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结构预测的层次分析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学武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8(3):23-26
根据人们选择出行式随出行距离而变化的内在规律及交通发展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外部环境和 制约与诱导作用,提出分层次进行进行方式早分的思路与方法,在规划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结构组合模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提供一种进行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结构一体化优化的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与构造模型。通过分析反映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结构之间动态反馈关系的关键因素 ,建立了反映两者循环式互为反馈关系的优化组合模型。指出建模的关键是在满足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下 ,使城市广义出行效率最大 ,模型的计算结果体现了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形态和交通结构状态。最后 ,通过对兰州市的计算实例进行了模型结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4.
燕正安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5):175-177
分析了城市新型交通牵引供电接触网悬挂方式的基本要求以及不同悬挂类型的特点,探讨了在不同地域选择接触网悬挂形式时应注意处理的关系,指出架空接触网及第三轨供电都是可行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6.
交通方式选择的Logit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用离散型的出行需求模型,即 Multinomial Logit模型,对城市交通结构迸行分析。在概率的意义下推导、论证和解释模型的合理性,说明对选择模型的变量和参数的限制条件。提出一种稳定性好、收敛速度快的参数估计算法——BFGS算法。Logit模型实用性强,便于对交通结构预测。 相似文献
7.
8.
蔡宏声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0,(8):115-115
城市交通与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布局形态以及市民生活方式等城市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反过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水平也影响和限制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程度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城市交通受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诸多因素影响。由于现有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的不完全,本文从实际出发在交通、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选取21个指标对沈阳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9.
交通方式选择行为是交通需求预测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上海出行者交通方式选择意向调查数据,对小汽车、地铁、自行车三种交通方式的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与建模。首先,对地铁票价、小汽车出行时间及费用的多种组合情景下的各交通方式分担比例做了分析。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离散选择建模方法,建立了包括出行者个体属性、出行时间及费用等因素的交通方式选择多元logit模型。最后,提出了交通规划和管理政策与措施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研究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及组成要素,分析了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以武汉市为例确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目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陆建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6):819-823
针对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不协调性,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目标体系,该目标体系由道路网空间指标、交通质量指标、道路交通环境指标、资源消耗指标以及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等5类指标组成.对每个指标的定义和取值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道路网空间指标、交通质量指标、道路交通环境指标体系中主要指标的规划建议取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行车交通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自行车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城市交通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分析了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劣,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6种常用的交通工具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了交通工具比例的可持续发展值,并提出了当前中国城市自行车交通优化的4条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自行车是最有利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工具,应进一步加强自行车交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城市边缘区蕴涵着未来城市的发展希望,是未来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地。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成区的近域推进,边缘区在承接中心城区工业、居住及商业等职能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生态、社会及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以南京为例,通过分析边缘区现存问题和症结,在借鉴相关西方国家大城市边缘区发展中运用的"规划与管治融合"、"图底反转"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当今南京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模型,并期望给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瞿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4):587-589
大城市边缘区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最具有经济敏感性、社会敏感性和环境敏感性 ,空间利用方式变化最大的地域实体。文章在阐述大城市边缘区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 ,论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系统构架 ,以探求大城市边缘区未来进一步合理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映良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3):45-48
阐述了城市的产生及其本质 ,特别是从生态学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思考。指出了可持续发展内涵 ;生态学中的许多基本理论 ,如生态系统、生态位、食物链 (网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多样性、环境承载力、协调、有序、平衡与适应及最小因子理论等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借鉴国内已进行过的若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了反映武汉城市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这一复杂系统的44个指标,借助主分量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手段,综合分析评价武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发展指数、发展持续度和系统间的协调状况,为武汉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新宁县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县情建立了由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4个子系统组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评价了2007–2014年的可持续发展现状以及2020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2年,新宁县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均低于0.250,处于Ⅳ级较差水平;2013–2014年处于Ⅲ级一般水平;2020年达到0.945,进入Ⅰ级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优良;当前新宁县可持续发展能力距离规划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9.
新余地处赣西经济区,是一个典型的内陆中小城市经济体。通过对新余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剖析新余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要素禀赋,提出保持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赣西经济区中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