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微磁学模拟的方法,对垂直点接触自旋霍尔纳米振荡器(VNC-SHNO)中自旋波的激发和其非线性动力行为随电流、磁场及角度的依赖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首先研究了纳米振荡器的频谱特性随激发电流的变化的关系,发现在低电流下,其频谱在远低于铁磁共振频率fFMR处出现一个自旋相干性很好的振荡峰f1以及几个高阶谐波峰,且其频率随电流增加表现出明显的红移;而在高电流下,其频谱除了出现低频f1峰以外,在接近fFMR处还出现了一个高频峰f2,但其频率几乎不随激发电流变化.其次,通过振荡模式的功率谱的空间分布图,发现f1是局域在点接触边界的一类非线性“子弹”型自旋孤波,而f2是分布在局域模f1外围的一类准线性传播型自旋波.最后,还细致研究了外加磁场强度及外加磁场面外角度对自旋霍尔纳米振荡器中这两类自旋波的激发和调控规律,为下一步实验研究该器件的非线性动力特性及其在非线性逻辑计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深圳市1996—2015年水资源和能源安全状况进行因子分析, 得到经济和平均因子(f1)、人口和弹性因子(f2)两个主因子。f1表明支撑城市正常运行对水资源和能源安全的威胁程度, 权重为68%; f2表明经济和人口的增量给水–能系统安全带来的不确定性, 权重为32%; 综合得分表明深圳市总的水–能系统安全状况趋于下降。此结论符合深圳市水–能系统的实际情况, 说明将该评估模型用于深圳市水–能安全形势的分析是有效的, 可以为深圳市的有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给出了拓扑群作用下度量空间中强G-跟踪性的概念,研究了拓扑群作用下逆极限空间和乘积空间中强G-跟踪性的动力学性质,得到如下结论: (1)若(Xf, G, d, σ)是系统(X, G, d, f)的逆极限空间,则f具有强G-跟踪性当且仅当σ具有强-跟踪性;(2)f1×f2具有强G-跟踪性当且仅当f1具有强G1-跟踪性,f2具有强G2-跟踪性.这些结论弥补了拓扑群作用下逆极限空间和乘积空间中强G-跟踪性理论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运用单调迭代技巧和Arzelà-Ascoli定理研究一类带权重的k-Hessian型方程■和系统■全局正径向k-凸解的存在性及渐近性质,其中Sk是k-Hessian型算子,D2u是u的Hessian矩阵,I是单位矩阵,η是非负常数,p,q是正权函数,f,f1,f2是[0,∞)×(-∞,0)2上的连续函数.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2)Brayton循环是中温高压循环,采用该循环可回收利用燃气涡轮和内燃机等交通动力系统的高温排气能量,从而提高动力系统效率。压缩机高效稳定运行对S-CO2 Brayton循环的循环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从实验、一维流动分析、三维流动特性和流动控制4个方面综述了S-CO2离心压缩机流动特性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关于工质临界点附近的剧烈物性变化对压缩机内部流动带来的问题及其研究内容,同时总结了S-CO2离心压缩机流动特性的相关研究,并提出未来S-CO2离心压缩机流动特性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重合度理论中的延拓定理, 研究一类三阶p-Laplacian中立型方程:(φp((x(t)-cx(t-σ))″))′+f1(x(t))x′(t)+f2(x′(t))x″(t)+ρ(t)g(x(t-τ(t)))=e(t)T-周期解的存在性, 得到了该方程存在T-周期解的相关结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0根T梁进行抗弯试验,研究了不同CFRP预应力程度、CFRP加固层数及预裂程度对CFRP与钢板复合加固T梁的荷载、跨中挠度及延性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复合加固T梁的极限荷载Pu高于对比梁的90%以上.预应力程度对极限跨中挠度f○max及延性系数μ影响明显,预应力每提高5%,f○max降低约25%.屈服荷载Py与极限荷载Pu随加固层数的增加线性增大,随预裂程度的增加线性减小.3层比1层CFRP梁的Pu提高了52.8%.预裂程度为60%时,f○max降低约10%.  相似文献   

8.
模糊聚类和模糊识别法的流动单元分类新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单纯应用聚类分析划分流动单元容易出现聚类指标的优劣交叉现象,从而给流动单元的分类带来困难。为此提出了基于模糊聚类和模糊识别相结合划分流动单元的新方法,并以CN油田C9井区流动单元研究为例,对两种方法的划分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流动单元划分指标的匹配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实施人工干预,加入人脑思维信息,使分类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在油田生产实际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层系是近几年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但盐下已发现的油气田中普遍含有CO2。通过对CO2含量、CO2碳同位素和伴生氦气同位素分析,明确桑托斯盆地盐下油气田中的CO2成因类型主要为幔源无机成因。从CO2成因类型出发,结合对桑托斯盆地盐下已发现油气田中CO2含量与基底断裂展布关系,提出紧邻基底大断裂的油气田中CO2含量往往高于远离基底断裂的油气田。同时,通过对桑托斯盆地盐下典型油气田中的CO2形成条件和聚集成藏特征分析后,认为火山活动和晚期活化的基底断裂是桑托斯盆地盐下CO2聚集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火山活动为CO2的聚集成藏提供气源条件,晚期活化的基底断裂为CO2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通道条件。受后期大量幔源CO2源源不断地注入影响,油气藏中的油气组分发生蒸发分馏作用,并形成高含CO2的凝析气顶和下部的稠油油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流动指标FZI进行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分类与评价的研究方法。方法利用储层结构系数GΦ确定了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根据储层流动指标FZI划分储层流动单元;根据薄片鉴定、图像分析、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压汞实验等实验数据,分析各类储层流动单元的岩石物理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结果延长组长2、长6段储层可划分为6类流动单元,浅层长2段储层以Ⅰ,Ⅱ,Ⅲ类流动单元为主,长6段储层则以Ⅲ,Ⅳ,Ⅴ类流动单元为主,皆以低孔低渗以及发育次生溶孔为特征。结论根据储层流动单元开展储层分类与评价是揭示储层成因以及开展储层定量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扰动项\,$f_1(x,u),\, f_2(x,u)$~中, 其中一项是超线性并且满足\,Ambrosetti-Rabinowitz\,条件, 另一项为次线性的情形下, 分别利用``喷泉定理'和``对偶喷泉定理' 研究了无界区域\,$\mathbf{R}^{N}$\,上的\,$p(x)$-Laplace\,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多解性问题. 此问题是基于变指数\,Lebesgue\,和\,Sobolev\,空间进行讨论的.  相似文献   

12.
以制剂的溶出度为指标,筛选片剂处方和制备工艺以国外原制刺为参比制剂,采用∫2相似因子法进行氨氯地平和缬沙坦溶出曲线的相似度评价。确定的处方工艺为缬沙坦80.0 g,笨磺酸氨氯地平6.9 g,微粉硅胶1.5g,微晶纤维素54.4 g,交联聚维酮25.5 g,硬脂酸镁1.7 g,共制1000片。在不同pH的溶出介质中,自研制剂中氨氯地平和缬沙坦的溶出曲线与参比制剂比较,∫2相似因子均大于50。自研制剂和参比制剂在不同pH的溶出介质中体外溶出行为相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复合系数方法探讨了强子内部组分的占比,结果表明共振态的复合系数可定量描述某些奇特强子态的内部结构;确定了基于总宽度和复合系数关系式、Flatté 参数化的理论方法、近阈共振态的谱函数这3种不同方法;基于 Flatté 参数化的有效力程进行展开,探讨了奇特共振态相关的散射长度和有效力程,并以轻标量介子 f0 (980)为例进行了相应的计算以及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燃煤烟气为研究对象,利用鼓泡反应器进行化学法吸收CO2的半连续实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及脱除率的计算,考察了吸收剂种类、吸收剂浓度、烟气流量、烟气温度及液面高度对CO2吸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水吸收剂的吸收效果最好,烟气温度对CO2的脱除率影响较小.选择氨水作为吸收剂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得到了吸收剂浓度、入口处CO2浓度、烟气流量、液面高度与脱除率、吸收能力及吸收速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NUSHELLX球形壳模型程序,考虑两种不同组态空间下~(94)Tc的能级结构.计算结果表明,~(94)Tc的正宇称自旋态激发机制主要为p1/2轨道质子跨越Z=40亚壳向高jg9/2轨道跃迁,(f_(5/2),p_(3/2))轨道质子跨越Z=38闭壳向(p1/2,g9/2)轨道激发,负宇称自旋态为d5/2轨道中子跨越N=56亚壳向(g7/2,h11/2)轨道激发.  相似文献   

16.
液氮压裂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无水压裂技术,可为非常规油气水力压裂所面临的耗水量巨大、储层伤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低温致裂岩石是液氮高效改造储层的基础和关键。基于作者前期在液氮压裂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针对液氮低温致裂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系统地阐述了液氮超低温作用下岩石物理及力学特性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液氮低温致裂效果的关键因素及主要机制,从矿物学角度揭示了岩石损伤破裂的微观模式和特征,剖析了液氮对于不同岩性类型、不同原生孔隙结构、不同储层原位状态(高温/饱水)岩石的适用性。本研究旨在帮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液氮低温致裂岩石的基本理论及研究进展,为后续液氮压裂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基础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磷酸锰锂(LiMnPO_4)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化学共沉淀法是制备这种材料的理想方法。针对LiMnPO_4正极材料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电子电导率低和锂离子扩散慢等问题,本文从Mn_3(PO_4)_2、MnPO_4、NH_4MnPO_4等不同Mn-P前驱体合成LiMnPO_4出发,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化学共沉淀工艺的两步法合成LiMnPO_4正极材料并采用碳包覆和离子掺杂两种手段改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当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同Mn-P前驱体获得LiMnPO_4产品性能差异的问题,认为应该通过进一步地探讨化学共沉淀过程的反应机理并进行相关反应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解决。本文为LiMnPO_4正极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