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下一代因特网协议——IPv6的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当今社会对设备移动性的需求,为此,IETF制定了移动IPv6标准协议以支持Internet上的 移动设备。并着重论述了移动IPv6的工作原理及其实现细节,最后指出移动IPv6的优点及其今后发展的 方向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移动IPv6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IPv6由于其移动性要求而引入了一系列新的安全问题,简要介绍了移动IPv6及其特点,然后分析了移动IPv6中的各种新的安全威胁,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嵌入式移动IPv6协议栈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一代网络协议标准是IPv6,为了实现嵌入式设备在IPv6网络中的移动性和不间断通信,设计一种精简的移动IPv6协议栈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ETF制定的移动IPv6协议的标准RFC 3775,结合嵌入式设备自身的特点,采用模块化思想和精简功能的方法对协议栈进行了设计. 协议栈的整体设计方案符合移动IPv6规范,满足嵌入式设备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分级移动IPv6模型对于移动定位点出错后的恢复能力,对分级移动IPv6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冗余的分级移动IPv6模型.通过在移动节点与多个移动定位点问建立隧道,提高移动定位点出错后移动节点与通信节点和家乡代理之问的错误恢复能力.另外采用主动探测的方式,提高发现移动定位点出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移动IPv6应对移动定位点出错后的恢复能力,提高分级移动IPv6的可靠性.最后通过模拟验证了相对于传统分级移动IPv6,本文模型能将MAP错误恢复时延减少65%.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移动IPv6的一些概念和主要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IPv6的各种切换方案特别是平滑切换及其缓存管理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移动IPv6平滑切换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摘要:移动IPv6允许用户在移动的过程中保持连续的通信。为研究移动IPv6机制的可行性,按照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搭建了移动IPv6实验网络并进行了切换性能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标准移动IPv6引入的信号负载不会影响网络性能,网络中UDP应用性能要优于TCP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7.
非集中层次化移动IPv6管理QoS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用户对实时业务(语音、视频业务)的需求引发了对移动IPv6环境下服务质量问题的研究.针对移动IPv6实时业务的QoS特性,提出了一种可缩放的服务质量架构——非集中层次化移动IPv6管理QoS架构,定义了该架构中的基本元素、架构的部署及其在实际使用中的交互,并利用比较分析和仿真的方法验证了该架构的可行性、可扩展性、切换延迟及传输延时小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移动IP/IPv6只适合于宏移动环境,其主要原因是切换时延过长,难以保证切换期间原有会话不中断和达到零分组丢失的目标。能否缩小切换时延决定了移动IP/IPv6是否适应微移动环境,而移动检测机制是移动IP/IPv6中影响切换时延的一个主要因素。本就移动IP/IPv6中的移动检测机制作研究,提出了数据链路层触发检测以及扩展IRDP和RA报的移动检测方案。  相似文献   

9.
郝海涛  党小超 《甘肃科技》2006,22(11):95-96,84
移动IPv6是对移动IPv4的继承和发展,它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安全问题。针对移动IPv6存在的安全隐患,本文对移动IPv6的安全机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移动IPv6协议的有效安全策略,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移动IPv6的安全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移动主机在外地网络中频繁的域内切换的性能问题,提出了移动IPv6的层次型管理的切换模型并给予实现.层次移动IPv6采用移动锚点,可以减少移动主机同本地域以外节点的信令交互,并对层次移动IPv6域内切换的原理进行了研究;组建了层次移动IPv6实验床和物理网络拓扑结构与之相似的移动IPv6实验床,对比移动IPv6的切换机制对层次移动IPv6的域内切换机制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层次移动IPv6能够显著提高域内切换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防止MIPv6中蠕虫的传播,基于MIPv6网络环境,提出一种新型的蠕虫MIPv6-Worm和MIPv6节点接触频率的计算方法,对MIPv6网络中蠕虫的传播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MIPv6网络蠕虫传播模型--MWM.仿真结果显示:MIPv6-Worm在MIPv6网络中传播的初期,在117 s时达到传播的顶峰,在传播后期所有节点最终都转为免疫状态;MIPv6-Worm传播概率与节点通信半径、易感节点分布密度、节点运动速度均成正比.该模型较好地模拟MIPv6网络中蠕虫的传播规律,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MIPv6中蠕虫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移动IPv6协议允许主机在改变接入网络后,仍可以通过原有固定的IPv6地址被寻址到,而且能够继续保持已有的网络连接.访问控制机制只允许那些通过认证和授权的主机访问网络,是网络能安全运行的保证.但每次移动切换都需要手工认证以获得授权是非常烦琐耗时的,既延搁了切换过程,更降低了移动主机可获得的网络服务的整体质量.文章提出一种支持移动IPv6访问控制方法,并具有移动感知能力,能够视需要实现自动认证,从而避免了烦琐耗时的人工操作.  相似文献   

13.
MIPv 6网络中基于平衡机制的最佳路由器广播周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介绍MIPv6(移动IPv6)网络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移动终端在链路层(L2层)和网络层(L3层)切换的性能.新的MIPv6草案引入了L2层切换触发机制,使得L2、L3层切换可以同时进行,减少了移动终端在不同子网或系统间切换时的时延.在基于无线链路效率和切换丢包率平衡考虑的基础上,研究了外部接入路由器广播周期对切换性能的影响,求得理论最佳的接入路由器广播周期,确保高的无线链路效率和业务服务质量.仿真比较了移动IPv6中路由器广播周期对不同切换方式切换性能的影响。表明基于最佳路由器广播周期的快速切换机制能降低网络负荷,提高业务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MIPv6移动节点动态配置的一种改进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现有MIPv6协议实现方案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动态配置移动节点的动家乡代理和家乡地址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通信节点和移动节点之间通信的可靠性,并改善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15.
由于传统移动IPv6协议要求家乡地址和家乡代理永远固定不变,当移动节点长期远离家乡网络时,其他主机与移动节点之间的通信需要转交地址的绑定更新信息,这会在网络中产生大量的注册报文,降低网络性能.针对传统移动IPv6协议这一缺点,提出了新的移动IPv6协议,新协议采用区域累计使用时间来确定家乡地址、家乡代理,在技术上使用动...  相似文献   

16.
IPv6成就下一代互联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IPv4与IPv6的比较,讨论了20世纪的互联网协议IPv4的特性与不足和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改进与优点。着重论述了基于移动IPv6协议集成的IP层移动功能和IPv6协议的内置安全机制。预测了在移动通信领域IPv最有可能首先得到广泛应用,实现移动互联 。  相似文献   

17.
减少网络传输花费和带宽占用为代表的通信管理费用是IP网络研究移动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优化分层域内外分发位置管理消息和数据分组所产生的总费用,论文在分析了实施分层移动IPv6前后费用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行的自适应移动管理方案,允许节点根据实际工作参数选择适宜的移动管理机制.进一步的仿真与性能评估结果表明自适应移动管理获得了显著的费用优化效果,可望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种移动IPv6中端到端的QoS上下文转移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层次移动IPv6协议的QoS上下文转移框架,弥补了上下文转移协议中上下文仅在移动节点切换前的接入路由器和切换后的接入路由器间转移不能满足端到端的QoS机制需求的不足.采用端到端的QoS上下文转移方法,减少了移动节点切换后重新发起信令建立QoS转发处理所带来的延时,使移动节点会话的QoS服务中断最小.采用基于快速-层次移动IPv6框架,能提供无缝的切换并能减少移动节点切换期间的信令开销和切换延时.通过在网络模拟器ns2中的仿真实验比较了本方法与重新发起RSVP信令建立QoS状态的方法的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本方法具有更小的延时和更少的丢包.  相似文献   

19.
MSCTP对IP移动性支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在传输层支持IP移动性的基于SCTP多信宿机制的移动SCTP(MSCTP)新方案。在介绍了SCTP的原理及其多信宿特性的基础上引入的MSCTP概念,重点分析了MSCTP over IPv6以及MSCTP over MIPv6的通信建立与无缝切换过程,并对MSCTP的应用及尚待解决的课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给出基于自组织网的Linux系统上MIPv6协议的执行方案和关键技术的改进方法,并设计出执行MIPv6协议的框架,提出了协议执行程序需采用的关键技术.然后,对移动性的切换延时问题进行分析,降低了系统延时.最后,建立实验场景,对移动切换的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延时数据,验证了改进后的方案是正确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