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3):126-128
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需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努力成为学生中的"网络意见领袖"。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角色内涵包括:校园信息及时传播者、网络舆情监测分析者、学生舆论积极引导者、学生意见领袖培育者。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角色塑造应从提升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主体意识、加强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提升辅导员人格魅力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基于SNA的网络舆论领袖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重远  李珊  赵文  李瑞 《科技信息》2011,(12):36-37,39
网络舆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着逐渐超越传统媒介影响力的趋势。也是因为这一点使得有关部门越来越难以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地控制。事实证明,一些普通的手段诸如封号、删帖对于网络舆论的影响无异于杯水车薪,没有目标的行动只会事倍功半。网络舆论的产生通常是由网络舆论领袖所发起,如果能够将之确定,便可以针对其制定一系列的方案,有的放矢。笔者提出一种以社会网络分析为主的快速确定网络舆论领袖的方法。实验证明,运用此方法来进行网络舆论领袖的搜索,将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社区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高校舆情的整体走向,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网络意见领袖的角色定位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如何构建健康积极的校园舆论环境并提出一些对策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传播的无标度特性及其衰减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舆论传播者通过特定话题的引用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络.本文通过对我国某网络论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该网络的度分布为幂律分布,有明显的无标度特征.除增长和优先连接外,网络舆论传播的媒介的演化还包括兴趣衰减、初始吸引度和边的添加等事件,据此建立了网络舆论传播的媒介度衰减模型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型的统计特性与实际数据吻合,对网络舆论传播的研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网络舆情热点具有导向性作用,如"某某门"事件,在短短60小时过后就引起监察部门的注意,这只有在日益流行的网络应用的今天才可能做到.分析网络舆情热点的手段多种多样,角度不同,如:可利用文本聚类的方法、动态文摘生成的方法以及意见领袖特征等方法来发现网络舆情中的热点和焦点信息.截止目前,分析网络舆情热点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针对目前网络舆情研究的典型方法及其思想,进行概述性分析,给出网络舆情分析中词频、权重特征词、意见领袖属性矩阵等概念的形式化定义.本文作者通过对比分析,比较研究了网络舆情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给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6.
有效挖掘微博空间中的话题意见领袖成为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LDA语义信息和HowNet知识库的短文本子话题分类算法.对分类后的微博从显式、隐式及用户等方面综合衡量微博的影响力,并根据层次分析法对多个因素进行科学地权值分配.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较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效果,同时提出的影响力度量模型可以有效地挖掘出微博中的话题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7.
舆论一直是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思索,究竟什么是舆论,舆论是由新闻媒体制造的吗?笔者以新闻媒体与舆论的关系作为突破口,试图探寻新闻媒体与舆论之间的真实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简要探讨常规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着重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虚拟社区"意见领袖"概念的引入,阐述了网络社区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及造成这类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异步更新的方式下,将Sznajd舆论模型应用到加权网络上,用网络的节点代表一个人,用节点之间的连接权重来描述人际之间的亲疏关系,研究加权网络的磁化率和权重对舆论演化的影响情况,并进行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加权网络上的Sznajd舆论模型不存在僵持态,以相等的概率0.5达到全体向上或全体向下的垄断态;初始磁化率大于0,终态磁化率也肯定大于0;权重更新系数越大越不利于系统一致意见终态形成.  相似文献   

10.
培养理论认为,现实中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接触传媒而变得与传媒所呈现的意见流相似。大学生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多种网络平台,表达对时政要闻、社会热点、网络热词等方面的意见,既反映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又渗透着社会舆论的意识形态。研究发现,影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因素主要有:网络主体多样化;网络意识多元化;网络公众情绪化;网络环境世俗化;舆论建设技术化。因此,有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将培养理论介入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通过搭建网络舆论参与平台、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培养网络舆论结构的正面力量、加大网络舆论引导投入力度等措施,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对传媒的统领。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力刻不容缓.文章对《西藏日报》、西藏电视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中国西藏新闻网、中国西藏之声等西藏地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提高新闻信息产品生产能力,丰富舆论引导的内容;实现不同媒体的优势互补,拓展舆论引导的渠道;改进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新闻报道,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培养舆论领袖,实现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引导等方面提出提升舆论引导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网络舆情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采用生命周期方法探索了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并对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以BBS为标的对网络舆情的分析技术进行了探究,建立了以BBS为基础的网络舆情技术分析模型,通过BBS舆情热点事件实验,验证了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揭示了网络舆情的内在衍生规律.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高校的宣传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以自媒体为平台,公众,特别是大学生对获取舆论信息有了更加便捷的条件,同时获取的信息也更加多元。文章旨在探讨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实现正面舆论建构的途径。文章认为,建构校园舆论需要转变传统的舆论引导观念,及时把关,化育涉及高校话题的意见领袖以及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逆转现象时有发生,对具有逆转特征的舆情现象进行建模分析,有助于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本文基于Deffuant-Weisbuch观点交互模型以及传染病模型,引入信息质量、信息传播率、逆转信息发布时间等多个维度的舆情逆转影响因素,构建了网络舆情逆转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信息质量越好,传播该信息且表明支持态度的用户数量越多;信息质量和传播率越高,逆转信息发布的时间越早,网络舆情逆转的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众对待突发事件的有限理性使得舆论传播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为保持社会稳定发展, 突发事件的社会舆论控制是政府部门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基于局中人有限理性视角, 通过构造处罚博弈和激励博弈模型, 比较分析了政府对舆论传播行为实施处罚及对事件发展给予正面宣传的不同策略, 以演化博弈法推演了社会公众群体在突发事件舆论传播中的行为演化方向. 结果表明, 政府部门在舆论传播初期阶段加大处罚力度或加大正面激励力度将更有效地增加社会公众传播舆论的成本, 或增大社会公众不传播舆论的心理收益, 从而达到控制舆情传播的效果. 通过结合“昆山反杀案”及山东“辱母杀人案”等实例, 分析比较了社会公众的初始状态及演变方向, 验证了在突发事件舆论传播的初期阶段实施阶段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研究结论也说明, 将问题解决于萌芽阶段,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等是实践中对突发事件舆论传播进行阶段控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实生活中个体观点形成中的理性推理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观点更新规则,并在连续观点离散决策的框架下,对个体如何利用其他个体的意见和相关知识来形成自身意见的过程进行建模.实验仿真结果表明,群体中能够出现观点一致、分散等常见的舆论现象,观点演化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由确定性个体向不确定性个体的扩散,同时发现在规则网络中,意见领袖的观点的影响力在扩散过程中是逐渐减弱的,其影响范围与个体对知识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群众监督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从马克思到邓小平都十分重视群众监督的重要作用。当前加强群众监督要着重抓好政务公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舆论监督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突发事件由于前兆不充分,在网络E事件的影响力极易被无限放大,将严重危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是把握突发事件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已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基于灰色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模型,并以2009年杭州飙车案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表明,灰色层次评价法科学合理,简单易行,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网络舆情分析的实际应用,在综合考虑网络舆情特征和人们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舆情热点挖掘、文本倾向性分析两个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网络舆情分析系统.通过将实验结果与权威数据对比,验证了相应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