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1):142-142
以锥尾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conicaudatus)作为对照,在韩国不同地域和寄主中采集了15个松材线虫分离物、3 个拟松材线虫的分离物及5个未鉴定的该属的分离物,并对其进行了ITS 和 D2D3 rDNA序列分析。以单条雌线虫的DNA为模板,ITS 和 D2D3 区由PCR仪扩增并克隆其序列。结果表明,所有松材线虫的ITS 和 D2D3 区序列相同,没有种内变异。然而2个采自黑松和红松的拟松材线虫分离物的基因型分别是亚洲型和欧洲型。5个未鉴定线虫的数据表明,它们分别接近B. tusciae、B. lini、B. thailandae、B. doui和 B. hylobianum,该结果同时被形态学结果所支持。利用5种酶(Hinf I、Alu I、Msp I、Hae III、Rsa),PCR产物克隆并测序的数据也可以区分不同种和基因型。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2001年7月至2002年7月在福建省厦门、南平、龙岩等地共采集松树木质部样品221份,分离发现80份(36%)样品中含有外滑刃科线虫,60份(27%)样品中含有华美外滑刃线虫Ektaphelenchoides compsi Baujard,1984,华美外滑刃线虫厦门虫口与法国虫口相似,但在体长和交合刺长度上略有区别;20份(9%)样品中含有巨球外真滑刃线虫Ektaphelenchus macrobulbosus(Ruhm,1956)Goodey,1960,Baujard,1984,巨球外真滑刃线虫厦门虫口与德国及法国虫口相似.但在体长和口针长度上有所不同.其中华美外滑刃线虫和巨球外真滑刃线虫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3.
目前已经报道了伞滑刃属(Bursaphelenchus)内近百种线虫,其共同的形态特征是雄虫的尾部末端具有交合伞。在该属的分类中尚存在同物异名的问题。为此,基于其特征的复杂性,笔者提出根据线虫侧线的数目、尾乳突的排列、是否出现阴门盖、交合刺形状、外分泌孔及后部子宫分支的位置等特征,将该属分为7组,其中4条侧线组为xylophilus, okinawaensis, africanus, fungivorus, cocophilus, kevini和sexdentati;3条侧线组为eggersi, eremus, hofmanni,leoni;2条侧线组为abietinus和sinensis。73种列入上述分组中,24种因为缺乏形态学资料未能列入。交合刺不能用于分组。列入该分组的39种基于亚基核糖体DNA数据的分子树说明了该分组的合理性。另外,Parasitaphelenchinae, Aphelenchoidinae和Ektaphelenchinae亚科中28种线虫基于核糖体大亚基D1—D2区序列生成的分子树显示了它们在Aphelenchoididae科中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4.
潘沧桑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Z1):171-172
鉴于在国内Bursaphelenchus学名的中文名被写成"伞滑刃线虫",作者指出其确切的中文名应当是伞真滑刃线虫,同时,指出其所隶属的Bursaphelenchinae应叫做伞真滑刃亚科,而不应叫做"伞滑刃亚科".此外,该亚科下的另外2个属,Parasitaphelenchus应叫做寄生真滑刃属,而不应叫做"寄生滑刃属",Rhadinaphelenchus应叫做细杆真滑刃属,而不应叫做"细杆滑刃属". 相似文献
5.
【目的】2017年在安徽省黄山博村林场枯死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体内分离得到一种不常见的线虫。经光学显微镜初步观察,该线虫在枯死松树内种群单一且数量较多。为研究其与松树枯萎的关系,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该线虫进行系统描述,确定该线虫的种属并对线虫数据库进行补充,以便于更好进行线虫的鉴定与分类,为松枯萎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采集到的马尾松枯死木样品劈成长、宽均为1 cm的薄片,采用贝尔曼漏斗法在室温条件下分离8~12 h后收集线虫液,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将一定数量的线虫用无菌水漂洗后移入长满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置于培养箱25℃暗培养7 d后得到大量线虫。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拍摄雌成虫和雄成虫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形态测计。提取线虫DNA并分别对其ITS、18S和28S D2-D3区进行片段扩增、克隆和测序,构建进化树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综合系统形态学观察、测计及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线虫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该线虫种群主要形态特征为:雌虫体长约642.0μm,角质层有微弱环纹;唇区圆形,缢缩明显,口针长约10.7μm,具有明显的小基部球;排泄孔通常位于中食道球前部,距体前端32.9μm;中食道球近卵圆形,瓣膜清晰,位于中心处;食道腺长叶状,从背面覆盖肠;侧线数量4条,生殖系统发达,卵巢前伸,卵母细胞呈单行排列,后阴子宫囊发育良好,一般长80.9μm,阴门横裂,无阴门盖;尾圆锥形,稍向腹面弯曲,末端钝圆,带有小的栓状突起。雄虫体长稍短,约为590.0μm,体前部与雌虫相似,单精巢前伸,通常延伸至食道腺末端附近;尾圆锥形,明显向腹面弯曲,尾长约为泄殖腔直径的3.0倍,带有1个小的栓状凸起;尾部具3对尾乳突,交合刺成对,呈玫瑰刺状,基顶和喙突明显;无交合伞和引带。基于ITS、18S和28S D2–D3区基因DNA序列分别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均表明该线虫与圆尾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ro-tundicaudatus)以100%的置信度聚在同一进化分支。【结论】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该线虫鉴定为圆尾滑刃线虫(A.rotundicaudatus),是自原始文献之后在中国的实树寄生首次发现,为新记录种。原始文献中的韩国种群无法在灰葡萄孢上繁殖,且仅有46.0%的雄成虫和97.0%的雌成虫尾部具有短的栓状凸起;此次中国种群线虫在灰葡萄孢上发育完好,几乎所有成虫均具有栓状凸起的尾部特征。形态学测计中,中国种群的数值略大于原始文献中韩国种群的,但形态特征基本一致,这可能是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差异或种内变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Hyerim Han Sang Hyeon Koh Bo Young Han Yeong Jin Chung Sang Chul Shin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4):175-175
以往研究认为,2006年前在韩国唯一的传播松材线虫的天牛是松褐天牛,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云杉花墨天牛也能传播松材线虫。对于两种天牛携带和传播线虫种类,特别是对拟松材线虫的携带和传播途径需要进一步研究。拟松材线虫分为欧洲型和东亚型,在韩国两种生物型都存在。笔者的研究表明大部分云杉花墨天牛携带的是欧洲型的拟松材线虫。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包装木的树皮象伞真滑刃线虫新记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2002年从厦门口岸出口的71批货物木包装的83份样品中,多次检出多种伞真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spp.),有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奇异伞真滑刃线虫(B.aberrans),还从9份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木包装样品中检出另一种线虫,经形态学观察、测量,鉴定为树皮象伞真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hylobianum(Korenchenko,1980)Hunt,1997).其特征是雄虫交合刺大而强壮,末端有帽状突起,髁突明显突起,靠腹面喙突钝圆,雌虫阴门处有小的阴门盖,尾部末端钝圆,明显向腹面弯曲.室内培养表明该线虫很容易在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培养物上继代繁殖.该线虫为中国的新记录种,马尾松为该线虫的寄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8.
根据采集于中国昆明的大白花杜鹃病害标本,用插图和文字描述的形式报道一中国新纪录种——玛丽盘双端毛孢Sei?matosporium mariae(Clinton)Shoemaker,它生长在大白花杜鹃原亚种的花蕾上,导致花蕾枯萎。 相似文献
9.
报道检获于厦门海域赤虹(Dasyatis akajei)肠道中的四叶目叶槽科蔷薇属叶枕蔷薇绦虫Rhodobothrium pulvinatum Linton 1889,经鉴定比较。为我国鱼类绦虫属的新记录.本次共剖检赤虹46尾.阳性2尾.感染率为4.3%。感染强度为5~7条/尾.并对所获虫体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
记述我国豹蛛属 Pardosa山栖豹蛛种组 monticola- group 1新种 :长隔豹蛛 pardosa longisepta sp. nov.,及1新纪录种 :杂豹蛛 Pardosa mixta(Kulczynski,1887)。新种外雌器中隔端部窄于基部 ,可与本组其它已知种区分。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0月在内蒙古赤峰市南部山地获得雌雄勺鸡pucrasiamacrolopha标本各一只,系内蒙古新记录种,属河北亚种P.m.xanthospila.该地区是目前已知勺鸡分布区的最北界,也是勺鸡分布区年均气温最低、年降水量最少、无霜期最短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13.
报道采自河南省大别山区的一个眼镜蛇科标本,鉴定为丽纹蛇(Calliophismacclellandi),为河南省新纪录种.本文对其分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秦岭植物区系一新种和一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秦岭丁毛荚艹迷迷(忍冬科Caprifoliaceae),新种(图1)ViburnumversatileRHMiau,WBLiaoetQYSun,spnov常绿灌木.嫩枝有钝棱,薄被丁字毛,老枝圆形,几无毛.叶薄革质,卵形,长35~57cm,宽25~35cm,顶端渐尖,基部?.. 相似文献
15.
在调查厦门集美附近海域棱Lizacarinatus(CuvieretValenciennes)复殖类吸虫时,从其消化道检获2种复殖吸虫,即:易脆贫黄吸虫(PaucivitellosusfragilisCoil,ReidetKuntz,1965)和分节萨特吸虫(SaturniussegmentatusManter,1969).其中棱为易脆贫黄吸虫的宿主新记录;棱和台湾海峡为分节萨特吸虫的宿主和地理分布新记录.对分节萨特吸虫的观察结果表明:排泄囊为"Y"型,其主干延伸至第4个假分节的中部.有子宫受精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