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明晰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素,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依据。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集约化趋势等五个方面,选取了17个指标来构建南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加权求和模型对南宁市市区2004—2014年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宁市城市土地处于一般集约利用阶段,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的状态。最后从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土地管理模式、加强土地规划利用管理、加强土地监督监测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南宁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入手,将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s)-响应(Response)模型引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04年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递增趋势,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标准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其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空间比较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Delphi法构建了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对采用多层次可拓评价方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进行了研究,结合相关资料对泉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阐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宏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上对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包头市及与包头市城市性质相近的几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做了比较。指出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构建了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特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将成都市城市土地作为评价对象,通过与同类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评价与比较,揭示了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状况,以及在两类参照系下所处的位置,最后提出了提高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从福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入手,总结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存在问题;归纳概括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内涵,并描述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层次的评价方法,对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综合评价福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提出若干有益于土地集约利用和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结合江西省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环境生态效益、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5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层次聚类分析法对省内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和措施.最后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可持续利用4个层次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区域空间差异较大,珠三角核心区域集约度较高,外围集约度较低,并就提高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山东省新建规划济南都市圈7个城市的实际状况,以山东省地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趋势”角度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对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时间上的变动情况和区域间差异,为促进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供建议。研究表明:2006-2012年济南都市圈城市土地投入、经济产出不断增强,土地生态质量也有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上升轨迹有所差异,主要分为波动上升型、突变型、先升后降型;区域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明显,总体上土地集约水平东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趋势较差,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GDP与用地弹性系数较小,在城市面积扩张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城市土地投入强度和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产出。  相似文献   

11.
安蔚军  于书伦 《河南科学》2014,(6):1108-1114
开发区作为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至关重要.选择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效益3项评价因素共计13项评价指标,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测算.在此基础上对高新区今后土地集约利用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TOPSIS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栎臻 《江西科学》2011,29(4):514-520
针对当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横向对比性差的问题,提出TOPSIS开发区土地集约评价模型。该模型从评价对象、指标体系、评价方法3个方面考虑进行构建,为了验证该模型的科学性,选取了4个省开发区进行实例研究,证明了TOPSIS模型应用在多个同级别开发区集约利用程度对比研究上的优势,以及其可操作性强、对样本大小无严格限制的优点,能够客观、有效的反映出评价对象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通过构建该评价模型,以期完善当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满足评价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运用GIS技术对影响土地利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绩效等因素的分析,从土地利用现状、用地投入产出效益、管理绩效等3个方面构建了福州元洪投资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投资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总体较高;在三个具体目标层中,管理绩效最高,土地利用状况次之,用地投入产出效益最低.  相似文献   

14.
依据安徽省经济实际,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4方面构建安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安徽省土地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内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09年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度增加了2倍多;(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淮河以南相对较高,淮河以北总体上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重要的外部因素,合肥、马鞍山和芜湖等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土地持续利用趋势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取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低度利用、适度利用和集约利用3个等级,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重点应放在土地投入水平和可持续利用方面,走集约式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6.
基于要素视角,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 深入剖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生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探讨并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体系框架, 对贵州省 9 个市(自治州)进行实证研究, 得到如下结果。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具有客观规律, 其内生动力要素包括人口动力、自然动力和经济动力, 而政策制度、规划管制和技术进步等外生动力要素通过供需机制、聚集效应机制和要素替代机制, 引起内生动力要素的数量和结构变化, 形成不同的集约利用类型和集约利用水平。2) 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评价, 表达方式不局限于单一土地要素的集约, 而是一种全要素的集约, 涵盖人口要素集约度、能源要素集约度和经济要素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人口要素准则层、能源要素准则层和经济要素准则层。3) 贵州省建设用地全要素集约利用进程比较缓慢, 大部分市(自治州)建设用地集约度呈现波动态势; 2010—2016年, 贵州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空间变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态势。4) 贵州省9个市(自治州)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以低度集约利用型和低度粗放利用型为主, 人口要素和经济要素起主要的内在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白云涛  曾必升 《科技信息》2010,(25):I0201-I0202
本文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三个层面14个指标建立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婺源工业园区的实际情况,为婺源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确定了唐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了其所处评价等级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