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2016年10月(秋季)和2017年4月(春季)在台州南部近岸及其附近海域的两次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及ABC曲线等方法,研究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春季鉴定出游泳动物49种,秋季57种。春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秋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龙头鱼、口虾蛄与棘头梅童鱼。春季Shannon-Wiener指数H’为0.58~2.29,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2~0.78,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1.42~2.6;秋季Shannon-Wiener指数H’为1.45~2.03,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51~0.75,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1.56~2.73。根据多元统计结果,春季游泳动物群落可划分为G1和G2组群,秋季为G3和G4组群。ABC曲线显示,春、秋两季游泳动物均受到中等程度干扰。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与2011年冬季(2月)对岱衢洋进行的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虾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捕获虾类13种,分别隶属于8科10属;生物量与尾数密度均以秋季为最高,而春季则正好相反,且该两季的生物量与资源尾数密度间差异均显著(P<0.05);生物量与平均底盐呈两次曲线相关(P<0.05);葛氏长臂虾为四季的相同优势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而冬季正好相反,另外,D值、H′值夏、秋两季高,冬、春两季低,与较外海域的情况正好相反,这主要是其对底层水温季节变化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辽东湾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在辽东湾设置8个站位,分别于夏、秋两季采集浮游动物样品,调查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水质参数,分析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秋两季共鉴定浮游动物28种,其中夏季22种,秋季10种.夏季优势种分别为:强壮箭虫、中华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小拟哲水蚤、糠虾、毛虾、无节幼体;秋季优势种为指状伪镖水蚤.夏季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451~4 991 ind/m3,生物量范围为85.63~433.18 mg/m3;秋季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0~1110 ind/m3,生物量范围为0~55.5 mg/m3.夏季各站位浮游动物的香农-威纳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1.69~2.92,均匀度指数(J′)的范围为0.46~0.77,丰富度指数(d)的范围为0.73~1.42;秋季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H′的变化范围为0~1.97,J′的范围为0~0.92,d的范围为0~0.83.浮游动物丰富度、密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溶解氧.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6年4月和11月在罗源湾进行的底层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94种,以暖水性和暖温性种类为主,两者占总种数的87.2%,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区系特点。罗源湾内春季和秋季的相对渔业资源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30.0 kg·km~(-2)和175.3 kg·km~(-2),属渔业资源量相对较差的海域。以生物量为单位计算生物群落多样性,Shannon-Weaver种类多样性指数H′的春季和秋季平均值分别为2.62和2.84;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的春季和秋季平均值为1.52和1.64;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J′的春季和秋季平均值分别为0.66和0.75,生物多样性处于偏低水平。优势种有细巧仿对虾、孔虾虎鱼、褐菖鲉、龙头鱼、大黄鱼和日本蟳,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罗源湾游泳动物种类数明显减少,经济种无法形成产量,渔业资源呈现出小型化和低质化状态。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4年春季(5月)和秋季(11月)对带鱼保护区进行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共捕获虾类25种,隶属于属9科18属,秋季共捕获虾类22种,隶属8科15属。春、秋两季生物量和尾数密度差异均显著(P0.05)。春季优势种仅1种,为戴氏赤虾,秋季优势种有4种,分别为细巧仿对虾、哈氏仿对虾、中华管鞭虾和葛氏长臂虾。春季虾类群落以广温广盐和广温低盐两种类占主导,秋季虾类群落仅广温广盐种类占主导地位。春季多样性指数与温度和水深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秋季多样性指数与浊度正相关,与水深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依据2013年5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金塘港区2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结果,分析和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春季大型浮游动12类40种,秋季大型浮游动种14类38种,春秋两季优势种均是东海沿岸岸常见种类。春季和秋季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布不完全一致,秋季的丰度和生物量远远小于春季的丰度和生物量。春秋两季多样性指数均偏低。  相似文献   

7.
在浙江玉环披山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布设5个岩相潮间带断面,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分季度对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共有大型底栖藻类43种,其中,红藻16种、褐藻5种、绿藻5种、蓝藻1种。春夏秋冬四季的大型底栖藻类的平均生物量为167.97 g·m-2,其中春季最高(337.49 g·m-2),夏季最低(99.76 g·m-2)。根据其适温性分析,该调查区域的大型底栖藻类以暖温带种类为主,占总种类数的63%;其次是亚热带种。鼠尾藻是四季唯一共有优势种。大型底栖海藻类四季物种丰富度指数(D)总平均值为0.50,均匀度指数(J′)为0.32,多样性指数(H′)为0.43,三者数值按季节从大到小排序均为春冬秋夏。  相似文献   

8.
于2011年1、4、7月份对艾溪湖的浮游藻类进行取样调查.研究表明:艾溪湖水体中共发现藻类6门,40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有19属;其次是蓝藻门和硅藻门分别为9属和8属.浮游藻类的细胞密度变化从62.45×106~395.52×106个/L,平均数量为209.76×106个/L;冬、春两季优势种类为绿藻门的栅藻属;夏天则为蓝藻门的平裂藻,占总藻类数的77.04;.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均匀度这3个指数值均表明水体已经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连西中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经济海藻的生态学特征,共布设了4个采样断面,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2012年10月和2013年1月进行了采样调查,研究了大型底栖经济海藻的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和多样性.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经济海藻44种,隶属于4门21属,其中绿藻门12种,褐藻门9种,蓝藻门1种,红藻门22种.经济藻类种类和数量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藻类种类数呈现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特点,各季节红藻门种类数最多,其次为褐藻门和绿藻门,蓝藻门最少.优势度分析表明,角叉菜为主要优势物种,随着季节变化,优势种组成有所不同.各采样断面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体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表现为各断面的经济海藻种类在不同季节具有一定差异性;垂直结构特征表现为低潮带分布的经济藻类种类最多,以红藻为主;其次为中潮带,以褐藻为主;高潮带分布的藻类最少,以绿藻为主.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秋、冬季,且各采样断面的物种多样性呈现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春夏季南麂列岛海域甲壳类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1年4月、8月南麂列岛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春夏季甲壳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该海域春夏两季共捕获甲壳类43种,分属3目18科,其中虾类19种、蟹类22种、虾蛄类2种.其中,春季捕获19种,夏季共捕获32种.春季主要优势种为长角赤虾、鲜明鼓虾、口虾蛄、葛氏长臂虾等,夏季主要优势种有口虾蛄、中华管鞭虾、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对虾等.南麂列岛海域不同季节甲壳类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幅度不大,相对而言,夏季属于多样性较高的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夏季较高,春季较低.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也是夏季高于春季.春夏两季甲壳动物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13.36 kg/km2和40.87 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7.03x103 ind/km2和6.97×103 ind/km2.从站位分布来看,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1.
钦州湾茅尾海周年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1月、3月、6月及9月,共设14个调查站位对钦州湾茅尾海海域的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数量分布和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茅尾海海区营养盐中POi—P值为0.01~0.07mg/dm^3,DIN值为0.16~O.78mg/dm^3,POi—P值和DIN值均有超4类海水水质标准现象。浮游植物共鉴定出82属,262种,优势种类16种,年平均丰度为6.29×10^4cells/L,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年平均值为3.87。2010年茅尾海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种类的季节变化呈现由冬至秋减少的趋势,数量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季最低,平均密度仅为3.28×10^4cells/L,夏季最高,平均密度为9.25×10^4cells/L。  相似文献   

12.
郭正  杨稚娟  王玥劼  张世敏 《河南科学》2014,(12):2579-2582
为了保护大苏干湖湿地生态系统,为其合理开发提供基础数据,2014年8月对大苏干湖浮游生物及水质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26属54种,优势种是舟形藻(Navicula)和鼓藻(Cosmarium),浮游动物10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1×104~1.3×105个/L,浮游动物细胞密度介于303~927个/L.理化指标中叶绿素、氨氮均较高,水体水质为V类或劣V类水.利用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Margalef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对大苏干湖进行了水质评价,该水体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处于中-重污染状态,与理化参数分析水质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3.
广西防城港湾浮游植物数量周年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7年的代表性季节月(3月、6月、9月、12月)采集广西防城港湾海域表层海水,调查浮游植物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浮游植物数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浮游植物数量呈现湾内向湾外递增的趋势,夏季(6月)整个海湾浮游植物密度在4个季度月的调查中最高,达151.19×104cell/L,冬季(12月)整个海湾的浮游植物密度最低,仅0.35×104cell/L。水温、盐度、磷酸盐含量是影响防城港湾浮游植物数量较重要的环境因子。春夏季时,西湾内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会大量增殖,尤其夏季时数量已接近或达到赤潮发生的密度。  相似文献   

14.
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变化特点,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淀山湖浮游植物进行四季调查.调查发现浮游植物8门126属384种,群落组成以绿藻、隐藻、蓝藻和硅藻为主,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Uterm)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Beij)为淀山湖全年主要优势种,微囊藻属(Microcystis)藻类为夏季主要优势种之一.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01×10~6cells·L~(-1),且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别在0.31~1.59,2.22~7.98和0.17~0.82之间波动,指示淀山湖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好.通过聚类分析法将淀山湖浮游植物分为4个主要类群:类群Ⅰ位于中部及西南部(S3,S6,S7)区域,类群Ⅱ为湖东-东南(S1,S2)区域,类群Ⅲ为湖北-湖西(S4,S5)区域,类群Ⅳ为S,类群间差异与种群密度及优势种不同有关.根据历史调查资料,分析了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长期变化情况,为淀山湖富营养化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广西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钦州湾海域设置15个调查站位,分别于201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1年2月(冬季)采集表层海水,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类、丰度的变化以及群落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浮游植物79属193种(包括变型和变种),隶属于6个门,硅藻种类最多,共48属149种,占总种类的77.2%,其种数和丰度都占绝对优势,平均丰度为10.47×10^4cells/L;其次为甲藻,16属28种,占总种类的14.5%,平均丰度为0.46×10^4cells/L。浮游植物丰度0.49×10^4~67.74×10^4cells/L,平均值为11.94×10^4cells/L,丰度变化为典型双峰型,春秋季高,夏冬季低。调查期间共出现10种优势种,不同季节优势种既有交叉又有演替。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冬季最高,春季最低。  相似文献   

16.
利用Utermhl方法,对2013年夏季取得的211个南黄海浮游植物样品进行鉴定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60属114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42属75种,甲藻16属37种,金藻2属2种。群落组成以硅藻为主,其次是甲藻,然后是金藻。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性为主,优势种为:小等刺硅鞭藻、简单裸甲藻、旋沟藻、蜂腰双壁藻、具槽帕拉藻和菱形海线藻等,小等刺硅鞭藻在本调查中作为绝对优势种出现。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037 0×103~32.3×103cells/L,平均值为2.04×103 cells/L;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大致从近岸到外海呈逐步降低趋势,在南黄海西部近岸的表层水体达到最高值32.3×103 cells/L,调查区东南部靠近外海区域也出现了丰度高值区。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在调查区北部和南部较高,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在东部呈现高值区域。  相似文献   

17.
洛河东湖是是洛阳市水生态文明城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河水资源,监测拦河坝修建前后洛河东湖水生生物资源和水质变化情况,2015年8月对洛河东湖的水生生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对湖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洛河东湖浮游植物有6个门类41个种,浮游动物3个门类19个种,底栖动物3个门类8个种;(2)浮游植物优势种类主要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盘星藻(Pediatrum sp.)、栅藻(Scenedesmus 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是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和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底栖动物优势种主要是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3)浮游植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Marglef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3.19~3.91,2.94~3.48和0.71~0.88,浮游动物3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25~3.18,1.46~3.33和0.74~0.89,底栖动物分别为1.53~2.05,1.44~1.84和0.44~0.73,水质评价为清洁—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8.
南四湖浮游植物种群构成特征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浮游植物是评价水体质量的一项重要生物指标,2008-06~2009-05在南四湖设置5个监测点,每月采样一次,对浮游植物种群组成、密度和优势种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南四湖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59属117种;绿藻、硅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48.7%、23.9%;浮游植物种数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浮游植物密度与种数季节变化一致。南四湖浮游植物优势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04~0.35,优势种种数较多,主要有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二形栅藻(Scenedesmus dimorphus)、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等23种。南四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56~2.36、0.59~0.84,表明南四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复杂。南四湖浮游植物种群特征较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淀山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淀山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现存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浮游动物80种,其中轮虫46种(58%),枝角类21种(26%),桡足类13种(16%),优势种主要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曲腿龟甲轮...  相似文献   

20.
利用浮游植物群落评价白洋淀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91~1993年调查研究了河北省白洋淀的浮游植物,共鉴定451种,隶属51科136属。其中,1991年出现261种,1992年243种,1993年201种。平均细胞密度为280.88×104个/L,最大值为679.80×104个/L,出现在1993年4月,最小值为55.37×104个/L,出现在1992年4月。应用浮游植物群落资料通过指示生物法、藻商值、营养状态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了白洋淀水质,同时利用理化分析方法对水质进行监测,两种评价结果是一致的。1991~1992年白洋淀的水质为中性或微碱性贫营养型水体,而1993年则为碱性富营养型水体。漾堤口1991年为重污区,烧车淀1992年为中污区,其他淀区均为轻污或无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