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基于通用入侵规范下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实现过程,以通用入侵规范下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的结构为基础,详细讲解了事件产生器、分析器、响应单元及数据库的设计,最后对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进行了 系统测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研究入侵检测技术人手,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然后分析了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IDs)的技术方法及其优缺点,指出了当前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本文在对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中,提出将主机知识、网络域知识结合到检测系统中去,解决了检测系统易受插入攻击、躲避攻击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了检测子网的概念,根据检测需要将物理子网划分为几个检测子网,可以实现负载的分流和检测任务的专业化分工,负载分流可以彻底解决高速网对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威胁,专业化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检测引擎的处理速度.  相似文献   

3.
网络入侵智能化实时检测系统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网络安全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入侵的检测.检测入侵的实时技术是新一代防火墙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统计的一般实时检测方法,给出了一个基于键入特性的识别算法.采用状态索引判决树的基于规则实时入侵检测方法及实时入侵检测中的多字串快速检索算法,给出了一个应用在防火墙中的网络入侵智能化实时检测系统的实际模型和框图  相似文献   

4.
网络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各种智能型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分析了各种入侵检测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粒度模型遗传算法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让各个处理器能够并行地进行遗传算法的操作,重新合理地设计了适应度函数,使遗传“基因”的取舍和利用更加合理,使算法的性能和运行速度得到了提高,充分发挥了遗传算法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布式入侵检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各有优缺点,所以人们提出基于网络且同时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即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文章提出一个新型的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布式入侵检测模型。由于Agent收集的数据既可以是主机上,也可以是网络上的,所以本模型是属于分布式入侵检测模型。后面进行了遗传算法检测的试验,并且给出了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证明使用遗传算法可以有效的进行检测,并且可以提高检测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动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结合了基于主机的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思想.由于主动网络的可编程特性使得各检测节点能协调工作完成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工作,并能快速地对网络中的入侵行为进行处理,系统具有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效率等方面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个高速网络环境下基于分布式协作代理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框架,研究了一种面向大规模网络的分布式协作代理入侵检测技术,构建了一个能适应高速网络环境下网络监测的入侵检测系统集群模型,对其体系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了提高入侵检测的识别率,在现有特征匹配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网络协议的特征来提高入侵检测的匹配效率的方法和基于遗传算法的智能动态反馈负载均衡器的思想,利用它们来对高速网络环境下前端捕获的1Gbps以上的大数据流分流,以利于后端低速入侵检测系统及时并行处理,并总结出了模型实现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Ad hoc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和移动计算应用的快速增加,网络安全问题愈加突出,入侵检测已经从保护固定有线网络扩展到移动无线网络.作为无线移动网络众多实现方式之一的移动Ad hoc网络,由于其与有线网络存在很大差别,现有针对有线网络开发的入侵检测系统很难适用于移动Ad hoc网络.在描述入侵检测技术的相关内容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移动Ad hoc网络的多层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并重点分析了在该模型中的协议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9.
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当前单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使得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显得日益重要。本文从讨论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出发,阐述了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和移动Agent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10.
朱轶 《广东科技》2010,19(12):65-65
<正>一、网络安全隐患及入侵检测的定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连结信息能力、流通能力提高的同时,基于网络连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确保网络安全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是根据网络攻击行为而进行设计的,它不仅能够发现已知入侵行为,而且有能力发现未知的入侵行为,并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入侵手段,及时地调整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给出主要结构和功能,分析了网络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动态自反馈理论改造模糊聚类过程,分析入侵数据类型及其在入侵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一种面向混合数据的自反馈模糊聚类分析算法,并用算法对KDD99数据集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本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入侵检测引擎的检测率,降低其误报率,增强计算机系统抵御入侵及自身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系统化的通用入侵检测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去建立正常的系统和用户行为模式,使用Tcpdump抓取网络数据包,采用两种数据挖掘方法对网络数据包进行分析。同时,为了满足有效学习(挖掘)和实时检测的双重挑战,提出了一个构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基于代理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该模型是一个核模型,具有很好的扩展能力和适应能力,该模型因使用了元检测引擎来综合处理来自各个基本检测引擎的数据而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文中还构建了一个基于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原型系统来分析几种典型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讨论了数据预处理和特征提取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包分析技术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常具有较高的误报率,影响其实用性。本文通过对入侵检测系统误报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应该从整体上理解入侵过程并且针对具体环境进行分析的思想,设计实现了警报决策系统,在保证检测率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入侵检测系统的误报率。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网络入侵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 单一方法很难获得理想网络入侵检测结果的问题, 为提高网络入侵检测正确率, 有效拦截各种网络入侵, 提出一种将半监督技术与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 首先, 采集网络入侵数据, 提取网络入侵特征, 并采用半监督技术根据特征对网络入侵数据进行聚类处理; 其次, 采用主动学习算法对聚类后的数据进行训练, 构建网络入侵检测的分类器, 并引入蚁群算法对构建网络入侵检测的分类器进行优化; 最后, 采用标准数据集对网络入侵检测方法进行仿真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 该方法解决了当前入侵检测方法存在的缺陷, 提升了网络入侵检测正确率, 漏检率和误检率明显少于经典网络入侵检测方法, 同时缩短了网络入侵检测时间, 改善了网络入侵检测效率, 能更好地保证网络通信和数据传输安全.  相似文献   

17.
凌昊  谢冬青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19):5170-51725176
论述了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结合异常检测和滥用检测,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模型。介绍了该系统模型的基本思想,该系统模型通过将预处理的网络数据包送到数据挖掘过程控制模块,产生出能精确描述入侵行为和系统正常行为模式的规则,并且自动产生精确适用的检测模型。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聚类理论的入侵检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入侵检测系统是网络和信息安全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区分系统的正常活动和可疑及入侵模式,但是它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有效的检测网络入侵行为以降低误报率和漏报率.基于已有入侵检测方法的不足提出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入侵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异常的网络行为模式.通过对CUP99数据集的检测试验表明该方法不但可行而且准确性及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地缩减报警的数量,提取报警中的有用信息,提出了一个基于CLOSET算法的入侵报警模式挖掘分析算法,在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中,帮助响应部件对入侵检测部件的报警消息进行挖掘分析,挖掘出报警中的频繁闭模式,以此为依据进行响应.为了发现潜在的入侵行为,扩展了IDMEF格式,提出了怀疑度概念.为了不忽略出现不频繁但怀疑度高的报警,对该算法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最小怀疑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算法都可以有效地缩减报警的数量,而改进的算法能够更好地提取报警中的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20.
模糊技术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安全其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把模糊技术引入入侵检测系统中是改善入侵检测系统性能的一个新尝试。文中首先从数据挖掘和特征提取、基于模糊推理的数据分析、模糊规则库的自适应性更新以及支持响应回卷的模糊默认逻辑推理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国内外模糊技术在该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模糊入侵检测发展中的不足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