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10年来,中国减灾能力、现代化综合救援能力和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新时代应急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防灾减灾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灾害大数据平台在灾害防控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目前中国自然灾害频发、高发的现状与趋势,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存在本底数据、机理认识、风险预测的挑战。未来应重点加强自然灾害基础研究、监测预警体系构建、韧性社会建设、科普教育、自然灾害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营造宜居地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破坏力也越来越强。加强自然灾害特别是城市的洪涝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成为城市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我国吉林市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为例,详细阐述了水文监测系统的原理、功能以及各相关子系统的设计、建设,为兄弟城市类似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印度尼西亚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管理,建立了包括行政系统、法律制度及架构、管理机构在内的三位一体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以及完善的社区参与救灾制度和先进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普及灾害教育和演习,提高国民防灾减灾意识.有效的自然灾害管理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吸引了国际合作.本文立足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灾害管理...  相似文献   

4.
韩国与我国同属东亚国家,农业、农村的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农村现代化建设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韩国"新村运动"先进经验,特别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做法对我省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市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台风、洪涝、地质灾害频发地区,自然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在和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建设好沿海农田防护林带,构筑绿色屏障,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是我市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对沿海平原农田林网管护机制指出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雷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4):10127-10133
中国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日益重视,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研制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社会安全事件监测预警方面仍存在不足。研究社会安全事件智能监测预警相关问题,不但是技术前沿难题也是国家公共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通过从感知装备层、警情事件识别预警系统层和警情事件综合研判指挥层,分析了社会安全事件智能与预警系统综合平台的逻辑关系。从智能警车、警员可穿戴装备、治安防控场所预警系统、公安交通网络预警系统和预警与指挥平台6个部分介绍了平台的系统架构。结果表明:系统平台的构建能够解决时空尺度大、相关信息多源异构、目标特征复杂、警情事件耦合因素多等难点,提高社会安全事件预测预警能力,为智能警用装备与智慧警务的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杜立彬  张颖颖  程岩  任国兴 《山东科学》2009,22(4):15-18,36
为了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减少自然灾害损失,必须对海洋环境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本文探讨了在山东沿海建立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在完成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的设计,包括锚泊浮标网、岸基海洋环境观测网、船载动态监测、航空遥感监测,研究了数据处理中心的组成和功能。系统建成后将实现业务化运行,为山东沿海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8.
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深入,城市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城市化程度很高的我国特大城市—广州市,由于自然灾害对城市现代化建设影响很大,而且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对其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自然灾害方面的研究更有必要。广州市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等2类,它们是自然变异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广州的建设发展中,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制了土地利用和开发的规模,加大了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成本;二是对城市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危害,使广州的生态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造成退化。最后针对广州市自然灾害的特点,阐述了它们的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9.
美国南加州出了一位能人,他公然称:他能拯救人们的生命。他已发明—项技术,称之为无线早期预警系统,在人们遭受自然灾害袭击之前,该系统就可向人们和政府发出报警信号。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国内外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在研究了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涵义和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方法,主要从应从控制现金流量的角度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及综合评价企业经营绩效方面构建长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构建渔业水环境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我国渔业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威胁,简述了渔业水环境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概念,概括地论述了渔业水环境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主要内容及功能,阐明建立渔业水环境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设原则,并就建设渔业水环境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勾画了主要思路及基本框架,同时提出了建设渔业水环境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策略与具体措施,指出构建的重点和难点是选择渔业水环境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与生态安全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2.
韩国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举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国在国际上的科技地位不断提高,得益于其对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视。文章从五个方面介绍了韩国提高创新能力的举措,其中涉及研发投资的增长和高效分配、人力资源的培养、公共研究机构的改革、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措施以及韩国科技面向世界的开放以及韩国对全球研发网络的参与等。  相似文献   

13.
《合肥科技》2006,(11):4-4
2006年11月6-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WTA合作项目——全球范围高科技园区国际研讨班在韩国大田市举办。作为WTA执委城市,合肥市派出了以科技局副局长陈伟、市创新办副主任陈明义等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研讨。研讨班上介绍了合肥市推进科技创新试点市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与参会的WTA城市及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从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宣传了合肥。期间,我们还专门拜会了大田市市长、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主席朴城孝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约斯兰·努尔博士。与会的越南代表邀请我市组团在适当时候赴越交流访问。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民生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威胁之一。基于防灾减灾的文献回顾和现有防灾减灾机制的梳理,解析了“一带一路”沿线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发现:(1)跨境防灾减灾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重视,国际研究相对成熟,更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作用,强调建立评估体系对跨区域灾害进行评判,以完善防灾减灾预警机制;国内研究总体处于起步状态,主要集中在对跨境防灾减灾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对策及跨境防灾减灾合作机制研究。(2)现行的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主要集中在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的高层互动与外交对话机制、国家间防灾减灾制度框架与管理体系对接、防灾减灾技术与预警的共享机制等4个方面。(3)中国与沿线国家仍需从加强政治互信,建设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立合作协商机制,防灾科技走出去等方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5.
傅记者:你好! 感谢你对本刊的厚爱和对我们选题的关注,对你的来信所言,使我们产生了共鸣。今年我省遭遇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接受了特大旱灾的持续考验。在这场被喻为”和平年代的战争”洗礼中,让我们从一个方面看到,我们在应对处理严重灾害方面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也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部署。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任务。韩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取得明显效果。2008年,韩国又提出IT与产业融合战略,并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分析韩国在推进IT与产业的融合中的做法,对我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中国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研发的迫切性,介绍了地震预警系统最新研究进展和试验验证情况,明确了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目标与预警方法,提出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电子政务经历了单机应用、“三网一库”建设、高速宽带网及高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在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在机关办公自动化、社会服务网络化、公共服务数字化和领导决策科学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山西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的特点,指出要融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煤矿安全生产移动监管平台、远程安全监管监察系统及重大灾害预警系统,推进山西省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板栗成熟的季节来到著名的栗乡——怀柔,采访了北京市怀柔区农工委的徐占明书记。作为怀柔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曾经详细考察过韩国新村的他,向我们讲述了韩国新村建设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