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用热分析(TG/DTG)技术研究了固态水杨酸钙(Ca(H_4C_6OHCOO)_2·2H_2O)在空气中的热分解过程.热分析结果表明,Ca(H_4C_6OHCOO)_2·2H_2O在空气中分4步分解.用Friedman法、Flynn-Wall-Ozawa(FWO)法和ASTM E698法求取了Ca(H_4C_6OHCOO)_2·2H_2O(s)失水过程的活化能E,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给出了可能的机理函数.  相似文献   

2.
研究五元水盐体系H_3BO_3—MgSO_4—MgCl_2—HCl(6.56%)—H_2O0℃的溶解度等温线,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构成上述五元体系的是三个等酸度的四元体系:H_3BO_3—MgSO_4—HCl(6.56%)  相似文献   

3.
以CoCl2.6H2O和(NH4)3PO4.3H2O为原料,在适量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400的存在下,先在室温下研磨反应混合物进行固相反应,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在80℃下保温陈化4h,接着用水洗去混合物中可溶性的无机盐,然后在110℃下烘干2h,得到(NH4)3CoPO4.H2O晶体材料。用XRD,IR,SEM及TG/DTA对产物进行表征。采用热重差热法(TG/DTA)分析研究该产物的热分解过程。结果表明,(NH4)3CoPO4.H2O在105~800℃有2个显著的失重平台,这2个失重过程机理函数所对应的活化能、频率因子(LnA)及热分解机理机理函数分别为:(a)E=97.83kJ/mol,lnA=23.26s-1,[ln(1-a)];(b)E=87.36kJ/mol,lnA=15.60s-1,1-(1-a)1/2。  相似文献   

4.
用热分析(TG/DTG/DTA,DSC)、X射线衍射(XRD)技术研究了固态物质Mg(CH3COO)2·4H2O在氩气中热分解过程。热分析结果表明,Mg(CH3COO)2·4H2O在氩气中分两步分解。其质量变化率与理论计算相吻合。XRD结果表明,Mg(CH3COO)2·4H2O分解最终产物为MgO。用Friedman和FWO法对分解过程的活化能E进行了初步计算,依此为初始值,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到了分解步骤可能的机理函数和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5.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分解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TG、DTA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PMNC)在N2气氛条件下的热降解行为.结果表明,在N2中,PMMA有一个失重阶段,而PMNC为两个失重阶段.利用改进的Coats-Redfern积分法计算PMMA及PMNC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PMMA热分解的平均表观活化能E为160.58kJ/mol,指前因子的对数值lnA为28.07,其热分解的机理函数为三维扩散方程.PMNC第一个阶段的平均表观活化能E为258.731 kJ/mol,lnA为45.623 1,第二个阶段的平均表观活化能E为199.897 kJ/mol,lnA为27.482 4,其热分解的机理函数均为二维扩散方程.  相似文献   

6.
提出采用自蔓延冶金法制备硼粉的新工艺·计算知B2O3 Mg反应体系的绝热温度(Tad)为2604K,对B2O3 Mg反应体系的相关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确定了采用自蔓延模式的可行性·差热分析(DTA)表明反应体系850~930℃放热峰的表观活化能为903 75kJ·mol-1,反应级数为n=1·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燃烧产物主要由MgO,Mg3B2O6和B2O3等相组成,确定了燃烧产物的浸出条件以及三步浸出方案·光谱分析及化学分析表明硼粉纯度可达92 43%,平均粒度为0 5~0 8μm·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题和DTA与GC/MS不在线联同技术,对由正丁醇/异辛醇(1:1)合成的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研究了其热氧化机理。其热分解产物为:H_2S、COS、SO_2、n-C_4~-/i-C_4~-、i-C_8~-、C_4H_9SH、C_4H_9SC_4H_9、C_4H_9SSC_4H_9、C_4H_9SC_8H_(17)和C_4H_9 SSC_8 H_(17)等。分解分为三个阶段:①220—240℃为氧化诱导期,发生分子内异构化反应,在DTA曲线上出现一个显著的放热峰;②250—280℃,以热解为主反应的吸热过程;③280—300℃,以热解产物——硫醇进行热氧化分解为主反应的放热过程。反应机理为:由分子内异构化反应和β-氢原子内消除反应形成的热分解中间产物,经离子反应、自由基反应生成了组成复杂的各类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8.
AgNO_3-KBH_4-H_2O体系对乙炔的催化还原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继CuSO—KBH_4—H_2O之后,又给出一个在温和条件下,使乙炔还原为乙烯的新的催化剂体系:AgNO_3—KBH_4—H_2O,并在常压及17~30℃范围内,求得乙炔选择性加氢成乙烯的表观活化能为49.8KJ.mol~(-1),实验指出还原反应是反式加成,氢来自KBH_4,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表面分子反应机理图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测定设计的两个过程中同一分子离子的表观电势,用质谱法测定出分子的离解能。本文测定了乙烷和丁烷产生的分子离子 C_2H_5~+的表观电势,求算出 C_2H_6的离解反应C_2H_6→C_2H_5+H 的离解能 D_(c_2H_6)=401.77KJ/mol。本方法还可测定其它一些分子的离解能,本文提出了质谱法测定一些分子离解能的通用公式。  相似文献   

10.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 方法,在6-311G 基组下,计算研究了反应 F_2 2HCl=2HF Cl_2的机理。求得各可能反应途径的系列过渡态,并通过振动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IRC)分析加以证实。比较反应能垒(理论计算活化能)发现,题称反应若以分子与分子作用机理进行,则需克服的最大能垒为150.63kJ/mol;若以 F2分子先裂解为 F 原子再反应的机理进行,则需越过能垒154.82 kJ/mol。求得反应 F HCl→HF Cl 的线形和三角形两种过渡态,以三角形较稳定;求得反应 HCl Cl→H Cl_2的两种过渡态,以线形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出了纳米四水羟基硝酸氧铋[Bi6O4(OH)4](NO3)6(H2O)4,并以热分析为手段对纳米[Bi6O4(OH)4](NO3)6(H 2O)4的热分解过程和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动力学研究确定了[Bi6O4(OH)4](NO3)6(H2O)4脱硝酸根反应属于球对称的三维扩散的D3机理,热分解表观活化能为E=98.90033 kJ/mol,lnA=27.13109.  相似文献   

12.
研究铜渣浮选尾砂中铜在NH_3·H_2O-NH_4Cl体系中的浸出行为。结果表明,铜的最佳浸出条件为:炉渣粒度为-0.045mm,浸出温度60℃,氨水浓度3.0mol/L,氯化铵浓度2.5mol/L,双氧水添加量0.2mL/g,液固比6∶1,搅拌速度500r/min,浸出时间120min,铜的浸出率为62.22%;浸出过程受内扩散控制,浸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11.56kJ/mol,反应表观级数为0.938 83,温度条件下铜浸出反应动力学方程为lnk=-1.390 42×103/T-2.108 67,氨水浓度条件下铜浸出反应动力学方程为lnk=0.938 83lnc-9.292 29。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苯甲醛和2-氨基吡啶在Cu(I)催化下反应生成N-(吡啶-2-基)苯甲酰胺的微观机理. 在PW91/DNP基组水平上优化了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及产物的几何构型, 通过振动分析确认了过渡态的结构. 报道了四条可能的反应路径. 结果表明: 两种Cu(I)催化剂中, CuI的催化效果优于Cu2O. 通过四条路径速控步骤活化能比较得出路径Re→IMA1→TSA1→IMA2→TSA2→IMA3→TSA3→IMA4→IM6→TS4→P具有相对较低的活化能, 是反应的主要通道, 其速控步骤IM6→TS4→P的活化能是260.12 kJ/mol, 反应热为93.01 kJ/mol. 理论预测的主要产物与实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4.
利用热天平研究了三碳酸鈾酰銨的热分解反应。实驗結果表明该反应按下列反应式: (NH_4)_4 UO_3(CO_3)_3→~ΔUO_3+4NH_3↑+3CO_2↑+2H_2O一步完成。該反应为一級反应,其反应活化能为17.5仟卡/克分子(平均值)。  相似文献   

15.
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土壤中速溶性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对土壤中速溶性氟含量的测定条件及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用0.6mol/L的HCl于60℃水浴中浸提40min,选用KNO_3—Na_3C_6H_5O_7·H_2O—HAc—NaOH为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Gran作图法效果较佳。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94.54ppm,标准偏差为1.15,变异系数为1.2%,平均回收率为98.80%。  相似文献   

16.
通过热重法(TG-DT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技术研究了固态物质ZnC2O4·2H2O-NiC2O4·2H2O机械混合物(摩尔比3:2)在空气中热分解的过程.TG-DTG的曲线表明:其热分解过程TG曲线中4个明显的台阶与理论失重相吻合.XRD结果表明:样品在500℃煅烧生成为较好晶型的ZnO-NiO混合物.用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和Ozawa法求取Ea,用热分析动力学三因子求算的比较法判断出可能的机理函数.ZnC2O4和NiC2O4热分解的活化能分别为175.69~176.48 kJ/mol、220.28~200.93 kJ/mol,ZnC 2O4和NiC2O4分解反应过程可能遵循的机理函数微分形式分别为f(α)=3(1-α)[-ln(1-α)]2/3和f(α)=2(1-α)[-ln(1-α)]1/2;积分形式分别为g(α)=[-In(1-α)]1/3和g(α)=[-ln(1-α)]1/2,都属于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型机理函数(Avrami-Erofeer),Am,其调节因子m=3、2.  相似文献   

17.
铜、镍,钴铍氟酸盐水合物晶体与相应的硫酸盐水合物晶体属同晶结构。原因在于BeF_4~=与SO_4~=具有相同的电子数目及外层电子数目。但是BeF_4~=与SO_4~=中心原子的氧化值不同,极化能力不同,故Be-F键应比S-0键为弱,热稳定性应较低。通过差热及热重量分析配合化学分析及X射线粉末法对热分解产物的鉴定,说明在400℃以下硫酸盐水合物只是简单可逆脱水,可表示为: CuSO_4·5H_2O 80℃ CuSO_4·4H_2O H_2O 104℃ CuSO_4·3H_2O 2H_2O 123℃ CuSO_4·H_2O 4H_2O 228℃ CuSO_4 5H_2O NiSO_4·6H_2O 105℃ NiSO_4·3H_2O 3H_2O 125℃ NiSO_4·H_2O 5H_2O 346℃ NiSO_4 6H_2O CoSO_4·6H_2O 96℃ CoSO_4·H_2O 5H_2O 300°-330℃ CoSO_4 6H_2O 铍氟酸盐水合物脱水是不可逆的,第一步: CuBeF_4·5H_2O 102℃ CuBeF_4·4H_2O H_2O NiBeF_4·6H_2O 105℃ NiBeF_4·4H_2O 2H_2O CoBeF_4·6H_2O 110℃ CoBeF_4·4H_20 2H_2O 脱水后样品溶于结晶水中,当溶液沸腾时BeF_4~=发生水解,生成Be(OH)_2、BeF_2及CuF_2·2H_2O或NiF_2·2H_2O或CoF_2·2H_2O放出HF。温度稍高CuF_2·2H_2O、 NiF_2·2H_2O,CoF_22H_2O又分解成CuOHF·CuF_2、NiF_2及CoF_2。在220℃附近Be(OH)_2脱水成BeO。在350℃以上CuF_2还会变成CuO。  相似文献   

18.
采用等温法和非等温法,分析了Fe2O3-SiO2体系深度还原过程的动力学.等温法试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升高还原温度,有利于焦炭气化反应的进行,进而增加反应的还原度和还原速率.等温法确定的Fe2O3-SiO2体系深度还原反应符合Avrami-Erofeev模型,金属铁颗粒的成核及长大是还原过程的限制性环节,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235.33 kJ/mol,指前因子为3.22×107min-1.非等温法试验表明,该体系深度还原反应在温度达到400℃之后开始发生,700℃之后还原反应速度加快,最终反应趋于平衡.非等温法确定的主要反应阶段的表观活化能为238.66 kJ/mol,指前因子为1.04×107min-1.  相似文献   

19.
用RD—1型热导式自动量热计测定了25℃KCl在水中(1mol、KCl:200mol、H_2O)的溶解热ΔHs=17.57±0.41kJ/mol。此值与文献值[4]相一致。用该仪器测定了Pr(NO_3)_3·6H_2O在水中(0.2m~0.05m)的溶解热,推出了溶解热与浓度关系的经验公式,并计算了Pr(NO_3)_3·6H_2O的标准生成热ΔH_f~0=—3078kJ/mol。  相似文献   

20.
以草酸亚铁(FeC_2O_4·2H_2O)在高纯氩气(氩气含量≥99.999%)中的热重-差热(TG-DTA)分析为理论依据,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别对FeC_2O_4·2H_2O在氩气中热分解最终产物进行物相和形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FeC_2O_4·2H_20在高纯氩气中热分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室温到255℃之间,FeC_2O_4·2H_2O失去结晶水变为FeC_2O_4;第二阶段是255℃到520℃之间,FeC_2O_4受热分解为Fe_3O_4。在高纯氩气中,以6℃/min升温速率从室温升520℃并在520℃,保温20 min,热分解草酸亚铁时,获得了粒径为约40~60 nm的球形Fe_3O_4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