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9月17日,以色列举行了今年的第二次议会选举,这也是以色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一年内进行两次大选。9月25日,以色列选举委员会公布了选举结果:以色列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获得32席,前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本尼·甘茨领导的主  相似文献   

2.
王震 《世界知识》2015,(7):54-55
<正>3月17日,以色列举行议会选举。根据以色列中央选举委员会的初步统计结果,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赢得了120个议席中的30个席位,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其主要竞争对手中左翼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则获得24席。因没有一个政党获得单独组阁所需的61个议席,获得组阁权的政党的领导人将组建新一届联合政府,并担任总理一职。利库德集团称内塔尼亚胡已经和其他右翼党派的领导人通电话,希望与他们组建联合政  相似文献   

3.
正6月13日,由八个党派联合组成的新一届政府通过了以色列议会的信任投票,正式上台执政。"新右翼联盟"领导人纳夫塔利·贝内特出任总理,中间翼政党"拥有未来党"领导人亚伊尔·拉皮德出任候补总理兼外长。这也结束了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连续12年的执政,以色列政坛似乎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2月6日,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一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就在这一夜,吵了几个月的以色列总理选举终于有了结果。反对党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以近20个百分点远远领先于看守总理工党主席巴拉克,稳获总理宝座……首先难以入眠的是巴拉克。他在午夜时分的讲话中已承认失败,表示将为此承担责任,辞去工党领袖和议员职务,只保留工党党员身份。作为一名将军和善打比方的政治家,巴拉  相似文献   

5.
鹰鸽共舞     
沙龙,以色列总理,一向以强硬的鹰派著称。2000年,他闯入阿克萨清真寺,一度断送了中东和平进程。佩雷斯,以色列前总理,前工党主席,一向以温和的鸽派著称。1994年,他和阿拉法特的握手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最近,这两位看起来水火不容的鹰和鸽却握起了手,以色列政坛出现了“鹰鸽共舞”的局面。11月30日,以色列前工党主席佩雷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退出工党,并将在2006年大选中支持沙龙的新党“前进党”。就像1973年,利库德集团的出现改变了以前工党一党独大的局面一样,而此次的“鹰鸽配”,无疑是给以色列政坛投了一颗“重磅炸弹”,使原来工…  相似文献   

6.
<正>经历了重重困难而最终当选的国会议员们,不久之后却纷纷主动要求终止自己的议员资格,并且解散国会。这看似荒诞的一幕,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以色列政坛。5月29日深夜,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解散国会并定于今年9月重新大选。"短命"的新一届国会4月9日,以色列举行了议会选举。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非常有希望成功组  相似文献   

7.
<正>4月9日,以色列举行议会选举。一开始利库德集团和蓝白联盟都宣布在选举中获胜,但最终结果显示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获得36个议席,蓝白联盟获得35个席次,利库德集团以微弱优势赢得本次选举。总体而言,以利库德为首的右翼政党取得了65个席位,超过议会120个席位的一半。根据以色列有关法律,总统里夫林会在听取各党派意见后,指定赢得大选的政党议员在28天内组  相似文献   

8.
以色列有种“怪”现象:左翼的工党更能动员全国民众与阿拉伯国家进行战争,它已经领导了四次中东战争;而被视为右翼的利库德集团却能说服全国民众接受与阿拉伯的和平,以阿的第一个和约就是利库德领导人导演的。  相似文献   

9.
以色列立国30多年来,在众多的党派中,有两大政治势力——工党联盟和利库德集团,对国家政治生活起着主要的作用。前者从1948年起一直执政到1977年,后者从1977年起一直执政到现在。二者都以犹太复国主义为宗旨,在对阿拉伯国家实行扩张上有其共同点,但在对内对外政策的有些问题上,包括在阿以争端这一重大问题的处置上,又有所差异。以色列的政策如何,它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如何发展,从其国内因素说,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这两股势力的方针政策以及它们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现将这两大集团  相似文献   

10.
9月8日晚,以色列总理沙龙飞抵印度新德里机场,开始对印度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虽然访问日程被国内发生的两起哈马斯自杀袭击事件打断,这次访问仍然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以色列人对于沙龙的此次访问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以色列人是在1992年两国建交后突然“喜欢”印度的。印度古老的文化遗迹,众多的印度教神庙,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品种,美丽富饶的自然风光,相对落后的社会面貌以及缓慢的生活节奏,都使以色列人感到心旷神怡。以色列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年满18岁的男女中学毕业后都要到军队服役两到三年,然后再上大学或求职工作,其中有些…  相似文献   

11.
3月9日至12日,以色列联合政府中利库德集团的核心党派自由运动举行了七年以来的首次代表大会。会上元老派和少壮派互相谩骂,最后大打出手,演出了一场政治闹剧。  相似文献   

12.
向右看齐:以色列弥漫右倾气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内部有两大阻碍和平的势力:一是哈马斯等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一是以色列右翼势力。在中东和平进程中,以色列右翼势力的影响不容忽视。人们不会忘记,1995年当奥斯陆和平进程正取得积极进展时,以色列右翼极端分子沙米尔枪杀了和平斗士拉宾,从此中东和平走入低谷。如今,正当以巴双方顺着美国提出的和平“路线图”开始新一轮艰难跋涉时,一些右翼极端分子又扬言要暗杀沙龙。6月4日,两万右翼人士在耶路撒冷市中心锡安门外集会,翌日四万人示威,抗议沙龙接受“路线图”,其规模为近年最大。利库德集团、全国联盟党…  相似文献   

13.
十年前拉宾的被刺,一年前阿拉法特的病逝,加上沙龙在三次中风后(2005年6月18日、12月18日,2006年1月4日)政治生命的终结,正式宣告了中东政治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这三位传奇人物中又尤以沙龙最具个性,也更具争议性,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面目,也正是因此,沙龙得以更为世人关注。以色列民众:想说爱你不容易沙龙参加了巴以之间的所有战争,被冠以“推土机”、“常胜将军”、“战神”、犹太“战鹰”、“以色列恺撒”、“犹太人定居点总设计师”等许多绰号,而他胆大和不服约束的性格也在军中招来不少批评,并使他几起几落。当他用铁拳对待巴勒斯坦…  相似文献   

14.
愈描愈黑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以来,尤其是贝鲁特发生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后,以色列议会内外持续争吵,辩论日趋激烈,要贝京下台者有之,要沙龙滚蛋者也有之。统治阶级内部争吵的焦点倒不是以色列应不应该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反对贝京的人普遍提出的一个责难是,贝京发动了一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战争,  相似文献   

15.
一、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参加本届以色列大选的政党近30个,其中只有15个赢得了议会的席位。在以色列的政治生活中,巴勒斯坦问题是如此重大,以致人们评论大选实际上是对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方案的一次公民投票。纵观各议会党团对这一问题的立场,大致可归纳如下四种: 主张兼并巴勒斯坦。持这种主张的是四个宗教党和三个极右党。前者包括东方犹太人古经卫士党(亦称沙斯党,6席)、全国宗教党(5席)、以色列正教党(5席)和古经旗帜党(2席)。后者即泰西亚党(亦称复国主义复兴运动,3席)、祖国党(2席)和佐墨特党(亦称振兴复国主义党  相似文献   

16.
自1995年拉宾遇刺以来的十年间,还不曾有哪个人物的生死去留会对以色列、对以巴和谈,甚至对整个中东的未来之路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沙龙的“退场”,改变了许多事情的轨迹。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疾病打倒了这位中东强人,一切也许会是另外一个结果。沙龙“退场”,留下了太多的问号。事物的发展依据的是自身的逻辑,在这一过程中不存在“假如”、“如果”之类的设定。因为时光不会倒流,发生了的事不可能重新来过。当事情已经不可逆转时,人们总是习惯于去想:如果这事没发生,又会是怎样?今天,以色列总理沙龙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他可能会躺着离开病床,或者永远躺在那里。不管怎样,以色列乃至整个中东都将进入一个“后沙龙时代”。此时此刻,我们也不禁问起了“如果”:如果沙龙健康如昔,此后数年依然活跃在以色列政坛,一切又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以色列没有了沙龙,又将是什么样子?——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17.
正"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是沙龙这位以色列著名战将的一贯风格。他在"赎罪日战争"后步入了政治生涯。阿里埃勒·沙龙走了,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擅长采用"闪电战"战术、最钟爱装甲部队突击的将军在与死神搏斗了八年之后,走了。然而正是这位一直主张对阿拉伯强硬的以色列的军事和政治领袖,在晚年的执政生涯中当机立断,促使以色列撤出了占领38年的加沙地带,让中东的和平进程前进了一大步。沙龙1928年2月26日出生于特拉维夫附近的马拉勒村。沙龙的父母沙廖尔和维拉原籍俄罗斯,1922年迁居巴勒斯坦。沙龙14岁时参加了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军事  相似文献   

18.
4日沙特阿拉伯安全部门正式拘捕去年11月在利雅得连续两次制造汽车爆炸案的3名嫌疑犯。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发布敕令,再次任命王储萨阿德出任内阁首相。14日新内阁成立。5日印尼最高法院下令雅加达南区法院重审前总统苏哈托贪污案。欧盟与北约在布鲁塞尔举行首次联席会议。6日朝鲜与加拿大正式建交。以色列反对党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当选新一届总理。逃亡国外长达3年之久的“埃尔夫舞弊案”重要嫌疑犯阿尔弗雷德·西尔文被法国警方从德  相似文献   

19.
今年2月中旬,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在国内外舆论的严厉谴责下被迫辞职,贝京政府陷入一场新的政治危机。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贝京—沙龙去年6月发动侵黎战争和屠杀巴勒斯坦人民的罪行所引起的政治后果。以色列人怎样看待侵黎战争和在贝鲁特的大屠杀?以色列记者雅各布·蒂默曼在《最长的战争》一书中,用自己的笔揭露了贝京一伙的侵略阴谋,记述了这场战争不仅给黎巴嫩、巴勒斯坦人民,同时也给以色列人民造成的灾难。他的描述,为我们了解侵黎真相及以色列的社会现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现将此书主要内容摘译如下,题目和文内小题都是译者加的。译者  相似文献   

20.
9月28日沙龙“参观”圣殿山,引发了巴以之间的大规模冲突。然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赴沙姆沙伊赫参加首脑会议前接受美国《时代》杂志独家采访时却说:“我不认为沙龙参观圣殿山是个好主意,但这并不是引发冲突的真正原因……沙龙去参观那些地方没有违反任何和平协议,这是以色列人的权利。”后来沙姆沙伊赫首脑会议发表主席声明,认为巴勒斯坦方面应立即收缴非法武器,重新逮捕冲突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