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张震伟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4):87-88,71
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体察吴江市课改的发展状况,结合观摩江苏省第三届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后的感想,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各位同仁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吴江市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目前新课标下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现实教学存在问题和困境的分析,依据自组织理论,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并就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结构、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期望通过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缩小现实教学效果与新课程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提高新课程改革实施效率.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的旧有观念要改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师应逐步形成与体育健康新课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观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僧信刚 《科技信息》2010,(2):319-319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意味着一种新型的体育教育实践方式的推广,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新课程在学科名称、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体育教育功能的人本化与可持续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与体育教师的素质紧密联系,而体育教育的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又受到体育教师的影响,促使我们必须从更深层面、更长远的角度思考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有效教学的实施进行了探讨,对于实施体育有效教学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进行了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努力提高体育学科教师教学技能、精选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规范体育课堂教学制度,以及评价等几个方面探索实施体育有效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对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探索和研究。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其的可操作性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也探讨和论证,既有肯定也有疑问,并且也说出了自己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些解决的办法,我们应该群策群力来不断完善它,为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了指导作用,使得学生身体、心理和谐发展,从而做到"健康第一"。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国中小学教师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教师在教育改革舞台上重新扮演一个角色。教师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面对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但要面临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并尽快地适应、接受、保持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保证体育教学的高质量,更重要的是要重构自身的素质,才能时不迟疑地抓住参与“新课标”和“新课改”的时机,成为教改的先锋。因此如何重构自身的素质,对于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考察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以第一和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为基础,对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在广东和全国其他地区新课程铺开实施后的一些比较突出的变化——教育观念的变化、教与学方式的变化和教师角色的变化等进行了理性思考和辨证分析,以期为新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考察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以第一和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为基础,对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在广东和全国其他地区新课程铺开实施后的一些比较突出的变化--教育观念的变化、教与学方式的变化和教师角色的变化等进行了理性思考和辨证分析,以期为新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平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5):127-128
体育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变革.在体育课程功能、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实施过程中,改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思考和完善自身职业思维的重要性,提升职业核心的竞争优势,促进自身发展与体育教育改革的双重受益.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目标作为学校教育目标的构成体系之一,在体育新课程改革深化落实过程中出现各种目标泛化现象,深入剖析其泛化的原因以及重塑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将有助于深化体育新课程落地生根.分析认为,导致体育教学目标泛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外教育思想的照搬移植、新课程改革的迎合求全、体育课程主体价值的虚化、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等,建议从树立正确课程观,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位指导思想;深刻理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厘清体育新课程的内在目标体系;统筹把握体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合理分配与设计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坚持课程目标设置科学原则,协调处理体育教学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等方面,重塑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需要。《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加快了体育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也在发生着符合时代特征的变化。随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时不少体育教师矫枉过正,使得体育课堂教学步入另一个误区。过分强调过程而忽视结果,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培养而忽视"挫折教育",过分强调教材内容的选择性而忽视教材内容的规定性,很大程度上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蕴涵着先进教学理念的体育新《课标》并不是与过去体育教学的决裂,更不是过去体育教学的对立面,更多的是对过去的继承与发展,扬弃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李华忠 《科技信息》2012,(7):484-484
快乐体育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体育教师要通过培养小学生体育自练能力、采用多种体育教学方法、把德育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等措施大力推进小学快乐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4.
宿迁市高中实施体育新课程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3):148-15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宿迁市高中实施体育新课程的状况做了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宿迁市高中体育新课程的落实情况,其中包括教师对体育新课程教学的适应情况.教师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教法创新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虽然已经比较重视体育新课程的改革,但是在思想上、行动上奔没有完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体育新课程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活动形态 ,促进了体育教学活动革命性的变革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体现了现代体育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实施体育教学的民主化 ,努力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  相似文献   

16.
十余年的体育新课程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而由于对改革的基本理念缺乏明晰认识,甚至存在歧义和误解,阻碍了体育新课程实施,亦弱化了学校体育在基础教育中应有的作用。通过对相关概念、观点等进行系统剖析,利用思辨性研究方法,对我国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健康第一"理念予以正确解读,认为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然是未能正确处理体育课中"体质"与"技能"二者关系所致。二者本身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7.
张立新  王宇 《科技资讯》2010,(3):193-193
在阐释体育新课程教学的预想结果与实效内涵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形式等方面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的距离。提出: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应能启迪和唤醒体育教学实践,改变体育教学实践的价值理念与行动取向;体育教学实践者应提高理论素质,通过新理论传达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及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去设计课程目标。为了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准确解读新课程理念,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新体育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的结构,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与探讨,为中小学体师实施教学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改”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核心要求,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健身育人”的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改革是当前各校正在开展的工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本人对安庆地区实施体育新课程进行的调查与访谈,结果如表1所示,从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困难有可能阻挡我们继续深入实施新课程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李琦 《科技信息》2013,(10):359-360
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针对传统体育课程的不足,构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体系,对现行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革模式,新课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加快了体育课程的改革。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曲靖市中学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曲靖市中学的体育理论课存在着学校、老师和学生对体育理论价值的认识不足、学校教学课时数安排不足、教材使用较单一和教学形式单调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