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中国式管理让我们从问题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清中国式管理,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管理”?其次什么是“中国”?再有什么是中国“式”?管理是本原,中国是地域、民族和文化的范畴,而“式”是模式,搞清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搞清中国式管理的来龙去脉。什么是“管理”?搞清中国式管理首先要对西方现代管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负责部属工作的人”到“负责知识的应用和绩效的人”,管理者的定义几经变迁;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管理的重点也在应时而动,中国式管理首先要把握的就是管理的发展规律。什么是“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看,更趋向于个人道德修养而不是什么组织管理体系。“管理家庭”与“管理企业或组织”,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孔子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把它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了管理上的事实标准。中国式管理需要对传统管理思想条分缕析。什么是中国“式”?中国式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分析,一是从“人”的角度看,中国人的哪些本质特性决定管理的特点?二是从“物”的角度看,或者说从管理规律的角度看,中国人的哪些本质弱点需要加以改善?在探讨过程中我们需要防止“走偏”,一是把写在“故纸堆”里的所谓中国人本质当作目前的真实;二是把转型期的暂时现象看成本质规律;三是缺乏全球视野闭门总结中国管理特点。中国式管理的前景如何?对中国企业而言,在管理上一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二要吸收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三要创新、发展,这没有退路,也没有捷径可走。  相似文献   

2.
布迪厄用“实践”调和了传统人类学有关结构与行为、文化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观。以实践理论考察社会文化现象 ,布迪厄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 ,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的生产、再生产过程中 ,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变迁。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文化变迁现象 ,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许多共性,也有着许多的不同。在寻求中国园林文化现代形态过程中,我们应很好地继承本土优秀文化传统,积极挖掘古典园林艺术中契合现代园林精神的“基因”,从中提炼精华,并引入到现代园林理论构建之中,为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新园林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的“吃”却与文化密不可分 ,在“吃”中古人造出了许多与“吃”有关的成语。在这些成语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古代社会生活的画面 ,又能体味古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如中国人视动物的肝、肾、心肺为佳肴,所谓“以形补形”,而美国人却拿来喂猫、狗,认为对人健康无益;中国人不习惯吃蜗牛,而法国人却视之为珍品;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但他们却宁肯饿死,也不吃牛肉,连联合国救济署运到印度的牛奶也只能被倒进大海,这与他们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广东的餐饮习俗就是其中重要一支。“食在广州”早已闻名于世,粤菜更是享誉海内外,通过对广东饮食现象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其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营养健康理念和深厚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建设有许多新提法,尤其是亮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旗,高屋建瓴,令人鼓舞,下面就自己学习所得,谈几点体会。一、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体现着我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体现着近代以来中国人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十八大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无理性的“继承”、“弘扬”上,也不可仅仅因其“失时”而一概否决。文化研究关键要深入地发掘传统文化外在形态下的隐秘结构,由此来审视、调整我们当下的行为策略。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把研究视角定位于日常生活层面,在系统考察中国人日常生活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二人关系”。孙氏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包括他的研究进路,对推进我们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创作母题."五四"时期,以鲁迅为核心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痛切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他们张扬着个性主义的大旗,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封建礼治秩序进行了深刻的抨击与刻画:从食人者"吃人"到被食者"吃人"再到残酷的"自食",一层比一层残酷,一层比一层令人发指.五四先驱者所描述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无异于"吃人的筵宴".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知识界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即在全球化形成的话语霸权面前,如何分辨、借鉴西方文明的精华,拒绝“现代病”的糟粕,并在此过程中对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重新进行审视、反思和新的认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互依存”还是一个很时髦的名词。仅仅数年之后,它又被一个更新的名词取代了,这就是9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全球化”。对许多人来说,“全球化”使生活的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变得便利了。互联网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2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恰恰与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潮流汇合,有的海外人士甚至将此称做“中国机会”。一位中国学者指出:“全球化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这些年间国内和国际发生的各种重要事件,没有一件不与全球化相关。”与此同时,中国人对“全球化”的思考亦在深入。人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全球化”?“现代化”?“西方化”?“美国化”?这些都是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沉重问号。这些问号将会伴随今后好几代中国人。因为在我看来,“全球化”与其说是一个概念,更不如说是一种实践,而人的实践是没有止境的。我以为,无论是对待“全球化”还是实践“全球化”,要紧的是要多一点文化自觉。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归结起来就是,对现代中国人来说,要想明白“全球化”这个大历史现象是怎么出现的,即它的来路,它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应当尽量看清楚它已显现出来的一些特征,看到它们对社会发展、国家兴衰乃至人类生存所形成的冲击和挑战。“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对时代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文化自觉”是一个观察角度,一种处世心态,一种精神境界,最终应当是对人类文明的终极思考与关怀。  相似文献   

10.
吃喝记得中国有种说法,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到了德国才发现,老祖宗的遗训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德国的城市里大都荟萃有各国风味,意大利、法国、中国、希腊、墨西哥等国餐馆遍布各处,其中意大利和中国餐馆倍受青睐。在艾城这样的偏远之地,竟也藏龙卧虎,有一家“北京酒家”。表面上看,德国人一样爱吃、讲吃,但细一观察,才感到中德吃喝观大相径庭,其差别之大,不在老子与黑格尔哲学差别之下。老子视治国  相似文献   

11.
神和佛     
在日本,也和在解放前的我国一样,时常会有机会碰到些吃教会饭的“外人”(专指蓝眼睛、黄头发的西洋人说的,中国人和朝鲜人在日本人眼里不算“外人”)。他们也和在旧中国一样,有的办学校,有的开医院,有的搞救世军,有的简单明了,整天穿着不打领带的圆领黑制服,在各教堂布道说教。我国解放前后,原在我们这里吃教会饭的“中国通”又都转移阵地,茫茫如丧家之犬,大批涌到日本,一时造成居住的严重问题。这批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原没有生活的基础,离开东方就变成无根的萝卜,于是在不能再回到中国的客观形势下,只好退而求其次,千方百计设法留在日本,做些有关中国或在中国做过的工作。拿东京来说,我就在圣公会的立教大学见到过从前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教授;在天主教的上智大  相似文献   

12.
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当前,这股文化热正在从历史走向现实,从理论走向生活,从虚走向实。它已经开始走出专家学者的书斋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近几年来的“群众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校园文化”等不同向度和层面的文化研究,正说明了这种趋势。然而,文化热中也有文化冷。就拿企业文化的研讨来说,它一方面引起了许多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的注目,并正在身体力行;另一方面,也还有些人对它抱着冷淡的态度。甚至有些厂长、经理心里也嘀咕:“文化,文化,只不过是文化人大而化之、于事无补的空论。我们是搞经济工作的,不要去赶什么企业  相似文献   

13.
翟昆最近我在对越南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我们在搞“三个代表”,越南也在研究我们怎样搞“三个代表”,他们希望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理论指导。而与越南有特殊关系的老挝,又在注意越南的模式,所以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仍有着一些相通的东西,就像西方民主国家也有着其内在的联系一样。张琏瑰在近期去朝鲜访问时,我也发现朝鲜对中国的“三个代表”很感兴趣,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的“三个代表”与他们的“为人民服务”是一个意思。马小军这里不妨再看看东欧国家。东欧国家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不但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美食,而且还把“吃”作为不可替代的一种生活享受乃至生活的艺术。中国的饮食文化是由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潜在地含蕴着大量的哲学因素,这就使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仅可以直接从饮食中产生,而且也可以建立在这种生活基础之上。“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和为美”的哲学思想、“以食疗病”的哲学思想、“烹饪喻治国”的哲学思想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中国人的“家”始终是与血缘、乡土地缘关系联系在一起。重视家庭,强调家族观念,对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有积极作用;但过份强调血缘、乡土地缘关系,把家庭模型的人际关系过分扩张,则会产生“惟情”现象。要了解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就必须读懂中国人的“家”字。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认识应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其积极因素,又要注意其消极的影响。我们要吸纳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结合当前社会与世界状况进行综合创新,发挥其在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中的积级作用,以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布朗曾两次提出“谁来养活中国”。这个问题曾经一度引发决策层的高度警觉,也曾经深深刺痛了我们的自尊心。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挺直腰杆回答,中国人自己来养活自己!谁让我们有这样的底气呢?千千万万的中国普通农民!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目前,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仍然是养活中国的主要力量。然而,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传统农业经营户不断衰退。我国现在进城务工人员超过2.4亿,城市化进程,每天都以吞并20个行政村的速度使农村逐步“萎缩”。如此下去,若干年以后,农村是否会从地理概念、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方面逐渐消失?中国的自耕农群体是否也会伴之而逐渐破产或消失?目前,农村劳动力供给不仅面临着只剩下妇女、老人、儿童组成的“389961部队”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缺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问题。我们不只出现了“民工荒”,还出现了“农民荒”。我们不禁要问一句:“十年之后,谁来种地?谁来养活中国?”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五四与新时期文学代表人物的鲁迅与莫言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尽管两人关注中国文化“吃人”意象的立足点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但是他们在对人物深层文化心理的挖掘上,在作品所隐含的现代性思考上,在作品复调形式的运用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是百年人文精神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在这次教学辩论中,我们讨论了物理学中理论与实验的关系。有些同志从各方面论证了 “理论比实验高级”,理由如下: (1)理论比实验难。实验是具体动手,例如插插销、开电门、记读数等,这是人人都会的;理论要抽象思维,必须好脑袋瓜才能搞。 (2)理论比实验贡献大。可以承认理论要建筑在实验基础上,但实验只是为理论服务,供给数据、资料;最後总结这些资料,得出规律,就要靠理论了。例如相对论是建筑在许多实验基础上的,但真正得到对时间和空间正确的理解,对物理学有者极深刻影响,最解决问题的,还是理论。 (3)理论指导实验。理论有预见性,实验没有理…  相似文献   

20.
唐前叙事与中国文化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西方叙事学来解读中国叙事文本,从而创建具有充分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叙事学”,可以说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一直在进行着的讨论,但是,十年弹指一挥间,这种努力却收效甚微。在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反思其原因,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没有认识清楚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形态下的叙事学本原差异,基于对西方叙事学“满腔热情”的引述和赞扬,导致了西方叙事学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不加区别的机械搬用;二是缺乏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叙事资源进行系统总结,这里既包括叙事实践资源也包括叙事理论资源,尤其是对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有着基因意义的早期“准叙事”资源进行总结,因此往往并不明白我们自己的家底所在。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们以为,既要认清中西差异,又要有充分的自知之明,踏踏实实地首先把基础的工作做好,才有可能建构起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叙事学”。本期组织的笔谈,即是一组相对完整的先秦至隋这一中国文化基因形成期的叙事总结,相信会对中国叙事学的建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