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动态硫化的方法制备了三元乙丙橡胶(EPDM)/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热塑性弹性体.考察了PVC聚合度、橡塑比、增塑剂添加量、硫化剂用量(质量分数)及不同促进剂配比对体系性能影响,研究了动态硫化工艺条件(硫化时间和硫化温度)对体系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动态硫化方法,选用HPVC、橡塑比为30/70、DOP用量为35份、硫化用量为0.4份及适当促进体系,在动态硫化温度为170研口硫化时间为6min条件下,制得性能优良的EPDM/HPVC热塑性弹性体,其拉伸强度能达到15.18 MPa,断裂伸长率能达到544%.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合度为1300的PVC树脂为基体树脂,与高分子改性剂、增塑剂、填充剂等共混研制了软质PVC密封条的粒料。通过正交试验法在软质PVC密封条配方试验中的应用,得到了制备软质PVC密封条的最佳配方。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当DOP为75份、填料为20份、加工助剂粉末丁腈橡胶(P83)为15份时,汽车用软质PVC密封条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互穿网络以其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特性,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聚合物互穿网络(IPNs)SBS/PBMA,实验从动力学角度出发,考察了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引发剂过硫酸钾(KPS)、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等用量对聚合乳液固含量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并通过激光粒度仪(LPA)、透射电镜(T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聚合物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乳化剂、引发剂和交联剂的用量分别为1.5%、0.5%和15%时,可制得粒径约为68 nm的球形纳米乳胶粒,且粒径分布较窄。制备的这种纳米乳胶粒性能优异,可主要用于改善PVC的拉伸强度、抗冲击强度差等缺点,起到增强增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材料的阻尼性能,采用分步方法,以丁基橡胶(IIR)为聚合物网络Ⅰ,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P(St-MMA)]为聚合物网络Ⅱ,制备了丁基橡胶/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聚合物网络[IIR/P(St-MMA)IPN].采用红外光谱、动态力学分析等检测手段研究了反应时间、IIR/P(St-MMA)质量比、交联剂用量、丙烯酸丁酯(BMA)的含量等因素对IPN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极性单体的加入有利于提高IPN的阻尼性能;添加交联剂和单体BMA可明显提高IPN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天然胶乳为种子乳液 ,苯乙烯 (St)、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丙烯腈 (AN)、丙烯酸异冰片酯 (IBA)等单体或它们的共混物为互穿单体 ,油酸为稳定剂 ,二乙烯苯为交联剂 ,叔丁基过氧化氢 /四乙烯五胺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出乳胶粒外壳呈硬聚合物梯度分布的复合乳液 ,经絮凝干燥得固体聚合物。考察了互穿单体的种类和用量、交联剂用量及溶胀时间等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溶胀时间对聚合物力学性能没有影响 ;交联剂对应硬单体的摩尔分数为 1 0 %时 ,聚合物力学性能最佳 ;硬单体配伍及其用量明显影响互穿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其中IBA +St+AN为硬单体组分且质量分数为 2 0 %时 ,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好 ,其拉伸强度8 7MPa ,撕裂强度 32 6kN/m ,伸长率 30 0 %~ 60 0 %。聚合物可热塑性加工。  相似文献   

6.
在混合温度为 1 80℃、搅拌速度约为 350 0r/min的条件下 ,对胜华 1 0 0号沥青进行改性 ,通过测定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和低温柔性两个性能指标考察了改性剂SBS的牌号、掺入量及混合时间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SBS的含量对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及低温柔性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SBS的牌号 ,而混合时间的影响最小。用SBS对胜华 1 0 0号沥青进行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 :混合时间为 2h ,SBS牌号为YH80 1 ,SBS的含量为 1 2 %。同时 ,还考察了基础油 (软化剂 )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增塑剂 )对改性沥青软化点及低温柔性的影响。基础油的加入对改性沥青软化点的影响较小 ,而基础油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加入有利于改善改性沥青的低温柔性。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改性沥青在严寒地区的低温性能,以SBS改性沥青为基础,掺加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和己二酸二辛酯(DOA)2种增塑剂,采用弯曲梁流变(BBR)试验对未老化与短期老化(RTFOT)条件下各沥青低温性能进行测定,并通过低温连续分级温度(TLC)及松弛时间(λ)等指标评价沥青的低温性能,结合傅里叶转变红外光谱(FTIR)设备探究增塑剂对于沥青性能变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增塑剂可明显降低SBS改性沥青的劲度模量,提高蠕变速率,改善效果随增塑剂掺量增大而提高,对比老化前后沥青指标发现,增塑剂可降低SBS改性沥青老化前后性能差异。在相同增塑剂掺量条件下,脂肪族二元酸酯类增塑剂DOA对沥青低温性能改善效果最佳,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DOP抗老化效果最好。低温连续分级温度(TLC)及松弛时间(λ)等指标对于掺加增塑剂的SBS改性沥青低温性能具有良好的区分度。通过FTIR分析可知增塑剂对于SBS改性沥青低温性能及抗老化性能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SBS改性沥青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混合温度为180 ℃、搅拌速度约3500 r/min的条件下,对胜华100号沥青进行改性,通过测定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和低温柔性两个性能指标考察了改性剂SBS的牌号、掺入量及混合时间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BS的含量对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及低温柔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SBS的牌号,而混合时间的影响最小.用SBS对胜华100号沥青进行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混合时间为2 h,SBS牌号为YH801,SBS的含量为12%.同时,还考察了基础油(软化剂)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增塑剂)对改性沥青软化点及低温柔性的影响.基础油的加入对改性沥青软化点的影响较小,而基础油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加入有利于改善改性沥青的低温柔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共轭三组分互穿聚合物网络 (CTC_IPN)和界面共轭互穿这两个新概念 ,通过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成功地制备了聚氧化丙烯二元醇聚氨酯 /聚 (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 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 ) /废胶粉CTC_IPN(PU/P(MMA_co_TAIC) /SRP_CTC_IPN ) ,研究了这种材料以及PU/SRP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结果表明 ,PU /P(MMA_co_TAIC) /SRP_CTC_IPN由于含公共网络P(MMA_co_TAIC) ,其性能明显优于PU/SRP共混物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研究了PU/P(MMA_co_TAIC) /SRP_CTC_IPN和PU/SRP共混物的断面形貌 ,结果表明 ,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断裂机理 .TEM结果表明 ,P(MMA_co_TAIC)网络能分别与PU及SRP网络互穿 ,从而改善了两者之间的界面结合  相似文献   

10.
高强度PAM/PVA互穿网络水凝胶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丙烯酰胺(PAM)为基体,聚乙烯醇(PVA)为增强体,采用两步水溶液聚合法合成具有较高机械强度的PAM/PVA互穿网络水凝胶.研究PVA、交联剂用量对PAM/PVA互穿网络水凝胶拉伸强度及伸长率的影响,探讨水凝胶的应力松弛及析出PVA对水凝胶的增韧机理.实验表明,制备的互穿网络水凝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韧性,最高拉伸强度为2.4 MPa,伸长率为3 000%.最后,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衍射(XRD),对PAM/PVA互穿网络水凝胶的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改性剂和增塑剂在沥青改性中的作用机理,确定了采用高掺量线型SBS、高掺量芳烃油和氧化剂复配改性沥青的技术路线和高温高速剪切共混的改性工艺,制备了低温敏性高黏弹沥青冲击隔离防护材料,系统测试了高黏弹沥青不同时温条件下的微观结构和剪切模量等.研究表明:研制的高黏弹沥青在充分溶胀、交联后,沥青与改性剂形成了相与相互穿的半互穿网络结构,与10%线型SBS改性沥青相比,其动态剪切模量和温敏性大幅度降低;与针入度温敏性表征方法相比,采用动态剪切模量温敏性表征方法更能准确反映沥青材料的温敏性.  相似文献   

12.
HPVC/CPE热塑性弹性体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DSC、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HPVC/CPE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通过考察不同聚合度PVC及其改性后的力学性能,确定高聚合度PVC(HPVC)为较好的热塑性弹性体基体,并认为同动脉硫化法制造HPVC/CPE热塑性弹性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SBS改性沥青流变性质与显微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列举了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改性沥青各种复杂的流变现象 ,通过荧光显微照相技术获得聚合物相在沥青中的结构与形态 ,对其微观结构进行分析 ,归纳出影响SBS改性沥青流变性质的几个重要因素 .结合流变学理论提出了聚合物改性沥青流变性质与显微结构关系的流变方程 ,应用这一理论对文中所列举的流变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4.
PU与PVAc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蓖麻油聚氨酯(PU)与聚醋酸乙烯酯(PVAc)在室温下生成的互穿网络聚合物(IPN)。通过FT-IR和凝胶含量的测定,说明此种IPN是接枝型IPN。考察了该IPN的各种组成对带锈铁板的附着力、柔韧性、冲击强度以及搭接剪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U/PVAc=50/50(w/w,质量比)时,IPN的剪切强度最大,在此条件下合成的IPN涂料是带锈铁板的良好涂料。  相似文献   

15.
A series of glass fibre reinforced composites based on novel blend matrices were fabricated us-ing reaction injection moulding (RIM) processing.The blends were made of sub-sequential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 of acrylic-polyurea or acrylic-copoly(urea-isocyanurate).The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ensile test and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The fracture data from single edge notch bend tests were analysed using fracture mechanicsfor the composites to give K_(IC) and G_(IC).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action kinetics and morphologyof the blend and the composite properties were discussed.The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the novelblends have good bonding property on glass fibre,thus good processability in RIM,and the re-suited composites have good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6.
网络互穿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IMPC)是一种以三维多孔金属以及多孔高分子网络为主要成分的材料.不同于传统的金属纤维或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其金属相与高分子相在宏观与微观结构上都各自具有拓扑连续性的网络结构,且相互缠结和贯穿.这使得IMPC中的各相材料在保留自身特性的同时还可相互协同,取长补短,从而使复合材料发挥出更大的性能优势.本文主要概述了IMPC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多孔结构的金属在增强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优势,展望了IMPC在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制备了对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具有特异选择性的印迹聚合物(MIP)并成功用于水样中DMP的固相萃取.改变功能单体和聚合方法制备了4种DMP印迹聚合物,并用平衡吸附方法研究了各聚合物对DMP及结构类似物的吸附选择性.进一步将优化聚合物MIP3用作固相萃取(SPE)柱填料,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研究其对某环境水样中DMP的萃取能力.结果表明,MIP3可选择性富集水样中的DMP和净化干扰物质.萃取后DMP的质量浓度由8.2μg/L浓缩至80.06μg/L,富集倍数达到了9.76.回收率为99.16%~103.97%,而传统的液液萃取回收率仅为87.73%~96.14%,方法的灵敏度大大提高,检出限由0.04μg/L降低至0.007μg/L.  相似文献   

18.
Since marketing in 1999, lithium-ion polymer battery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with its various merits such aslight weight,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good safety.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the key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polymer battery, greatly influences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and it is always among the fo-cuses of the lithium-ion polymer battery research field toprepare polymer gel electrolyte membranes of high ionicconductivity and good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1]. …  相似文献   

19.
亲水/疏水半互穿网水凝胶对丙酮/水溶液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考察了亲水/疏水半互穿网凝胶在不同体积分数的丙酮/水溶液中的溶胀或消溶胀情况。随着聚丙烯酸(PAAc)网络内疏水改性聚电解质高分子鲢N-正十二烷基聚(4-乙烯吡啶)溴化盐(QPVPD)含量的增加,半互穿网水凝胶内部的物理缠绕和疏水相互作用增强,致使含QPVPD较多的样胶在丙酮体积分数为50%附近溶胀率较大。随着丙酮体积分数继续增大,所有样品胶迅速收缩。该凝胶的溶胀是动力学平衡过程,在丙酮/水溶液中,其溶胀率需1周才达到最大值。随着网络的QPVPD含量的增加,凝胶的消溶胀速率和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