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经济发展中,城市失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日益紧迫问题相互联系并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分析了工资差别论和二元经济理论的局限性,依据中国实际情况设定适宜假设条件,结合两种理论建立一个分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的新模型。从模型出发,讨论了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和城市失业的关系、发展现代部门对劳动力配置、提高传统农业部门的工资收入的作用以及传统农业部门发展问题。研究表明,城市失业、劳动力转移和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二元化问题的不同方面,应从整体上分析把握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三农"中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难问题.其原因多样,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基本体制的矛盾;农民负担过重;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建设太慢;农村多余劳动力无法转移等.各级政府要把"三农"工作当作重中之重,要彻底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对农村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要用长效机制作保证.  相似文献   

3.
基于理性与博弈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发展,通过实证材料,完全理性国家模型和收入博弈分析,探讨在非正式经济占据主要成分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本质与基本动因,本着科学发展观,提出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修改为“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4.
二元经济理论视角下劳动力大量剩余与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并存、“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有悖于经济发展规律.文章通过动态比较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收益,认为本世纪初我国初代农民工向城市转移所面临的成本和收益已经发生变化,他们逐渐倾向于选择留守农村,而大学生劳动力已经迈入中端劳动力行列,向低端劳动力市场转移的成本大于收益.成本收益比的变化是我国“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重要原因.加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放宽农民工招工条件、降低大学生培养成本以及积极调整大学生培养模式,是解决“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三农”问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所在,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的流转、发展县域城镇化、优化农村投资环境以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制度创新和安排,相信就能顺利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二元经济问题的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渠道进行探讨,指出目前的理论并没有理解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的本质,也没有对乡镇创业这一吸纳当地农业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给予重视,认为乡镇创业是解决二元经济转型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根据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般化模仿者动态模型(GRD),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稳定状态和长期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表明:基期数据中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越大,最终稳定状态下城镇部门就业比例越大,农村部门就业比例越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过程渐进稳定收敛到均衡点;转移过程的长期趋势与学习障碍无关.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种转移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究竟表现出何种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该文将CGE(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引入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中,综合劳动力数量、农户消费、农户收入、农业GDP等多种要素构建了CGE模型.针对东、中、西3大地区的实际情况设定实证研究假设条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农业GDP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地区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旅游业及其他产业都有促进作用,并且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国家的富强,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就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全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农村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该文就农村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对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合理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测算方法,测算了我国1991-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对期间所呈现的阶段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利用GM(1,1)模型对我国2010-20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10年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还将保持逐年增长,至2020年将达到26 707.26万人,较2009年增长55.57%.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性:①近年来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增速不断下降,农民工3-资上涨,同时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下降,结构劣化,进一步转移劳动力困难;②转移劳动力出现区域重新配置的迹象,然而这种迹象受东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同步上升等因素阻碍;③“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普遍偏低,可能成为城市的隐患。因此应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共服务,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待遇,建立农民工稳定的劳动关系。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通过提高农民工整体的技能水平来抵消由于工资水平上涨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效应。要逐渐将服务业作为吸收劳动力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2.
将改进遗传规划法应用到劳动力迁移预测中,采用模拟退火动态设置遗传算子概率,提高了收敛速度和效率. 通过训练样本对程序进行训练,建立了多维劳动力迁移预测模型,且由检验样本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搜索到的函数具有良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可有效避免因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造成的人为误差. 与时间序列和传统遗传规划预测比较,改进遗传规划法预测精度为时间序列预测精度的2.3倍,运行时间为传统遗传规划法1/6,利用改进遗传规划法进行农村劳动力迁移预测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力责源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主要有教育、卫生保健、劳动迁移等.其中教育起着核心的作用.从财政性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财政投入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有其体制根源,如人为地限制某些职业的竞争人数,使愿意者不能加入;增加某些职业的竞争,使其超过自然限度;限制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等。因此,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府在此过程中,应有所“为”,国家必须进行一系列现实的制度性安排:取消户口歧视,打破城乡壁垒;取消就业歧视;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都认为发展劳务经济是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农村劳务经济的内涵及发展意义却并未明确。本文从定义、特征、分类及相关概念的比较等方面对农村劳务经济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对其发展意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重庆市1996—2010年的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重庆市工业、城市服务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农业、建筑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困扰中国农村经济从而困扰整个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因此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运用EBA(极值边界分析)模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合选择了10个条件因素对我国FDI区位分布条件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力成本、劳动力质量、对外开放程度、FDI存量、产业结构和集聚程度6个变量对于吸引FDI具有抗干扰的"稳健性"显著影响,而研发能力、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与信息成本4个变量对于吸引FDI并没有"稳健性"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