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景语义学逻辑研究大致经历3个发展时期和与之相对应的3次理论重心的转移。1980年到1985年为理论成型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本身的建构和哲学解释方面;在逻辑工具的选用上经历了从以标准集合论为工具的合成研究向以公理论和非良基集合论为工具的分析研究的转变。1985年到1993年前后为理论成熟期,其理论影响涉及多个相关领域,理论重心转变的直接结果就是信息通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94年后为理论拓展期,信息通道理论和信息流逻辑研究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和热点。情景语义学逻辑研究在情景语义学元理论逻辑研究、情景语义学的逻辑应用研究、情景逻辑系统的构建、情景语义学和其他形式语义理论的融合研究、信息通道理论和信息流逻辑研究等5个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前2个方面的研究比较成功,有一大批研究成果问世并在逻辑领域产生积极影响,但后3个方面的研究尚存不足。所以,以情景语义学和情景理论中的信息流思想和信息通道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完整的信息流理论是情景语义学及其逻辑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针对一些学者对情景语义学的质疑,该理论创始人之一巴威斯采用信息流模型理论的技术手段提出从信息视角解释模态概念的信息框架。信息框架,作为模态逻辑的语义框架,与克里普克框架有相同的解释力和适用范围。信息框架能够为形式描述容错性信息流推理的模态信息流逻辑研究提供可能语义基础,为信息流逻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agent设计的坚实理论基础必须建立在知识表示和推理的理论之上.针对目前逻辑理论模型及行为理论模型的不足,提出以描述逻辑及其扩展来描述agent的静态、动态及不确定性知识等信念知识,结合描述逻辑与行为理论进行动作描述;并与认知逻辑相结合构成一个信念知识混合系统认知描述逻辑(EDL),以弥补描述逻辑在过程规则表示方面的不足.给出了EDL的语法及语义以及公理系统,构建了一个面向agent的统一的知识表示和推理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4.
描述逻辑由于有很好的建模和推理特性,已成为语义web本体描述语言的逻辑基础.描述逻辑SHIQ是语义web本体描述语言DAML+OIL的逻辑基础,也是OWLDL的核心.该文从逻辑的角度介绍了SHIQ的语法、语义、推理问题和推理算法.  相似文献   

5.
逻辑通识教育通常以自然语言为基础,涉及基本的推理论证等技能,受众较多。其主要理念是强调通过一定的训练,养成逻辑理性为基础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完成其他相应专业的学习和训练。逻辑专业教育主要以形式语言为基础,涉及形式语义和公理化系统方法等技能,技术性强,受众较少。当前我国逻辑专业教育与逻辑通识教育的需求脱节比较严重。现阶段缺少处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逻辑教育和素质训练。为此,提出一种"领域逻辑"的设想。提倡一种上有专业理论和技能支撑、下接"地气"、不可替代的中间层次的领域逻辑教育和核心思维素质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单纯的逻辑学和有题材特征的方法论逻辑,是信念研究的两种不同形式抽象,后者对信念形式的研究要兼顾题材的特性。法律逻辑属于后一种方法论逻辑,它的理论结构是3种方法论(法律推理、案情论证、修辞论证)与两种信念(恰当性、合情性)的对应。  相似文献   

7.
讨论并举例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命题逻辑推理,包括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尽举选言推理(尽举相容选言推理、尽举反相容选言推理、尽举不相容选言推理)、非推导逻辑定理(不矛盾定理、排中定理)等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在科技管理中应用逻辑定理理论会更有利于搞好科技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对于现代逻辑研究来说,理论计算机科学以及人工智能曾经并且正在为它提供的理论动机,在数量和范围上,已经远远超越了数学曾经和能够为它提供的理论动机。认知逻辑作为刻画关于知识和信念的推理的形式体系,可以被看作是逻辑研究应用到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形式工具。而动态认知逻辑更在认知逻辑的静态基础之上,扩展以表现各种认知动作及其相应认知变化的算子,得到一系列的形式体系。在此从探寻认知逻辑的理论动机出发。追问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应该停止对于“新”逻辑体系的创新,由此对于动态认知逻辑把认知动作纳入形式体系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从认知逻辑的应用来说,对认知行动的形式刻画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9.
在人工智能领域,行为是指智能主体通过感知信息控制执行过程的算法。智能主体典型的行为模型就是BDI(信念、愿望和意图)逻辑框架。BDI主体结构在一些最为重要的多主体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动态认知行动逻辑也可以对智能主体的行为进行表征。将BDI逻辑与动态认知行动逻辑融合起来,发展出能够更为有效地对主体不确定性行为进行表示和推理的逻辑是完全可能的。这些研究有助于智能主体不确定性行为的表示和推理,并为分布式人工智能提供形式支持。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可废止逻辑的非单调知识表示和推理能力、线性的计算复杂性和易于实现等优点,整合描述逻辑和可废止逻辑,提出了一种不一致本体的可废止推理系统(简称为DeRS).DeRS使用描述逻辑定义的本体和可废止理论对领域问题进行混合建模,将TBox划分为最大的一致公理集和最小的不一致公理集,并进行初始化;然后利用转换算法,将一致公理集的公理和不一致公理集的公理分别映射为硬性规则和可废止规则,并添加到可废止理论中;最后利用新定义的可废止推理规则进行非单调可废止推理,由此解决了不一致本体的推理问题,弥补了描述逻辑在非单调性方面的不足.结果表明DeRS具有协调性、易处理性、可判定性、可靠性等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11.
梳理了侦查逻辑讨论中诸多观点。讨论了侦查过程中,关于发散思维、猜想、侦查思维模糊性、回溯推理等侦查思维的问题。认为宋慈的"初情"论对侦查思维技巧有强大的理论统辖力。建议用"初情"将侦查逻辑系统化,更好地完成各个推理技巧的衔接,促成侦查逻辑理论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基于MYCIN置信度方法的攻击模型BBFPAN推理算法,无法反映网络攻击过程中各结点的状态变化情况的缺点。以双枝模糊逻辑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BBFPAN模型推理的基本规则,并依据该基本推理规则,结合BBFPAN模型的定义,给出其相应基于双枝模糊逻辑的推理算法。在该推理算法中,预设起始库所集Pset、中间状态库所集Pg、可激发变迁集Tset,通过这三个集合元素的变化情况清晰地反映网络攻击的整个过程,为安全预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模糊逻辑意味着近似推理,信息选粒,用词计算。无论在学者中间还是在各种类型的编程员中间,模糊逻辑现在已成为热门的话题。在任何一个现实过程中,模糊总是存在的。这种模糊可能是由数据输入的判读产生的,或者是从用于描述信息属性的规则中产生的。模糊逻辑提供了一种推理结构,它使人类的推理能力能应用于基于人工知识的系统。  相似文献   

14.
Tableau算法是本体推理部分描述逻辑中用于ABox一致性检验的算法,基于二值逻辑,不能完成多值概念的一致性检测。将粗糙逻辑的基本思想植入描述逻辑体系中,并改进了Tableau算法,使粗糙描述逻辑能够完成对粗糙概念的推理任务,为基于语义的本体知识检索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事关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接续奋斗,在党的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并日益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逻辑理路。系统梳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明确其理论支撑,掌握其历史演进过程,回应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挑战,对新时代坚持和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真值取在布尔格上的模糊逻辑与推理。讨论了布尔格的结构性质及其构造、模糊语言的格型模糊谓词逻辑描述和消解法模糊推理。  相似文献   

17.
以德国西门子公司小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S7-300为中央处理单元,以步进电机作为控制对象,在介绍步进电机控制特点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步进电机的控制策略,设计了控制系统的硬件方案,并编写了相应的控制流程,测试了实际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描述逻辑合取查询回答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在描述逻辑DL-Lite和模糊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表示和处理n元关系,并允许在包含公理左侧出现概念合取的新的模糊描述逻辑f-DLR-Lite∩,并给出其语法和语义及知识库的形式.提出了一种兼容查询阈值和用户指定权重的模糊查询语言,给出了利用这种语言在f-DLR-Lite∩知识库上进行合取查询的具体步骤和算法,并进行了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讨论了该合取查询过程的一阶逻辑可归约性.f-DLR-Lite∩弥补了经典描述逻辑在知识表示和推理上的不足,扩展后的查询语言对用户查询意图的表达更加精确合理.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的普通逻辑中缺少对负判断推理的完整论述问题,阐述了负判断推理的两种形式:简单判断的负判断推理和复合判断的负判断推理.同时,归纳出负判断推理具有直接推理属性,以及前提和结论是等值关系的两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熊学亮先生提出,在if条件句中,"形式逻辑仅与逻辑规约度为1的推理发生关系",而在"语用推理"中,逻辑规约度则小于1。逻辑规约度似乎是判断形式逻辑推理和语用推理的某种准则。分析该概念发现:当其等于1时,该概念是一个非常狭义的逻辑概念,并未涵盖形式逻辑的所有推理;当其小于1时,相关推理既可以是逻辑推理,又可以是语用推理。这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现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