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岩石力学系统演化过程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岩石力学系统的基本概念,描述方法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类,对岩石变形力学系统、岩石滑动学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及其控制变量,动力稳定性及控制变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评述。指出应从系统的结构形式,系统的参数非线性,子系统及总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临界荷载,复杂环境对岩石力学系统演化过程及其运动稳定性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岩石试件力学系统运动规律的描述及稳定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广义的角度提出了岩石试件力学系统及其运动稳定性的概念,对岩石试件力学系统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分别讨论了岩石试件力学系统的特殊运动形式,并对线性岩石试件力学系统运动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及其与岩爆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提出了岩石典型全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数学描述,推导了岩石爆发生的能量条件,并论述了不同力学系统中岩爆发生时释放能量与系统热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以美国 MTS 815 Teststar型程控伺服单轴岩石刚性试验机为基本设备 ,配套开发的常规三轴、真三轴和直剪试验等功能组成的一个多功能数字程控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的结构和性能。  相似文献   

5.
在含有面的岩石微元体中,弱面的倾角不同,岩石力学系统的结构形式就不同,其力学特性随着弱面倾角的变化而变化;弱面的力学参数的变化也是控制整个岩石微元体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弱面的粘聚力越大,微元体系统承能力越大,并且承载能力随弱面内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岩石孔隙率随地层深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孔隙率是描述岩石物理、力学、渗流等特性的重要参数。通常,在研究自然条件下地层浅部岩石渗透问题时把岩石孔隙率可看作常数,但在研究工程活动条件下深部岩石渗透问题时,由于工程干扰力,地层岩石自重应力及构造应力等作用,岩石孔隙率随应力发生变化。通过某油田地层岩样室内三轴试验分析,发现岩石孔隙率随地层深度的变化为4次多项式关系式,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并且在6000 ̄7000m以下深度岩石孔隙率随应力的变化基本  相似文献   

7.
以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和广东等地为代表的中国东部花岗质岩石的钾-钍-铀元素资料为基础,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它的基本变化规律,讨论了地球化学类型、区域分布特点和岩石成因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岩石损伤协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采用热力学和协同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岩石受栽条件下的损伤演化问题。应用协同学的绝热消去法得到了岩石考虑初始损伤条件下的非线性力学模型;研究岩石破坏过程中的相变问题,并加以深入分析,获得了岩石受我破坏过程中裂纹的平均取向规律,揭示了岩石破坏过程申的声发射现象和体征规律;初步建立了岩石协同破坏理论框架,并应用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岩石变形和破坏力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具有非均匀和各向异性的特征,是非连续介质和复杂的流变体结构。岩石变形和理论可以分成两个基本方向:变形固体的经典力学和位错理论。这些方法用于研究岩石的变形与破坏,取得了较大的成为但均具有局限性。所以,目前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岩石力学。建议对岩石的变形过程和破坏必须至少在三个规模构造水平(宏观、细观和微观)上同时加以研究。指出了在研究岩石变形和破坏时平移和旋转是有机相互联系的。变形构造水平所有等级体系随后的演化,正好使破坏在不同规模上形成有次序的发展,直到形成宏观的破坏。这种方法能将变形固体物理学和力学中所得到的结果统一起来用于岩石力学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机械式记录及描述岩石地层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以具有成因联系的沉积序列为岩石地层描述的最小地质实体,探索了岩石地层描述数字方法及其计算机实现,即以地层单元与基本地层单元的自相似对比构建岩石地层描述的框架,再以抽象的岩石图元符号迭代运算实现框架内容的可视化。基于此,完成了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的研发。并以冷水溪实测剖面为例,对系统进行地层描述数字化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作了论证。结果表明,运用基本岩石地层单元与岩石地层单元自相似性特征实施地层描述,可简明阐释地层沉积过程和客观规律。为岩石地层描述提供了一种高分辨率的智能描述方法,为区域地质填图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在区域地质调查与油气资源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它包括扎实的学力、丰富的心灵和健康的身体。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标准是统一、连贯、一致的,这使基本理念能够得到扎实、有效、确保一定水准地实施、落实,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基础教育各阶段课程目标的表述应一致,要考虑在颁布课程标准的同时制订与其一致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在阐述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并针对福建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提出了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与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以及完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以促进福建省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近来中美贸易摩擦更加引发了社会对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关注。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究竟需要怎样的基础科学研究支撑,值得反思。在分析中国基础科学研究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基础科学研究的新特征,研究认为建设科技强国呼唤高质量地发展基础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基础科学研究需要高水平的政策和管理,特别是需要关注基础科学研究的厚积、交叉互动、人才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础测绘成果是国家或地方进行经济规划、经济建设及防灾减灾的必备资料,基础测绘的基本内容包括大地控制网建立、基本比例尺地图测量等。在已有测绘成果基础上,探讨了大同市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对基础测绘提出的基本要求,以国家及行业测绘技术标准为依据,结合GPS技术、水准测量技术、数字摄影测图技术的特点,设计了大同市基础测绘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基本素质模块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型本科高校宏观层面的课程模块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三大模块组成,其中基本素质模块又包括公共基础模块、公共选修模块和综合素质模块.通过对公共基础模块、公共选修模块和综合素质模块类别的划分和涵义的界定,以及对基本素质模块体系构建的讨论,以期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模块理论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历经三年半的不懈努力,韶关各县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我市在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公共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非均等化现状.究其原因,目前我市尚不具备与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匹配的财政能力;故而因地制宜地出台了差异性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最终导致非均等化结果.为此,逐步建立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财力均等化,健全规范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机制,等等,是韶关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提升高校培养基础扎实、发展后劲充足,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水平.着眼于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领域,从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着眼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发展内涵,提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及相关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改革的方案,最后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提出以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依托,形成理论课程重基础,实践课程深化基础的氛围,构建相辅相成的基础课程体系,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同时,通过深化基础教学改革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提升基础对人才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基本粒子统一理论和质量量子性基础上,研究基本力统一理论,提出量子引力定律、统一基本力定律,基本力守恒和分化定律,为超统一理论和统一场论提供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础化学实验内容体系按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化学性质与原理认识、综合实验训练等三级模式编排,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包括化学实验通用技能实验、基本无机制备技能实验、基本有机制备技能实验和定量分析基本技能实验;化学性质与原理认识包括元素与无机化合物性质实验、有机物性质实验和原来的物理化学实验;实验教学重点放在第一级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第三级的综合实验训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数据基础上,分析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基础,特别是城市基础、乡村基础、交通区位基础等。并进一步给出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基本构想,包括了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路径、基本方法以及战略支撑系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