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疆甜菜湿腐型根腐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1999年从新疆各主要甜菜产区采集湿腐型甜菜根腐病样91个,从中分离获得81个腐霉菌分离物,根据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和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测定,将其鉴定为3个种: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简囊腐霉(Pythium monospermum)和Pythium spp.经致病性测定表明,这3种腐霉菌是造成新疆甜菜根腐病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2.
刚竹秆褐腐病病原形态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竹秆褐腐病在南京地区发生较普遍,影响竹林生长。其主要危害刚竹属的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黄槽刚竹(Ph. viridis f. houzeauana),其中以淡竹受害最为严重。笔者通过对刚竹秆褐腐病病组织分离培养、人工接种试验、分离菌形态学观察及采用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对扩增出的约559 bp的片段进行ITS序列分子鉴定,最终将在淡竹和黄槽刚竹等上发生的病原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 (Corda) Sacc.)。  相似文献   

3.
4.
雪松根腐病病原鉴定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松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usurium solani(Mart,Sacc.),用多菌灵和代森锰锌灌根可有效地控制雪松根腐病,防效达100%。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当归根腐病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选取患根腐病的岷县当归为材料,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菌株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等试验,同时分析了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以及菌丝的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岷县当归根腐病病原菌为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和锐顶镰刀...  相似文献   

6.
毛竹基腐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毛竹基腐病是于1975年在江苏省常熟市首次发现的新病害,现已知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和四川均有分布,国外至今未见报道,经多年的分离培养试验,从病株组织内获得4种真菌和1种细菌的纯培养,通过竹笋期的室内,室外和有伤,无伤的多次反复接种和再分离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细菌对毛竹不有任何致病力,茁芽短梗霉和交链孢对毛竹只有很轻微的致病力,仅造成局部组织的坏死,暗孢节菱孢和异孢镰刀菌对毛竹有极强的致病力,并能  相似文献   

7.
密花石斛菌根菌分离鉴定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引自福建的密花石斛根部直接分离,得到真菌一株,经鉴定属镳刀属菌株,在兰花菌根菌种类研究工作中尚属首次报道,将该菌进行液体培养,经检测未发现有维生素B1,却在其菌丝抽提液和菌培养液明显检测到赤霉素。  相似文献   

8.
9.
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测试了温度、pH值、光照等培养条件和碳源、氮源等营养条件对红刺露兜病原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与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在10~40℃温度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生长温度为30℃;光照促进菌丝生长;菌落在pH值为4~12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8或9;不同碳氮源对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具有一定影响,最适宜碳氮源分别为蔗糖、硝酸钾。尖孢镰刀菌在15~40℃均能产孢,20~30℃适宜产孢,最适温度为30℃。光照促进产孢;pH值5~12均能产孢,最适产孢pH值为7;碳源培养基上产孢量普遍高于氮源培养基,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山梨醇和牛肉膏。使用尿素、硫酸铵等不利于尖孢镰刀菌生长和产孢的叶面肥,可能有助于阻止尖孢镰刀菌侵入前期的定殖,从而降低红刺露兜褐斑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分离于聊城地区国槐根茎腐烂病的24个镰刀菌菌株进行了可溶性蛋白质和同工酶电泳图谱分析及聚类分析,明确了镰刀菌生理分化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镰刀菌在可溶性蛋白质和EST、SOD、PPO、POD等同工酶存在差异,不同菌株之间某些同工酶谱带数和同一迁移率谱带的亮度和色泽差异非常显著,说明镰刀菌不同种或同种不同菌株间的多态性可在同工酶水平上得到反映.研究还发现,同工酶的变化与镰刀菌的种类以及侵染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牡丹根腐病及其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牡丹园9批64个受病害牡丹样品中分离获得137个分离物,经筛选、纯化、回接试验,依其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将病原菌鉴定为茄腐皮镰孢霉(Fusarium solani)。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根部越冬,5~7月为发病盛期。病害的发生与牡丹重茬、土壤酸碱度等因子密切相关。经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了绿亨1号、绿亨2号和50%多福可湿性粉剂等防治根腐病的有效药剂,在新牡丹园防治效果达90%左右,感病指数控制在5左右,对老牡丹园防治效果80%左右,感病指数控制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13.
从三七(Panax notoginseng)根茎中分离筛选到1株对三七根腐病主要病原真菌坏损柱孢菌(Cylindrocarpon destruans)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PNF-94.经形态学观察和18S-ITS-28S rDNA序列分析,此菌株为毛壳菌属真菌(Chaetomium spp.).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对西瓜抗、感枯萎病品种幼苗侵染的解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瓜幼苗根毛区是枯萎病菌最易侵染的部位。病菌由根表皮入侵后,菌丝向皮层、维管束横向扩展的同时,也沿着根的纵轴方向在各种组织中扩展,且纵向扩展比横向扩展更快。下胚轴菌丝侵染的途经是根的纵向传导和表皮入侵。下胚轴表面的凹陷较根、茎部多,内部结构也不相同。凹陷处表皮细胞体积大,排列疏松,细胞间有空隙,菌丝在此常大量聚积并入侵。西瓜抗、感病品种接种后,根表菌量和病菌侵染速度存在明显差异。抗病品种根表菌量少,病菌侵入慢。感病品种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西瓜幼苗枯萎病早期侵染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对西瓜抗、感枯萎病品种幼苗根部早期浸染的组织学和细胞学进行了研究。接种枯萎病菌后,抗病和感病品种根表商量及病苗侵染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幼苗受侵染后,其根的表皮、皮层、内皮层细胞均发生变化,产生细胞壁加厚层和乳状突,部分细胞的细胞质、细胞核降解;另一部分细胞线粒体和高尔基体数量增多,细胞代谢增强。抗病和感病品种之间在上述变化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三七设施栽培根腐病害与土壤酶活性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七免耕连作栽培系统根腐病害的发生机制问题,研究了不同间隔年限土壤三七根腐发病率及连作障碍土壤三七根腐病害与土壤酶活性的关联性.结果显示:三七根腐发病率随着三七种植间隔年限延长而降低,三七根腐发病率与间隔年限长短成正相关(R2=0.944 9);总体趋势表现出正常株根区土壤中纤维素酶、蔗糖酶、脱氢酶、磷酸酶及脲酶活性均高于发病株土壤,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相反,其中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在正常植株与发病植株之间的变化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而磷酸酶活性在正常植株与发病植株之间的变化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P〈0.05),脱氢酶活性则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说明土壤中的磷酸酶、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与三七根腐病害的发生具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温汤浸种是一种物理的消毒方法,即借助一定温度在恒温或变温的条件下,杀死潜伏或沾附在种子内外的病菌。通过对不同温度梯度下不同时间处理与三七出苗率关系的研究,明确适当的高温处理对三七的发芽无不良影响。在30~40℃,浸种时间在25 min以内,其出苗率均在91%以上。采取人工接种病原后进行温汤处理表明,除30℃/5~10 min的处理防效较差外,各处理防效均在75%以上。综合出苗率、对种腐控制效果及安全生产等多因素考虑,建议生产上进行温汤浸种时,水温控制在35~40℃,浸种时间15~20 min为宜。  相似文献   

18.
进境木质材料携带松树脂溃疡病的可能性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遵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的有害生物分析准则,从地理和管理标准、定殖的可能性、定殖后扩散的可能性、经济影响评估以及随松树脂溃疡病疫区的木材、木质包装传入的可能性等5方面对松树脂溃疡病菌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证实该病原菌符合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地理标准和管理标准。松树脂溃疡病菌随病害疫区的木材、木质包装进入并在中国定殖、定殖后扩散等的可能性极大且经济影响严重。因此,对其疫区国家输华木材、木质包装采取紧急的植物检疫措施是必要和紧迫的,完全符合SPS协议原则和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19.
1997年5月~1999年5月在广州对花烛苗枯病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鉴定,认为其病原为金龟子绿僵茵(Metarguzuyn aniaopliae (Metsch)Soro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