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窟是云冈石窟中最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对称性洞窟形式。以典型双窟第9~10窟为对象建立有限差分模型,利用实测力学参数进行数值分析以研究静况下窟室围岩受力变形情况。结果表明双窟整体受压-局部受剪:窟间隔墙、室间隔墙底部和列柱中上部受压最大,达1.20~1.57 MPa;室间隔墙上部及柱顶受剪作用达0.1~0.3 MPa。模型塑性应变为零,说明目前工况下双窟整体结构未受破坏。切片y=20 m的位移矢量云图显示后室窟顶沉降值达1.1 mm,前后室地面有相对隆起,应重视其变形趋势。  相似文献   

2.
《血窟》是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根据童话故事《蓝胡子》改编的中篇小说。这部小说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也是一部充满了唯美主义色彩的佳作。本文从唯美主义基本理论中艺术与自然和生活的关系、艺术和道德的关系以及艺术形式三个方面挖掘《血窟》中唯美主义的艺术特征,以丰富《血窟》和唯美主义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中,皇甫公窟是中型洞窟中唯一标有绝对纪年、保存比较完好的典型洞窟.皇甫公窟的造像内容丰富,造像艺术充溢着对称、照应格局,具有“奇”“正”和多样统一的美学特征.皇甫公窟运用象征手法以示人即是神,神是人的化身,以达到“拜天子就是礼佛”的效果.如此利用佛教为政权服务,以消散人们对社会不平事理的怨恨和不满,皇甫公窟的美学功用与价值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4.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相关分析法,对窟野河流域地貌条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窟野河流域相对高度和平均坡度与土壤侵蚀模数的关系分别为线形和幂函数正相关;平均坡长与土壤侵蚀面为幂函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定量研究流域内井工矿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采用Mann-Kendall-Pettitt方法检测窟野河1966—2009年年径流的突变点,利用水文模型(SWAT和SWAT-VISUAL MODFLOW)定量计算井工矿开采对窟野河流域1997—2009年径流及2009年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井工矿开采是该时期径流锐减及地下水疏干的主要原因,其对年径流减少的贡献量为24.20 mm,占总减水量的64.16%,对地下水的影响量为4.09×10~8m~3。  相似文献   

6.
《游仙窟》是初唐时的一部传奇小说。它第一次把中国的小说从对神异鬼怪的描绘创造性地转移到了对人间悲欢离合的叙述上,而且结构完整、描写细腻,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小说。  相似文献   

7.
运用数理统计、Morlet小波分析、累积距平分析、Yamamoto、Mann-Kendall秩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了窟野河年平均径流量及其主周期和突变点变化情况,并通过模拟天然径流量求解了人类活动因子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1950-2011年窟野河径流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存在丰枯位相交替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径流变化的主周期依次为14,31,7,22年,径流量突变发生在1979年,1998年或1999年前后;2)窟野河天然径流量模拟结果显示,1985年以来窟野河人为活动影响程度的平均值明显高于1974-1985年的平均值,且1985年以来年平均径流量明显减少,说明高强度能源开发是导致窟野河减流的重要原因;3)窟野河流域气温、降水量的突变时间发生在1991年,其与径流量突变时间的不一致性再次证实了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能源开发和地下水开采是导致窟野河减流的主要人文因子.  相似文献   

8.
窟野河流域暴雨侵蚀产沙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窟野河流域的水沙资料,提出了降雨分布均匀性系数的概念。把降雨分布均匀性系数与前期影响雨量等定量指标一起引入暴雨侵蚀产沙过程的水沙传递关系中,建立了窟野河流域出口径流含沙量与流量、前期影响雨量和降雨空间分布均匀性系数的定量关系。止匕定量关系可用于多沙粗沙区流域次暴雨侵蚀产沙的预报和多沙粗沙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9.
龙门石窟皇甫公窟区段地形地质构造节理、层面节理、卸荷节理、壁面空鼓劈理和风化微裂缝现象较为普遍,洞窟的渗流场受构造节理、层面节理和卸荷节理控制,在洞窟南、北两侧发育有5条规模较大的构造节理。造成洞窟渗漏水的主要构造是卸荷节理和风化微裂缝。治理渗漏水必须从入渗口开始,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游仙窟》是唐人小说中最奇特的一部,除过形式上大量用诗歌对答之外,更为特别之处在于用赋的笔法大量铺叙所见之景、所在之境,此为该小说增色不少。这种以赋为文的创作笔法渊源于赋对小说的兴起的影响,而唐人小说又是在前人小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此,赋与唐人小说的关系值得一探。  相似文献   

11.
敦煌莫高窟第87窟温湿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第87窟窟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监测和分析,得出温度和相对湿度年变化规律.窟内温湿度特征因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窟内上部测点平均温度高于下部测点的,而上部测点相对湿度低于下部测点的.2-8月是窟内温度升高阶段,8月-翌年2月是窟内温度的降低阶段.窟内温度低于窟外温度时,上部测点的温度日较差较大;窟内温度高于窟外温度时,下部测点的温度日较差较大;离窟门越近温度日较差越大.通过对窟内外温度之差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温度差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方程,发现其符合正弦曲线变化规律.温度差最大值出现在12月中旬,最小值出现在6月中旬,温度差为零的临界点出现在3月下旬和9月中旬.  相似文献   

12.
敦煌莫高窟第94窟由归义军第二任节度使张淮深主持开凿。敦煌文书P.3720、S.5630《张淮深造窟功德碑》残卷为该窟造窟功德碑的抄本。本文主要通过对P.3720卷子的辨识,同时结合正史、敦煌文献及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等相关资料,了解张淮深及其开凿第94窟时的情况、洞窟的形制、内容等。  相似文献   

13.
擂鼓台三窟是龙门石窟武周时代一组重要的佛教造像遗迹。这篇考察报告对这一组石窟造像及其附属文物进行了系统地题材报导,从而指明这一文化遗存在中国政教史研究中所具有的典型材料价值:佛教,禅、密二宗在武则天时期的洛阳曾已得到长足地发展,这一历史过程的物质遗存已构成了龙门地区形胜一方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4.
温度、湿度的变化对云冈石窟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云冈石窟1962年2窟泉水温度和当时气温的监测数据及2003年全年气象站和窟内6个监测点的温度、湿度数据:总结了窟区和各种类型洞窟内温度、湿度的变化情况及岩石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计算了窟外和各种类型洞窟内可能发生冻融的条件和时间;揭示了不同季节的水分在岩石和大气间运移情况;讨论了温度、湿度对云冈石窟的影响机理.认为修建窟檐对石雕的保存有利,但也存在湿度增大的问题.因此,建议在温度、湿度变化较大的洞窟,应修建窟檐,同时要考虑适当的排湿措施;没有窟檐的洞窟,在湿度过大的地方,也应采取必要的排湿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Merckoquant定性试纸法对莫高窟第276窟进行了可溶盐测定.结果表明,硫酸盐与氯化物是导致酥碱病变最重要的可溶盐,与已有研究成果符合较好, Merckoquant定性试纸法用于壁画现场调查与预分析方便可靠.对第276窟进行环境监测,比较窟门在开启和关闭状态下人为活动和降雨对窟内微环境的影响,发现窟门开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为活动对窟内相对湿度的提高.人为活动对窟内微环境的影响较降雨时间更短,波动也更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运用模糊聚类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毗邻的秃尾河、窟野河、孤山川三条河流域,划分为11个基本土壤侵蚀类型区,分析了各类型区的泥沙来源及分布特点,为本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唐张文成的《游仙窟》语言通俗浅易,是研究唐代口语的珍贵语料。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就收有此文,并说:"唐人口语,尚赖此略存。"早在20世纪80年代,郭在贻先生就解释了《游仙窟》中"狐玉"等30多个词语,但后人对该文词汇涉猎不多。不揣浅陋,补充解释《游仙窟》中的4个词语,以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亚洲的汉文化圈里,中国文化长期占据辐射中心的位置,而朝鲜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一个国家。文章从辐射视角切入,以《游仙窟》《仙女红袋》为中心,从故事情节、思想内容、文体特征等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对朝鲜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炳灵寺石窟第147窟风化病害与气象环境特征相关性,对比分析洞窟不同空间位置风化产物重量及温湿度特征。结果显示,5—11月是风化主要时间段,风化产物占总量的98.7%,7—8月最严重,占总量的73.4%,洞窟后部是主要风化区域,风化产物占总量的92.3%。窟内相对湿度主要受窟外降雨影响,5—10月雨季相对湿度较高,且波动较大,大于60%天数为178天。窟内不同区域相对湿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洞窟后部空间相对湿度高于前部,上部空间低于中下部,而越靠近洞窟后部、上部,相对湿度波动越大。研究表明,第147窟风化病害程度与气象环境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结合可溶盐分析结果,可初步推定高湿环境是第147窟风化破坏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0.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窟壁和壁画表面发生了严重的非生物和微生物病害,主室四壁地仗脱落面积达51.24%,且由南向北逐渐递增,微生物病害集中分布于偏北侧窟壁和壁画表面。为了揭示石窟内外环境变化对文物的影响及与病害发生的关系,于2019年用HOBOU23-001型和iButton DS1923微型嵌入式温湿度监测仪对第127窟内外环境和窟壁本体微环境进行同步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受森林性气候的影响,麦积山石窟外环境空气相对湿度(RH)季节性变化较小,窟内空气RH长期大于70%;全年北壁空气RH大于90%的天数达112 d,而南壁仅为3 d; 4—10月间,北壁空气RH月极大值均高于南壁;北壁地仗层RH高于90%的天数达127 d,而南壁地仗层RH均低于90%,且北壁地仗层RH月极大值均高于南壁。这些结果说明,第127窟北壁附近空气及地仗层内长期高RH与窟壁和壁画病害具有相关性,是导致病害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该结果为麦积山石窟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