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转喻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式(ICM)内,转喻体为目标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根据K觟vecses总结的转喻认知模式类型深入分析英语委婉语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借助整体与部分之间或部分与部分之间互相替代的转喻认知模式的运作,英语委婉语实现了温和、间接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转喻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交际之中,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有其认知动因。其中理想化的认知模型及其格式塔结构是指称转喻运作的基本框架和前提条件,在特定的语境中,理想化认知模型中各个概念之间的显著度及可及性的差异使得人们倾向于以显著度较高的转体来激活显著度较低的转喻目标,语境对于指称转喻的使用具有很大的限制性。  相似文献   

3.
Lakoff认为,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可以被用来解释语义范畴和概念结构。这对语义研究来说是一种创新。尝试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以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着重从三个方面对赵本山小品中幽默言语的生成进行认知解读,即:基于或突显某一模型、某一模型的隐喻或转喻说法以及修改某一模型,旨在为幽默话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教育语篇的意象图式分析——以奥巴马演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图式作为隐喻的认知基础,在概念域的映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建隐喻的一种模式。经过对奥巴马演讲中的主要意象图式和隐喻的总结分析,探讨意象图式在隐喻构建、转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建构以及隐喻与转喻互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特定认知域的认知模型受制于文化模型,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折射出不同的语言图式,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文化认知模型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研究了一个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现象——汉语的认知称谓词。其中的结构隐喻以相似性为经验基础,对人认知的概念化过程遵循了存在之链中从低到高的顺序。空间隐喻则遵循了意象图式隐喻的内在逻辑,以经验共现为基础。此外,相当数量的包含转喻思维的认知称谓词证明了概念转喻对抽象思维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涉及理想认知模型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的转喻关系,事物之间的相邻性是转喻的基础。借人指人的汉语认知称谓词证明人名可以代表角色,这是Fauconnie否认人名代表角色的可能性的一个反证。  相似文献   

6.
刘苏丽  李瑛 《科技信息》2009,(36):I0024-I0025
传统的修辞学和语言学把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但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家已明确地认识到转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主要通过转喻是同一认知模型中的概念映射和同一矩阵域中的概念激活对转喻的本质加以探讨,然后对转喻进行相应的认知分类,以加强人们对转喻的进一步了解和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转喻被广泛认为是一种修饰手法。修饰学家认为,转喻是语言的一种熟练运用,其目的在于取得表达功能和美感,因此只是一种语言手段。但是从很多转喻的例子来看,对转喻传统意义上的解释已经不够了。鉴于此点,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转喻形成的机制,并介绍了转喻的一些基本特征,如转喻是建立在人们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以及转喻的整体性等。本文还重点介绍了几个理论,如理想化认知模式,指称点理论,激活扩散理论,突显。  相似文献   

8.
委婉语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和认知现象,其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借相邻或相关的A事物来表达B事物,以增强语言的距离感,实现婉转表达的目的;而转喻运作的基础也是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或邻近性,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相邻或相关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二者在认知上的相似性,使得概念转喻理论为探讨委婉语的认知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是词语的替代关系,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分析转喻的认知模式,探讨了转喻中转体和目标之间联系的不确定性现象,反驳了传统语言学所认为的转体与目标之间只是明确限定关系,认为不确定性现象是存在的并且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熊田甜 《科技信息》2009,(17):194-194
人体部位指人的转喻是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同的部位如face,body,head等都可以指人,据语料显示此类转喻在具体的句子中是不可以随便替换。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从突显、语境、转喻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入,分析了影响人体部位指人转喻能被认知的条件,指出转喻不是随意的语言现象,并认为影响转喻认知的条件不仅仅是突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语境对转喻的构成起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称谓名词动用是具有转喻认知理据的语法现象。在名词动用过程中,作为事件ICM的主要参与者,称谓名词所指称的认知主体具有较高认知突显度,能为同一ICM中的动作或其他参与者提供心理可及。基于事件ICM中参与者与动作之间的转喻关系,文章将称谓名词动用现象大致分为施事者代动作、结果代动作与方式代动作三类,并结合语言实例对其进行阐述,进一步证实了概念转喻认知机制对于语法具有促动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认知域、矩阵观以及激活区转喻观等传统研究方法在对转喻的认知机制进行阐释的过程中遗留了诸如无法解释多域操作现象、映射方向单一以及拘泥于概念邻近关系的替换等问题,而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则通过对复合空间的多维映射及动态整合很好的解决了如上问题.概念整合理论不仅为转喻的意义构建和认知解读提供了崭新的探究视角,也为学界热议的隐转喻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开辟了科学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语言学转喻理论出发,分析蕴藏在<长恨歌>语言背后的转喻认知机制,进一步指出转喻认知机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式,即ICMs,被广泛应用于认知研究,尤其是借代的认知研究。然而,很少有学者对ICMs提出批评。本文通过对比分析Lakoff以ICMs为基础的借代模式对两个案例的解释,指出了ICMs缺乏一致性,系统性。  相似文献   

15.
崔维娜 《科技信息》2011,(31):273-274
本文借用周恩来总理的外交研究转喻思维。通过定性分析可以看出,总理在外交中使用了言语行为转喻;由货币种类总额代替货币资金总额;直接陈述载体和目标。由此得出,转喻使用范围之广以及其实用价值,而另一方面外交也丰富了转喻这一修辞手段,从而促进转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形态类型学视角探讨了国内语言学界少有研究的英语形态历时演变。在简要地介绍了语言类型学、形态理论及语言演变的关系之后,文章分析了从古英语到中古英语的词形变化,并说明了英语演变的原因。形态研究是语言类型学的重要内容,语言类型的演变一般体现在形态、语序和虚词三个语法变量的历时变化上。本文旨在说明古英语向中古英语的演变即屈折语向孤立语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索绪尔符号理论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因而它无法解释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从独特的人类认知视角,发现了词义扩展存在着理据性,即主要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实现的。从词汇意义扩展的理据性,以及词义扩展的主要认知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中不难发现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18.
李青 《菏泽学院学报》2012,34(4):116-118,122
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认知的基本参照点,进而认识周围的事物,再引申到抽象的层面,因此表示人体各部位的词的意义被赋予了厚重的转喻性.根据邻近原则和突显原则,人体词语词义通过认知转喻机制由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不断延伸.人体名词词义延伸有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部分代部分三种转喻形式,词性变化延伸主要突显事物的状态、关系、动作或过程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