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株形态对单植株前后风速变化影响的风洞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不同植株形态对单植株防风能力的差异,本文在风洞中测量了5种不同形态的单植株模型(细长柔性植株、上大下小状柔性植株、2种树状刚性植株和刚性圆木棒)在3种来流风速下,植株前后风速的变化.结果表明:来流风速对柔性植株下风向相对风速恢复曲线有显著影响,而对刚性植株模型的影响很小;植株的1/2高度处树状刚性植株的平均防风效应和防护距离一般大于柔性植株;植株迎风面宽度随高度的变化是影响不同高度处风速衰减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风洞实验中多通道测压管路系统的参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掌握风洞实验中多通道测压管路系统的特性,基于耗散模型,分析了影响系统频率响应函数的各个参数,总结了多通道管路系统频响函数的定性规律,并指出在常用的几何尺寸范围内,影响频响函数的因素主要有PVC管的长度、内径和限制器的尺寸及位置,为设计多通道测压管路系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湖北钉螺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速率及形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野外采回的钉螺在室内各实验温度条件下均能正常产卵,其产卵量的高低与室温无关;在15-30℃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钉螺的孵化期逐渐缩短;利用有效积温公式得知钉螺卵孵化的有效积温为193.55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10.86℃;在各温度下初孵幼螺随着生长发育,螺壳的长宽比也随之加大.  相似文献   

4.
粉砂淤泥质潮滩潮沟形态特征及发育演变过程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潮沟分类、潮沟地貌形态特征及发育演变过程等方面回顾分析了潮沟系统的研究进展。认为Strahler在Horton分级方法基础上提出的潮沟分级模式相对更为合理;潮沟总长与潮盆集水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潮差与潮沟密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植被对潮沟密度的影响尚无一致结论;对于潮沟截面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宽深比、不对称性以及沉积物和植被对其影响作用;潮沟发育演变动力机制的研究在定性层面的成果较多,定量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指出潮沟内复杂的水流结构、潮沟边壁稳定性,以及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遥感分析等综合性手段建立影响因素与潮沟形态特征的定量关系等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猕猴桃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以6月份生长最快,干物质和总糖含量由低到高变化.脂肪含量生长前期降低,生长后期升高,维生素C含量随果实的发育而下降,成熟期又升高.9月下旬,干物质、总糖、脂肪、维生素C含量都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等离子体的激励参数对圆柱绕流的影响,在低速风洞中进行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激励控制圆柱绕流的实验。风速V_∞=8 m/s,基于圆柱直径的雷诺数Re=8.6×10~4。圆柱绕流的烟线流动显示、圆柱壁面和尾迹压力的测量和分析表明脉冲激励参数的变化对圆柱绕流的影响在尾流宽度、壁面静压分布、圆柱阻力、尾迹压力分布三方面均有所体现。激励频率在400 Hz左右时流动控制效果最佳。占空比在40%~80%范围内,流动控制效果较好。激励电压在9.2~13.2 kV区间内存在放电启动的临界电压值,在22~25.5 k V范围内激励效果最优。边界层分离点附近区域,激励对壁面静压和流速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8.
板壳结构气动弹性失稳问题的实验研究比较匮乏,因此以薄铜板为实验对象,依据压杆稳定原理设计了一种亚音速气流中薄板静气弹失稳的实验测试方法.实验中,使薄板在无风状态下受轴向压力作用预先发生屈曲失稳,然后通过测试吹风中薄板轴向压力的变化来判断失稳临界状态;再通过观察薄板的固有频率、应变等验证了实验设计的合理性;之后,改变实验...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模拟实验方法测定在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用测定结果来证实突出强度不同,煤体温度变化也不相同,瓦斯压力越大,煤体下降的温度越大;在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瓦斯的膨胀做功过程并非绝热过程,而是一个接近于等温的多变过程,为从热力学角度研究煤与瓦斯突出机理提供了帮助.图2,表3,参5.  相似文献   

11.
风洞不仅是航空航天发展的保证,也是风沙物理学研究的重要依托.对于风沙地貌、风沙环境的研究以及防护治理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建设多通道风洞实验平台为背景,通过在UG中对平台进行建模,再利用商用软件ANSYS对三种不同进风口角度的风洞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在三种不同角度情况下风洞实验段中的流体流线分布情况、流体速度矢量场分布情况及流体压力场分布情况,确定了最佳进风口角度的风洞模型,为后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风荷载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模型风洞试验概况和主要结果 .给出了屋面在最不利工况下的分块体型系数及平均风压系数的等值线图 ,清楚地显示了此大跨度屋盖结构屋面的风压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周边建筑对所测建筑的风荷载有较大的干扰影响 .最后对分别按规范 (基于平均风压 )和应用统计方法 (基于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 )计算的用于玻璃幕墙设计的风压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按规范计算的最不利风荷载偏小 ,对此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杭州黄龙体育中心网球馆屋盖属于可开启结构,部分屋盖可沿平行轨道滑动,结合该主体结构的抗风设计要求制作1∶100的刚性模型,进行了结构表面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分布的风洞试验.分析了在不同风向角时关闭和开启屋盖状况下的风压分布.为了便于结构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对屋面进行分区并给出相应的分区风压数据,并依据各风向角下的风压分布特征,得出整体结构的抗风设计依据值.  相似文献   

14.
大跨度高空弧形连廊模型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杭州市民中心建筑群模型测压的风洞试验,给出了大跨高空弧形连廊表面的平均(静)风压系数、平均风压和平均风荷载体型系数值,详细讨论了风场和风向角对风压系数和体型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廊迎风面处于正压区,而背风面、顶面和底面处于负压区;连廊顶面风载狭缝效应十分明显,而底面不太明显;连廊的整体体型系数大于规范对弧形建筑的规定;按规范(基于平均风压)计算的用于连廊覆面设计的风压结果比应用统计方法(基于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计算的结果偏小.  相似文献   

15.
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由细沙粒和粗粉粒组成的类土壤颗粒的风力输运过程,实验发现沙粒的质量流量廓线与粉粒的质量流量廓线形式完全不同,在对数一线性坐标中沙粒廓线为直线而粉粒廓线呈3次曲线型,发现粉粒的存在对沙粒的质量流量廓线斜率没有影响,只是改变了沙粒的总输沙率,根据粉粒对沙粒输运特性影响的不同,粉粒质量分数存在一临界值,对于本实验中所用材料此临界值为15%,在低于此临界值时,输沙率随粉粒的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当高于此临界值后,输沙率随粉粒的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实验中沙波纹的高度和波长随风速及粉粒的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而当粉粒的质量分数超过15%时沙波纹消失。  相似文献   

16.
低速风洞旋转天平试验装置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旋转天平使飞机模型在内洞里模拟飞机尾旋时的旋转运动,并测量出旋转模型上的气动力,从而对飞机的尾旋特性进行分析,预测,这是研究飞机尾旋特性的有效方法之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低速风洞旋转天平的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7.
尼龙网栅栏防沙效应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尼龙网栅栏防沙效应的野外监测与风洞模拟实验的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A字形尼龙网栅栏防沙体系 ,不仅具有阻沙功能 ,而且具有良好的导沙功能 ,扩展了栅栏的应用范围 ,同时也为戈壁风沙的防治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尼龙网栅栏兼有疏透和通风两种形式 ,是一种比木质栅栏更优良的防沙材料 .其最佳孔隙度为 4 0 %~ 4 5 % ,保护区达 30 H以上 ,积沙效率在中速时超过70 % ,在特大风时也超过 5 0 % .尼龙网栅栏具有导沙性能 ,其临界角为 4 5°,如果超过 4 5°,导沙效率将会降低  相似文献   

18.
用神经网络控制风洞实验中的温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风洞中模拟大气温度的分布需要控制风洞入口处的温度的特性,通过预先测量的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来模拟温度的分布,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求 本实验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气弹模型风洞试验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以建设中世界最高输电铁塔——— 346 .5m高、5 0 0kV江阴大跨越塔为工程背景 ,通过气弹模型风洞试验 ,对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动力特性和风振响应进行了研究 .采用外形、质量、刚度分离的处理方法设计了大跨越塔模型 ,塔线体系为两塔三段线模型 .用自由振动法测得单塔和塔线体系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 ,进行了多个风速下单塔、塔线体系在均匀流场和紊流场中的风洞试验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 ,揭示了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动力特性和风振响应特点 ,为实际工程抗风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小区环境流场及污染物扩散的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次有关城市小区环境流场和污染物扩散规律的风洞实验研究.实验以位于北京市东南部的方庄小区为研究对象,以1:250的缩尺比在南京大学MU环境风洞中建立模型并进行实验.实验包括:小区气流分布测量、小区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测量、建筑物周边气流分布测量、建筑物周边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小区内水平流场分布受不同高度建筑物影响,但风速垂直分布总体上仍符合幂指数律.小区内污染物分布亦受到建筑物及环境风速大小的影响.单体建筑物流场试验结果清晰显示了气流遇建筑物后的抬升翻越过程,以及街渠内的抽风效应,该效应可使街渠内风速达到来流的2~3倍.单体建筑物污染物分布试验结果显示随着离源的距离增大污染物浓度逐渐减小,其垂直分布仍符合地面源排放的扩散分布形式,实验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相比较为接近.相应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两的气流和污染物浓度分布除个别有差异外,总体上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