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类活动排放CO2包括3个重要时期,即185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1950年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期至今,以及以1990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标志的人类关注碳排放时期至今。作者利用1850—2008年世界化石燃料CO2排放量和人口数据,得到3个时期全球主要国家及我国的累计碳排放量与人均累计碳排放量。结果表明:过去近160年全球历史累计碳排放量为345PgC(1PgC=10亿tC);发达国家历史累计排放量与人均累计排放量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1850—2008年,前者是后者的2.9倍(250和87PgC)和11.2倍(257和23tC);1950—2008年,分别是2.3倍(193和85PgC)和7.7倍(169和22tC);1990—2008年,分别为1.9倍(75和54PgC)和5.3倍(58和11tC)。尽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排放量的差距有缩小趋势,但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一直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是大气CO2浓度升高的主要贡献者。对1850年以来中国的碳排放分析表明,3个时期历史累计排放量和人均累计排放量分别为31PgC与29tC,31PgC与28tC,21PgC与16tC。1980—2008年我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呈快速增加趋势,平均年增量分别为0.05PgC和0.04tC。这表明,我国正在失去历史碳排放量较低的优势,节能减排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分析,提出了下述观点:发展低碳经济是协调经济发展与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其基本目标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碳排放量或者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分离。但是,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从长期来看,一般需要依次跨越三大高峰,即能源消费强度或碳排放强度的倒U型曲线高峰、人均能源消费或者碳排放的倒U型曲线高峰以及能源消费总量或者碳排放总量的倒U型曲线高峰。第一个高峰相对容易跨越,而第二、三个高峰则比较困难。这同时也意味着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完全脱离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重点应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应以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减排为重点,而发展中国家则应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为目标导向。中国目前虽然已跨越能源消费或碳排放强度高峰,但尚未实现稳定下降。因此,从近中期来看,应该把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强度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和政策制度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3.
在利用IPCC提供的参考方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估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模型将碳排放的影响因子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以及城乡人口结构效应和人均能源消费效应,并对江苏、河南、内蒙古和重庆4省区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各省区明显不同;CO2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省区差异,表现为东部省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除青海、宁夏和海南3省碳排放强度仍在增加外,其他各省区均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表现为正向效应,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则表现为负向效应,其中经济发展对4省区能源消费碳排放正向效应最大,而能源强度对4省区碳排放负向效应最大;乡村人口比例、城乡人均能源消费量对4省区碳排放量的影响有限且存在较弱的正负波动.  相似文献   

4.
全球未来碳排放权"两个趋同"的分配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给我国环境外交谈判提供依据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对已有碳排放权分配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两个趋同"的分配方法."两个趋同"一是趋同年(2100年)各国的人均碳排放相同,二是1990年到趋同年各国累积的人均碳排放相等.给出了中国在"两个趋同"分配方法下对应于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到2100年的碳允许排放廓线,测算并比较了主要国家或地区基于"两个趋同"法、紧缩与趋同法、多阶段参与法、以及Triptych法分配的2030、 2050以及2100年的碳允许排放限额.研究结果表明 "两个趋同"的方法可以给予发展中国家应有的发展空间以实现工业化,符合公平、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偏差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研究山东省城市化水平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人均GDP工业化、非农化、就业结构4个方面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偏差度,并从制度、经济、社会3个层面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水甲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103个地级市2008年截面数据,得出人均碳排放水平在同一年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尺度上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规律,也就是人均碳排放水平随城市的人均GDP水平升高而升高,达到一定峰值后,出现人均GDP水平提高,而人均碳排放水平下降的现象.由于采用地级市尺度的截面数据,城市区位条件的差异可能会对人均碳排放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本文基于IPAT假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水平等因素,还着重考察了不同地理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考察的103个地级市中,北方采暖区和东西经济发展梯度对地级市水平的人均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由此,提出借鉴国际间的联合履约机制,在我国结合地域特点设计跨区域的碳排放联合减排方案.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与“双碳”目标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本文选取西北地区2011-2019年的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能源消费碳排放,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方法,研究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构建Tapio脱钩模型,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指数进行测度,并分析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研究表明:1)陕西省是西北地区碳排放量最大的省份,其次是新疆、甘肃、宁夏和青海. 2)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会促进碳排放,与经济产出相比,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较小;能源强度会促进碳减排;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两面性. 3)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均有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陕西、甘肃、新疆和青海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了强脱钩.这些结果丰富了碳排放驱动因素与脱钩效应的相关研究,为西北地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削减碳排放提供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1985-2011年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和碳排放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甘肃省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和碳排放量之间正相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城市化水平提高是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但碳排放量不是城市化水平的格兰杰原因。在此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甘肃省实现低碳城市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数量增长,居民直接能源消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走高,雾霾影响人们生活.文章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计算公式和二氧化碳排放系数缺省值,建立了居民直接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出2005-2013年安徽省居民直接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接着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研究陕西省碳排放量的测算,预测未来碳排放态势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清单法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运用碳排放余额法和超对数模型模拟预测研究。测算了1991—2013年陕西省的碳排放余额,预测陕西省2020年的单位GDP碳排放余额为0.313 9,比2005年水平减少18%,且碳排放随着人均GDP增高逐步增大,但增幅以平均1.6%水平递减,因而,陕西省碳减排压力较大。针对陕西省碳排放情况,提出继续走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提倡清洁能源研发和应用;提倡生态、循环、集约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提升区域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增加生态补偿力度等有效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金砖国家城市化发展对环境退化带来的影响,本文基于1960—2020年金砖国家城市化率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运用分位数对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砖国家人口城市化的不同分位数与各种碳排放分位数之间存在正负两种依赖关系,但正影响程度大于负影响程度,从而推动了金砖国家碳排放的持续增长。此外,金砖国家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的积极影响在各自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巴西由低等城市化水平阶段进入中等城市化水平阶段后增加了更多的碳排放,俄罗斯在进入高等城市化水平阶段后增加了更多的碳排放,印度在城市化初始阶段末期和进入加速阶段增加了更多的碳排放,中国在低等城市化水平阶段比在中等城市化水平阶段增加了更多的碳排放,南非在进入中等城市化水平阶段后增加了更多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12.
通过自上而下的计算方法,测算了安徽省1995—2015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采用Tapio模型对安徽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并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安徽碳排放、人均排放与经济发展整体上以弱脱钩为主,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以强脱钩为主;碳排放量与GDP、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均存在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相似文献   

13.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平  周倩倩 《河南科学》2012,(10):1549-1553
通过建立协整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碳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人口、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GDP)、产业结构和能源价格之间的协整关系和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影响的变动性特征.结果表明,碳排放与人口、城镇化水平等各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另外,碳排放弹性系数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特征,说明各因素在具体年份对碳排放的影响带有制度变迁和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痕迹.最后依据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低碳试点城市(青岛)为研究对象,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人均GDP和规模以上工业碳排放强度构建青岛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STIRPAT模型,并利用库兹涅茨曲线分析青岛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水平之间的变动关系,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攻坚阶段,如何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是贵州省现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选取2001-2014年各类能源消费总量,通过折标煤系数换算方法计算2001-2014年贵州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合贵州省能源消费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贵州省能源消费过程进行剖析;建立LMDI模型从碳排放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出规模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四个方面来定量分析影响贵州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能源结构和产出规模是影响贵州省碳排放的两大驱动因素。2)能源结构抑制贵州省碳排放的增加,具有正向影响。3)产出经济规模促进贵州省碳排放增加,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碳排放许可的初始分配直接产生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效应,关系到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政治可行性与经济效率,是碳排放交易制度设计和研究的核心问题.关于碳排放许可初始分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碳排放许可的分配、碳排放交易机制初始分配的效率如何、会产生何种收入调整效应和结构调整效应、如何构建成本控制机制以缓解初始分配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现有研究得出了一些共性的结论,可以为碳交易机制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当然现有研究也存在不足,尤其碳排放交易机制区域内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碳排放交易机制以及碳排放许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用人均GDP和城市化率两个指标,选取山西省1978—200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山西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简要评价碳排放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205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2050年碳排放量最佳可能范围为2.4~3.3PgC/a;人均碳排放量为1.7~2.3tC。最佳可能上限预测的碳排放量峰值年为2035年,碳排放量峰值为4.4PgC/a,人均碳排放量峰值为3.0tC。2006—2050年我国累计碳排放总量的最佳可能范围为102~156PgC,人均累计碳排放量为71~109tC。人均累计排放最佳预测上限低于美国同期累计人均排放,与发达国家同期累计人均排放相差不大,但在1850—2005年,我国累计人均排放分别是发达国家和美国的约1/10和1/20。这些表明就人均累计排放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间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下,低碳城市建设已成为郑州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立足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于城市碳排放测算框架,采用科学的计算标准,系统测算了郑州市2006—2015年的碳排放情况,分析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强度变化情况,最后通过分析郑州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优势与限制因素,提出郑州低碳城市建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综合分析中国主要结构类型的居民住房建材使用量、各种类型建材碳排放因子的基础上,对中国各类居民住房单位面积碳排放因子进行了科学评估.同时,综合运用中国1982-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居民住房建筑的固定碳排放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1981-2010年中国居民住房建筑固定碳排放总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城市地区的居民住房碳排放总量逐步追赶并超越农村地区的.此外,对2010年中国31个省区居民住房建筑固定碳排放量进行的区域分析发现:中国居民住房建筑物固定碳排放总量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总体表现为东南发达省份排放总量高,西北欠发达省份排放总量低;人均排放量以中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市较高,西北、东北地区较低,大致可以沿东北--西南走向划界,界线以上区域居民住房建筑固定碳排放总量以及人均排放量较低,界线以下区域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都较高.对区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居民住房建筑固定碳排放的区域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