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宁海是宁波市首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近年来,宁海县立足县域实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极力保护好、利用好、保障好生态文明,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共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去年,宁海县通过了国家生态县创建技术评估,下个月将迎来最后的创建验收。主要做法是:一、立足于保护好,极力呵护优美环境。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来抓,创新做好"加减乘除"法。"加":即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谋划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宁海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正式通过专家组实地考察,并同意推荐宁海参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席评审会议评审。自2009年10月宁海县被国家科技部正式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突出"生态文明、加快发展"主题,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切实强化规划执行、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生态治理、以人为本,努力打造长三角南翼丘陵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由  相似文献   

3.
《今日科技》2013,(12):32-32
2009年,科技部下文批准安吉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安吉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属于县域型实验区。“生态安吉,美丽乡村”为实验区建设主题。通过扬生态之长,促产业之兴,提和谐之美,走持续之路,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挖掘竹海生态潜力,打造低碳经济县城;通过六年的规划建设,力争使安吉县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居区域发展领先位置,为在全国范围内实践可持续发展树立起一个美丽而生态的“安吉样板”。  相似文献   

4.
《今日科技》2013,(12):35-37
2010年,上城区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区目标。同年9月,开始筹划建立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1年1月被批准为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经过近两年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提高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提升了区域科学发展水平,不仅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成果,而且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相似文献   

5.
《今日科技》2001,(5):5-6
步入新的世纪,国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提出要加速城镇化进程,推进小城镇建设。科技部多年来会同其它部委通过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在推动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迄今为止已创建了10个城镇类型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备实验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城镇发展和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进一步探讨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问题,同时总结和交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经验,4月26日科技部在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召开“…  相似文献   

6.
《今日科技》2013,(12):23-24
自1993年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横店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要求,积极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克服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开展了全面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旅游强镇”、“浙江省森林城镇”及“浙江省生态镇”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相似文献   

7.
《今日科技》2013,(12):28-30
桐乡市在2001年成为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6年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几年来,桐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建设,坚持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方面制订了《桐乡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2005~2010年)》。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技》2008,(8):13-14
安吉是我国著名的毛竹之乡和国家生态县。近几年来,安吉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战略,围绕“一地四区”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并在2006年创建成国家生态县的基础上,于2008年提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行动载  相似文献   

9.
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是不断培育发展特色。本文深入探讨了江门市新会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特色,并对实验区建设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艳华 《广东科技》2008,(13):57-61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探索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活动。简要回顾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主要成效,指出了实验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实验区建设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试点工作发轫于1986年,旨在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不同类型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示范。截至2009年,已建立国家级实验区77个。各实验区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任务,通过科技引导、  相似文献   

12.
围绕天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现状及社会经济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趋势及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天津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最后,从民生科技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体系建设及居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讨论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内容,分析了相应的建设对策,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行动和成果展示的绝佳平台,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文在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低碳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分析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走低碳化发展道路面临的新环境和问题,给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现低碳发展的有效建议及措施,争取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现向低碳化、高端化、专业化的转变提供有效指引。  相似文献   

14.
《榆林科技》2010,(1):42-43
一是榆林市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9年10月14日,科技部已同意将榆林市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9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组织完成了对山西省长治市、陕西省榆林市等16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对我国运用科技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多年的实践来看,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治光 《科技潮》2011,(2):20-23
2010年3月,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同意石景山区等10个单位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至此,石景山区成为北京市继西城区、怀柔区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也成为全国120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含示范区)之一。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对石景山区经济社会转型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呢?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石景山区副区长李艳女士。  相似文献   

17.
《今日科技》2011,(9):26-26
近年,宁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始终把科学技术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把建设创新型宁海作为“十一五”时期科技发展目标,成为宁波市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跨入了浙江省科技强县行列。宁海科技工作的四方面抓手是: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积聚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下城区自2008年2月被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心城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四年来下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体会是:加强领导是实验区  相似文献   

19.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的国家科委、计委、体改委等部门从解决我国东部地区存在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衡的实际出发,开展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试点工作。后来于1997年,"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时隔20多年,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内涵已更为丰富和全面。目前,国家已正式启动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工作,标志着实验区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示范区将在实验区建设基础上,在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等领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问题的解决加强示范。从实验区到示范区,可谓是一次质的飞跃与聚变!广东省自1992年建立第一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已有18年建设历程,成效颇丰。相信广东能够抓住目前实验区发展的机遇,通过不懈的创新与实践,成为引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旗帜。  相似文献   

20.
《广东科技》2010,(1):26-26
<正>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工作,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