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
依照目前的宇宙模型,宇宙之初是均匀而各向同性的。为了解释当前宇宙中观测到的各种星系结构,必须有某种机制导致均匀介质中出现结团以及结构演化。Jeans证明了一大团有质量的气体存在自引力不稳定性,它成为了宇宙结构演化的一般理论。在这个理论中需要早期宇宙各处存在密度涨落。另外,关于宇宙背景辐射的实验探测数据显示了背景光子温度存在微弱的各向异性,这些数据包含了有关基本宇宙参数,尤其是早期宇宙总能量密度和曲率的重要信息。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和理论的分析,从温度各向异性推算出了光子退耦时的密度相对涨落。  相似文献   

2.
宇宙中微子正开启一个电磁波观测宇宙之外的全新窗口.然而,传统的中微子探测手段由于造价过高,导致探测器有效面积不足或观测时间有限等问题,不便于进行高能中微子(一般认为能量大于1015 eV为超高能,能量大于1018 eV为极高能)的观测.射电阵列,采用造价低、全天候观测的射电天线,可以建造大面积的观测阵列,达到极高能中微子天文学和极高能宇宙线探测所需的高灵敏度.在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的资助下,原型阵列TREND(天山射电探测中微子探测器)在2011–2012年的运行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仅依靠单极化接收天线阵列,首次证明了不依赖于传统粒子探测器的自触发射电探测方式可以对高能粒子大气簇射进行有效探测.我们计划建造一个巨型天线阵列GRAND,这将是世界上1017 eV以上最灵敏的高能中微子望远镜,可以对高能中微子进行有效的观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目前射电天文研究和射电望远镜的国内外现状。由于所观测的宇宙信号非常微弱,射电天文观测极易受到主动业务的干扰。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相关频率保护规定,通过设立无线电宁静区,保护射电天文观测免受人工信号的干扰。  相似文献   

4.
<正>射电天文学诞生并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初,为人类认识宇宙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探测窗口.二次世界大战后,军用雷达被广泛用于民用天文观测,同时,一大批专用于天文研究的射电望远镜也相继建成和运行,使射电天文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期,直接促成了60年代的现代天文学"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使得射电天文成为现代天文学最活跃、最前沿的分支.  相似文献   

5.
伽玛射线暴(又称伽玛暴)余晖对应的外流物质结构可用锥形模型、柱形模型或者双成份喷流模型来描述。随着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的建成,利用大望远镜在射电波段甄别这些不同的伽玛暴余辉喷流模型将成为可能。本文将研究这些不同喷流模型的射电余晖光变曲线,并探讨FAST望远镜对这些类型伽玛暴余晖探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用Union2.1超新星观测数据和哈勃参数观测数据限制了宇宙的总体透明度,最佳拟合值支持不完全透明的宇宙,但是在2σ误差范围内并不排除完全透明的宇宙.然后限制了不同红移位置的宇宙透明度,最佳拟合值表明随着红移的变化宇宙透明度也变化,并非处处都是均匀的.  相似文献   

7.
<正>射电天文学诞生的近一百年来在天文领域取得了诸多载入科学史册的成就,突出代表是现代天文学"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1世纪,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等前沿研究方面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天文学已经进入全电磁波观测时代.随着引力波观测窗口的打开,射电天文在引力波探测、引力波天体物理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国内外对建设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充满期待.为了展示并总结我国110 m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QTT)的最新成果,我们特别组织"大型全可动射电望远  相似文献   

8.
暗能量的射电探测——天籁计划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宙中的中性氢原子产生波长为21cm的辐射,其强度在大尺度上正比于物质密度.通过射电观测这一辐射,可以获得宇宙中物质分布的大尺度结构.利用大尺度结构功率谱中的重子声波振荡信号作为标准尺,可以进行高精度的宇宙学测量,确定暗能量状态方程参数w,这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暗能量观测手段.我国在射电天文及相关技术方面有一定基础,且国内即有电磁环境良好的站址,有很好的条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如能及时着手,有可能在这一领域中取得领先,并在暗能量研究中取得突破.本文介绍了通过21cm巡天对暗能量进行观测的方法,并讨论了天籁计划具体实验设想.  相似文献   

9.
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可以发生在很远的宇宙深处,其余辉(尤其射电余辉)的长时标发射使得长期观测成为可能,从而可测量其红移并证认宇宙学起源和研究寄主星系性质。随着红移的增大,伽玛暴射电余辉的流量密度也会随之减少,这对高红移伽玛暴的探测造成一定的困难。然而,500 m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具有很高的探测灵敏度,利于对暗弱的高红移暴的观测。我们利用余辉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射电余辉流量密度随红移(距离)的变化关系,以此评估FAST对高红移射电余辉的观测能力,同时预测其对不同类型伽玛暴射电余辉的探测率。  相似文献   

10.
双瓣结构是河外射电源的一种很重要的结构形式,说明双瓣结构的物理模型现有好几种,如何从观测上对这些模型进行检验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束流模型探讨了从观测上进行捡验的可能性,在束流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讨论了束中高能电子与宇宙背景光子产生的逆康普顿散射和束中高能电子与子源射电光子产生的逆康普顿散射,并导出了计算这些散射的公式。计算结果表明:这些辐射位于X射线波段,有强的方向性——在束流方向附近,强度在X射线探测器的灵敏度之上。因此,我们提出对某些复杂源进行X射线探测可能是检验束流模型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是借用射电源CygA的参数作上述强度估计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同步曲率辐射理论,论文推导了真空中和等离子体中弯曲磁场下相对论性电子辐射的自吸收系数,发现真空中同步曲率辐射与同步辐射一样没有负吸收放大作用,而等离子体对辐射谱和自吸收性质有重大影响,存在脉泽放大效应。这些结果有可能对宇宙中多种射电源的射电高亮温度等问题提供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前沿科学》2013,(2):89-89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25日晚间发表声明说,它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对宇宙中一颗中子星及其伴星的观测,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成双现象在天体上是相当普遍的,许多不同尺度上的天体系统都有成双的结构。此为,成双的恒星(双星)、成双的星系(双星系)、成双的旋臂等…。由于成双系统有比较多的可观测量,并且其中存在着比较强的相互作用。因此,在研究天体的结构和演化中,它们具有持殊的地位,是天体物理研究的重要对象。射电天文学发展以来,又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成双天体——射电双源。它们的独特结构,不仅对射电天体物理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探讨星系  相似文献   

14.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射电天文学脱颖而出,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建造射电望远镜,抢占宇宙探索的"领空"。那么,目前世界上都有哪些知名的射电望远镜?1世界最大单孔径射电望远镜1946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就建造了直径为66.5米的固定式抛物面射电望远镜,1957年又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可转动抛物面射电望远镜——76米Lovell望远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495个射电星系的一些物理量(光学、射电)作了统计。给出了这些射电源的a、L、Z的分布。计算了它们的平均谱指数(?)及绝对星等(?)。我们发现射电星系的射电光度L与a均与Z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L与a均随着Z增加而增加。若应用大爆炸宇宙论,那么意味着早期射电星系的射电光度强於晚期,早期射电星系的谱比晚期来得陡。此外,按照我们统计结果,从视星等m及流密度S_γ可以估计出各型射电星系的射电光度。  相似文献   

16.
BL Lac天体是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AGN)特殊的一类,用23个BL Lac天体,研究了它们在1 GeV处的γ射线辐射流量密度最大值、平均值及最小值与射电5 GHz辐射流量之间的可能关系。结果显示:对于γ射线辐射最小值,γ射线流量与射电流量没有相关;对于最大值和平均值,γ射线流量与射电流量都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最大相关系数r=0.802,置信度p均小于10-4;另外,γ射线谱指数和射电谱指数之间也有一个弱相关关系存在。这些关系表明γ射线辐射来自同步自康普顿辐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文献中收集了11个Blazar天体在22GHz和37GHz射电辐射流量的观测数据,获得了这些天体从1980-2005年射电辐射流量的变化曲线。用Jurkevich方法分析研究了它们射电辐射流量的变化周期。结果表明:11个天体在22GHz和37GHz波段都表现出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变化周期从1.4年至10.4年不等,并且天体在22GHz和37GHz的变化特征基本相同。对得到的周期分析结果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8.
<正>2022年9月23日,我国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奠基开工,预计建设周期6年。按照以所在地命名的惯例,它被称作奇台射电望远镜,英文名Qi-Tai radio Telescope,缩写为QTT。射电望远镜从宇宙来的无线电波会被地球大气层吸收和阻挡大部分,能穿透大气层的小部分被称为射电波。而射电望远镜就是接收和研究来自天体的射电波的设备,主要由天线和接收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9.
采用活化溅射方法,在不同溅射电压条件下,在NiTi形状记忆合金表面成功制备出了纳米TiO2生物薄膜.采用台阶轮廓仪和拉曼光谱仪研究溅射电压对薄膜厚度和晶体结构的影响,并对NiTi合金覆膜前后在37℃模拟人体体液中的耐腐蚀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薄膜为锐钛矿结构,薄膜表面均匀,其主要成分为纳米尺寸的TiO2;TiO2薄膜明显改善了NiTi合金在37℃模拟人体体液中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20.
<正>在天文学中,瞬变现象似乎总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近如身边的太阳活动,远如宇宙边缘的伽马射线暴,长期以来都是研究者的关注焦点。近年来,一类全新的爆发、2007年秋季才公布于世的快速射电暴又成为天文界的新宠。这类发现不过10年的新式爆发以持续时间短、色散高、脉冲明亮且爆发率惊人而著称,不仅背后很可能与致密天体的奇特过程相关,更有潜力来充任探测遥远宇宙的媒介。但现在有关它的起源、产生机制以及多波段对应体的情况,却都还属于众说纷纭的未知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