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上市公司是否利用2007年新实施的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检验结果表明,债务重组公司利用了新债务重组准则实施盈余管理;其中主要是亏损公司和ST公司为了达到降低财务风险、扭亏或摘帽摘星的目的而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2.
贠照 《科技信息》2013,(6):72-72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一直是中外会计学者关注较多的会计行为,同样,债务重组准则也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了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如何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会计准则在存货计价方法、资产减值准则、债务重组准则、合并报表范围等制度上,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一步限制.而由于会计准则的普遍适用性和应变性,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寻觅新的盈余管理方法.这就需要从内部控制权,市场机制,监督机制,外部审计等方面去寻求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以使我国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相似文献   

4.
以新旧资产减值政策为背景,对比研究在不同政策背景下企业计提资产减值的动机,特别是新准则的实施是否如预期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检验表明,新准则下企业依然可以利用资产减值实现扭亏、配股等目标,这表明,在禁止部分资产减值转回的情况下,企业可能存在别的隐蔽渠道.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的回归结果表明市场并没有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区别对待,或者说,市场并没有看穿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实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耿冠宇 《科技资讯》2011,(9):165-165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开始实行。公司在会计准则允许的情况下,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通常会进行盈余管理。新准则的颁布,在一定程度规范了公司盈余管理,但同时也为其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2007年1月1日起"1 38项新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率先实施.在原则导向模式下的新准则中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自由度的增加是个不争的事实,虽然不会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产生多大影响,但极大改变了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数据质量.盈余管理空间的增大,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和公司资产质量等.本文从职业判断的角度对新准则部分条款进行分析,以加强社会各界进行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上市公司A股2007—2012年的数据,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与其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正相关,与其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相关不显著。相比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由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更低。表明相比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外部审计对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作用更为显著;而对于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发挥了更为显著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浅议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慧娟 《科技信息》2010,(6):211-212
我国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并规定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准则。在新准则中,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把公允价值引入到会计计量属性中。本文以债务重组为例,分析了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提出了在公允价值的运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公允价值的确定标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以及公允价值的引入给企业调节利润带来便利。最后以ST中福和浪莎股份两个上市公司为例进行分析其在债务重组中因为公允价值的引入而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投资者的利益的损害日以彰显,针对它的研究一直是我国会计实证研究的热点问题。2007年,我国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针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是否改善中国盈余管理的现象进行研究,选取2004年-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运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对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量上,分别采用不包括先下项目的应计利润法和包括线下项目的应计利润法。得出以下结论:整体而言,新会计准则并没有改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研究进一步对中国上市公司按照行业进行分类,研究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在行业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在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盈余管理的变化情况随行业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0.
自2007年1月开始,上市公司适用新会计准则,其中所得税准则与以前相比变化较大,其会计处理方法逐步与国际化接轨。新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一律采用国际上惯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这与旧准则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认为微利上市公司,是具有较强盈余管理内在驱动力的一类公司,然而我国微利的上市公司相比一般上市公司而言,其盈余管理的程度如何,主要利用哪些会计项目进行调节,是一个颇引人关注的问题,在此,采用以高斯函数为核函数的正态拟合检验方法,对2000年和2001年微利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研究,试图总结微利公司盈余管理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将2007-2011年间成功实施定向增发的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进行分组,对比了各组公司在发行新股中的盈余管理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时会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方向取决于定向增发的对象.当增发对象是外部投资者时,上市公司会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当增发对象是控股股东时,上市公司会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当上市公司同时向外部投资者和控股股东定向增发时,盈余管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配股的盈余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盈余管理的作为公司普遍使用的管理手段,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对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具体选择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配股过程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通过选取相似的公司作为控制样本,检验配股的上市公司的收益变化,发现配股的上市公司存在着通过盈余管理的行为来调控收益以达到证监会的配股标准,说明政策准则及监管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4.
以2008年高铁开通为准自然实验背景,采用2005—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对高铁开通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该作用在地级市强于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研究还对高铁开通影响盈余管理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发现高铁开通可以通过信息透明度进而影响盈余管理。进一步讨论了公司规模对高铁开通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发现上市公司规模越大,高铁开通对盈余管理的抑制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15.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压缩了上市公司的部分政策性会计寻租空间,但也扩大了一部分政策性会计寻祖空间,本文探讨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动因和直接动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上市公司在新准则下可采用的盈余管理途径,使其以合法的形式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采取2015至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作为研究样本,在理论分析后提出相对应的假设,首先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和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然后引入股权结构这一变量,考察不同的股权结构状况能否影响内部控制质量和盈余管理原本的相关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有效的高质量内部控制能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并且在股权属性方面,非国有公司与国有公司相比,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而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也会对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或股权集中度过高的情况下与管理之间的相关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负向关系会被削弱.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实践中合理利用并不断完善资产减值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分析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上市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为了更直观和准确地说明问题,收集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前后几年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数据并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资产减值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经济后果,尤其是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6年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了审计委员会的有效运作是否会显著影响盈余管理的水平.实证结果发现有效运作的审计委员会能够显著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提示要对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运作状况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田群 《科技信息》2009,(15):382-382,322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准则的定义、方式、会计处理等进行了重新界定和修改。与旧准则相比.其变化在于一是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二是规定了债务重组利得应计入当期损益。本文主要对新债务重组准则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与2001年1月修订的旧准则相比,在债务重组的定义、重组的方式、计价基础及重组中损益确定的处理方法等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差异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新准则的理解和把握,并正确地运用于会计实务中,进行新旧准则的过渡,顺利实现新旧会计处理的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