CCNC添加量为0.8g以内,CCNC/KGM复合凝胶体系黏度逐渐加大。扫描电镜结果显示,CCNC的添加量在0.8g时,CCNC与KGM协同所形成的凝胶网状结构空隙丰富,且在熔融状态出现后,此复配比下的凝胶质量损失较纯KGM水凝胶降低了近50%,在高温中表现出更好的热性能,并保留了一定的凝胶特性;因此CCNC和KGM质量比约为0.8∶1.5时,水凝胶的黏弹性、凝胶强度以及高温下的热性能均达到最优,凝胶特性凸显。 相似文献
15.
16.
复合交联剂对耐温抗盐型HPAM弱凝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以聚丙烯酰胺(HPAM)为主剂、酚醛复合物和有机金属络合物为交联剂的耐温抗盐型复合交联弱凝胶体系,并与单一交联弱凝胶体系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耐温抗盐型复合交联弱凝胶体系的优选配方为:HPAM、氯化铵、酚醛复合交联剂、有机金属络合物交联剂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00、3000、300、25mg/L;与单一交联弱凝胶体系相比,复合交联弱凝胶体系在相同矿化度盐水中成胶,其黏度是单一交联弱凝胶体系黏度的8~10倍,在相同的温度下其黏度是单一交联弱凝胶体系黏度的3~4倍,在75℃下老化120d,其黏度依旧能保持在初始黏度的80%以上,具有优良的耐温、抗盐性能和良好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盐藻一直以来都被作为研究植物耐盐的模式物种,对其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本文综述了对盐藻耐盐的主要研究文献,包括盐藻分类,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递进式的阐述了盐藻的研究现状,并着重介绍了盐藻耐盐的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并提出盐藻耐盐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植物耐盐性研究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了关于盐渍化现状的研究 ,概述了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方式 ,从盐离子的吸收、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细胞内的区域化、在体内合成有机溶质以及形态分化等方面 ,探讨了植物耐盐的机制 ,并指出了对盐渍化环境进行改良、开发利用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9.
激素对植物耐盐性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植物激素对植物生理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与植物耐盐性关系一直是植物耐盐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就盐分胁迫对植物内源激素合成运输和含量的影响,激素与植物盐胁反应的关系,内源外源提高植物耐盐性的作用机量等总是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并对激素与植物耐盐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热敏水凝胶的概念,并对其分类,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作了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