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作为晚清从浙南一隅的瑞安走出并颇具区域乃至全国性影响的官僚士大夫,黄体芳的社会交游十分广泛。他与张之洞、张佩纶、何金寿等清流士大夫基于同年、同事以及朋友、姻亲关系而构建的人际网络,在清流作为一个政治群体崛起于同光之际前,就已基本形成,并因清议活动而具鲜明的政治色彩。而他与孙衣言、袁昶、张謇、王仁堪等江南士人的广泛交游,无论是其以丈会友、广结奥援的交往目的,还是诗文唱酬、游宴小集的交往方式,都更具文人之间人际交往的传统色彩。  相似文献   

2.
杨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大议礼”事件使他大半生流放云南。与家乡、亲人的远离,使他永远摆脱不了孤苦、忧闷的客者心态。他以戍人的身份、真切的情怀、代言的方式、情境融合的风格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凄清惨厉的离思之情。  相似文献   

3.
《云居山志》是以云居山真如寺为记载主体的佛寺史志文献,其中收录了该寺僧人与当时文人士大夫交往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诗歌。笔者选取真如寺的佛印了元、大慧宗杲、诸缘洪断、晦山戒显四位禅师的交游诗为例,考证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文献著录情况,研究《云居山志》选录僧俗交游诗的一般作法,探讨僧俗交游史实及其与真如寺的关系,由此对江西禅宗文献作文化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氏遂闲堂和查氏水西庄创造了清代天津诗坛的两度繁荣。张氏家族与查氏家族之间关系密切,世代也以诗歌赠答的方式进行交游。张坦、张映辰、张虎拜等人分别与查日乾、查为仁、查礼、查善和、查淳等人之间交游所产生的诗歌,其中有一些流传至今。这些诗歌是两大家族世交情谊的见证,同时也丰富了天津诗坛的话题内容。  相似文献   

5.
章甫,南宋诗人,其一生交游甚广,其中最重要的有韩元吉、张孝祥、陆游、吕祖谦等人。通过章甫与友人的唱和诗文来考察他的交游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其诗歌风格的渊源,也为章甫的研究提供更详备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人。他是元朝的朝廷重臣,又兼文人、学者的身份。一生喜好交游各色人物,这些群体在苏天爵的成长中起了重要作用。笔者从苏天爵的《滋溪文稿》及与之交往的同时代学者的著作来窥探他的交游情况。根据他的人仕经历,把他的交游情况分为两个阶段,以供职翰林院前后为划分点。前一阶段主要是从学于名师长辈,后一阶段主要是朋友间的相处。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要从整体上研究明代诗歌,似乎难以绕开“复古派”。谈到“复古派”,“前七子”的两大首领李梦阳、何景明又首当其冲。然而,我们过去对他们的研究实在过于薄弱。文学史中往往一笔带过,专题论文更寥若晨星。为此,本文试图对明中期复古思潮的兴起,李、何二人之交往、友情,李、何诗歌理论上的分歧,李、何各自的拥护者,以及李、何各自诗歌写作的主要特色等问题,作一点初步的探究,以就正于方家、同好。  相似文献   

8.
杨慎,字用修,别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是明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因“议大礼案”流放云南。 杨慎居滇期间,多次来昆,其中有两次住过较长时间。第一次是1531年11月,他结束父亲石斋公的丧事后,从新都回到云南,受布政高公之聘,修云南通志,馆于小西门外之武侯祠,到1537年7月还戍所,共住了六年。第二次是1546年来昆,居高蛲,一住七年,或讲学于碧峣精舍,或优游于林泉古刹。高峣是他晚年的绿洲,秀丽的山水,温和的气候,以及朋友们的关怀,使他身心得到放松。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好诗文,留传至今,成为昆明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张曲江是开元贤相,为政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敢于彰善瘅恶,风度上下远近闻名。其文章早为张说、王方庆、沈佺期、玄宗赏识,玄宗曾说:“九龄文章独步本朝,朕日夜师之,不得其一、二,真文场元帅也。”他在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为历代文学评论家所肯定。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张曲江没有交往,但他写了一首诗歌,对他推崇钦佩,深表悼念。皎然也十分敬佩他,赞颂他的诗风及其诗坛地位。王维出士和张九龄援引有关,在诗中表示对他终身思旧恩。孟浩然是他的忘形之交,在他  相似文献   

10.
裴迪因与王维赋诗唱和而名世,过去论者研究王维者多,研究裴迪者少,在他们二人交游问题上.难免以偏概全。裴迪为裴天恩之弟裴天寿之后裔,大约生于开元六年(718)。他与王维交游始于唐天宝二年(743)正月,交谊深厚,亲密无间。乾元元年(758)初,即裴迪与王缙入蜀之前,二人交游始止。其后裴迪便无踪迹,难以查考。  相似文献   

11.
张泌是唐末入五代的著名诗人、花间词人,今存诗十九首,词二十八首,小说两篇,其中不乏名篇。张曙在唐末与诗人崔涂、杜荀鹤交往唱酬,诗名籍甚,今存诗三首,词一首,文一篇。陈尚君在《“花间”词人事辑》里推断唐末诗词名家张泌“疑与唐末诗人张曙为同一人”,张曙唐亡后易名张泌,仕前蜀或马楚。陈先生提出六条证据,在遭到学界质疑后,至今再未引起重视。从事实验证和学理逻辑上对学界正反证据进行平议,并补充六条新证据,证明张曙唐亡后易名张泌之说当可成立。  相似文献   

12.
结合对背景史料的分析,考察汉末名士蔡邕与曹操二人之间的交游活动。蔡邕比曹操年长22岁,而曹丕曾声称"家父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为后来的著名历史事件"文姬归汉"的动因做出了部分注解。二人或因共同的好友乔玄而相知,由对诗文、音乐等的相同爱好到性情相投,同时,从蔡邕善于知人、乐于奖掖后进的性格来看,他对当时尚无名气的曹操应有一定的知遇之恩。  相似文献   

13.
"江右王门"是一个形成于明嘉靖后的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流派,是阳明学派的重要分支,其中不乏能诗善文之士,考索相关文献,得其诗人凡42人。以日常生活为取材角度,以心性阐释为表现内容,以本色自然、清新和雅为艺术风貌,是"江右王门"诗歌创作的特色所在。"江右王门"既是构筑明代江右诗坛的中坚力量,探寻明代江右诗歌发展脉络的重要对象,也是参证明代诗歌演进的重要依据,他们在中晚明诗歌走向中实际也发挥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昌学院花志红曾作《辛弃疾与"上饶二泉"交游简述》,以辛弃疾与"二泉"的诗词创作为依据,对辛弃疾与"上饶二泉"(赵蕃、韩淲)的关系渊源、交游基础、交游情形进行了简略考述。本文依托方志,试还原宋时辛赵二人交游路线,对辛弃疾与赵蕃二人的交游基础予以增补。  相似文献   

15.
杨慎杂剧作品自明代以来就存在着诸多争议。根据历代文献书目和学界研究成果对存在较大争议的杨慎《太和记》与许潮《泰和记》进行考述发现:杨慎《太和记》作为由24种剧本组成的杂剧合集,极有可能出自一人手笔;其题材选择具有明显的历史化倾向;《太和记》形式体制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在戏剧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从具体文本考辨杨慎《洞天玄记》与陈自得《太平仙记》之间文字的差异看出:杨慎创作《洞天玄记》一剧不容置疑,陈自得《太平仙记》实乃改编自杨慎《洞天玄记》。  相似文献   

16.
交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而经济交往是族群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以云南永平镇"傣人"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多族群日常经济交往实践中,当地"傣人"族群认同是何以达成的。"赶集"是当地特有的经济交往形式,在这个交往过程中,"傣人"通过语言、村落和饮食习俗等实践认同来区分"我者"与"他者"。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主动将诗歌这一文学体式纳入自己的小说作品中,意图将诗歌与小说结合起来,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小说的诗意化等重要作用。《聊斋志异》中的诗歌出现的成因,除了小说自身的需要,与小说作者的身份、才学、交游、所在文学团体、文学观以及诗歌羼入小说的文学传统相关。  相似文献   

18.
贵州地处祖国边疆,虽有壮美的风光和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却因经济、文化、交通相对落后致使外人对贵州了解甚少。明代文人杨慎流放滇南期间创作了许多与贵州相关的诗文,对贵州的风土人情、民间文化有着不同的见解。对其诗文中的贵州人文、风物、经济等方面进行考查,有助于研究客籍文人杨慎的贵州印象及其诗文对贵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建设部原副部长杨慎直言目前房价高的原因是由于人民群众住房需求量增长,住房消费同我们城市化进程是成正比的,他并不同意时下房奴一说。(8月19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20.
"七子派"是明代诗坛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他们倡导的复古运动虽然存在着种种争议,但其重视诗歌结构、体制,强调诗歌的体式特征,以及对传统"情"、"乐"的探讨,在理论上为文学的独立性提供了依据,对明代中晚期的理论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