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丁浩  宋琛 《河南科学》2015,(2):297-303
在建立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基础上,分析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关系.为更深入探讨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影响机理与系统间响应过程,通过分解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格兰杰因果与脉冲响应分析,研究两系统的动态响应过程;对山东省1996—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生态环境开始制约经济的发展,山东省环境治理被动地关联于经济增长,环境排放和治理对经济产生了负效应.环境治理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短时期内的大量投入无法立刻反馈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2.
公路的建设一方面带动了资源开发和经济的跨越式增长,一方面也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在公路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对项目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指导设计与施工,从而减少或避免项目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很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3.
河西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梅 《甘肃科技》2012,28(3):50-54
分析了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区域经济特征,针对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现实,说明了积极治理这一地区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合理规划利用水土资源,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实行资源节约型发展”的生态环境战略,经济增长与环境整治同步协调进行,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提出了分区域、分流域治理的基本思路,对于加强河西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的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保证.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福建省作为沿海省份,其良好的地理位置、气候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使得福建省具有良好的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而旅游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因此,通过耦合协调度的计算公式来研究和分析福建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2007年至2011年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是一个增长趋势,耦合协调度也由勉强向良好.  相似文献   

5.
主要结合广西的城市土地需求形势,分析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口变化、生态环境改善、区域和区位条件以及相关政策等因素对广西城市土地需求的影响,为广西城市发展及未来土地需求量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位于中原城市群的济源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以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定量分析了济源市2000-2012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状况的相关性,并综合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济源市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115.38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88.67km2;与此相应,2000、2006、2012年济源市区域生态环境指数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在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生态环境状况在不断改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中,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增长是促进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而因经济发展引起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扩张、耕地的开垦和工业的发展等因素则对环境改善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布局和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省的生态环境建设对于云南省乃至长江流域的诸多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宏大的任务,应遵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的思想与理论,跳出就生态环境建设论生态环境建设的怪圈,按河流地域系统空间布局,其关键是能否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的富民增收以及区域经济增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关于这种结合,除了从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的角度来思考外,还应当从补偿的角度来思考.从地域系统关系和产业关系来看,生态环境建设地区所需要的补偿主要包括国家补偿、区域补偿和产业补偿等基本类型,其中的国家补偿特别是政策性补偿是第一位补偿.  相似文献   

8.
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针对某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环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进行科学规划,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当代研究的热点.为了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共进,对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和支柱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基于生态环境的考量.本文综合考虑产业资源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构建了面向生态环境的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指数、经济规模指数、产品市场指数、经济效益指数、社会效益指数以及...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区域物流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同时,经济的增长也带动了区域物流的发展.本文将采用误差修正模型及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对1978~2010年福建省的经济指标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探讨福建GDP、物流产值、货物周转量、物流里程的协整关系,从而得出福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效应.本文发现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1.
遥感影像分类在景观格局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以桂林市2002年ETM+和2006年中巴资源卫星这两个时段的遥感图像为例,基于ERDAS IM AGINE等处理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解译,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了解景观生态过程变化趋势,探讨区域景观生态格局演变的关系.采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并对桂林市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相关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这一项研究对于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位于多个生态区交界位置,该地区生态环境易受损且恢复时间长,由于生态脆弱区的特殊性,位于区域内的城市在响应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时要面临更多的困难.该文选取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2012年—2018年7省2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DEA-Tobit模型对城市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和分析,利用ArcGIS对黄土高原地区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可视化.主要结论包括: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创新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空间差异显著;时间特征上呈现出效率逐年提高的态势,部分城市创新效率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2018年有16个城市达到区域高创新效率水平.从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来看,教育水平和经济增长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正向效应,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及财政支出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效应.根据结果得出如下政策建议:1) 政府要保证创新技术相关政策落地,营造鼓励创新氛围;2) 切实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3) 建立长期有效环境保护修复机制,保证生态补偿工作顺利进行;4) 关注黄土高原三大工程,创新工程技术,减少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破坏.对生态脆弱区内城市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生态脆弱区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效益一直是土地变化的研究热点.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消长关系尤其受到关注.生态效益可以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估算转换为可比较的市场价格,与传统GDP衡量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文章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比较2003~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消长动向.结果表明:该区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应的经济效益增长量为生态效益损失量的1倍多,经济效益是土地用变化和生态服务价值下降的直接驱动力,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是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不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利用森林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既不用消耗砍伐森林,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就能把生态效益转换为经济效益,既解决了林业困境,又富了山民,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和巫山县作为研究区,选取1986—2015年4期遥感、土地利用等数据,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及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谱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从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4方面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反映研究区生态效应时空演变,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生态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就土地利用而言,在空间上,耕地和建设用地多分布于低海拔平坝河谷区,林、灌、草地多分布于高海拔中低山区,交通建设用地多分布于各类用地之间起连通的作用;在土地利用强度和转换方式上,以林、灌、草地和耕地变化最为显著.2)就RSEI而言,长江及其支流沿岸低地,受土地开发及城镇扩张的影响,生境退化严重;研究区其余范围,受退耕影响,生境趋好.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地区也是生态效应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若人类活动合理,生态状况好转.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文化独特但经济不发达的特殊区域。近30年来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升,但人口与经济增长加快,人地关系紧张、人兽矛盾凸显。通过对区域发展现状与可持续性研究,探讨了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提出了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中国及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历史悠久且文化多样的民族聚居区、高原特色鲜明的生态经济区。促进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有生态文明引领战略、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生态严格保护战略、特色适度发展战略、农牧结合协同战略等。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资源质量不断变化,从而引起区域生态环境和全球环境的变化。文章运用新疆博州2000-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园地与牧草地的面积有所减少。接着运用博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数据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博州地区面积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作定量分析,总结出农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政治经济政策这4个因素是引起博州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因子,且第一产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以湘江城市段为对象,对区域性的本地生态足迹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提出一种研究方式.在传统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本文从本地生态资源生产占用与废弃物排放的角度出发,分析湘江城市段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再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将生态足迹与社会经济指标进行关联计算.结果表明,该城市段在1999~2008年间处于生态不安全状态,年均生态足迹是年均生态承载力的18.35倍.岳阳市的年均生态赤字最大,而长沙市的最小.社会经济对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正向驱动力明显强于负向驱动力.经济发展模式和食物供给需求是促使湘江城市段本地生态足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其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及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分析,指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经济系统结构的不合理性和人口的过快增长是该区生诚破坏和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总目标出发,尤其是从防治黄河下游水患的需要出发,通过政策调控,将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放在首位,建立黄河流域的生态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