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对长江口南翼上海滨岸带三个站点潮滩上覆水、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的三态无机氮的含量分布的年度季节性监测研究表明:潮滩上覆水中溶解无机氮以NO3—N为主;表层沉积物中可交换态无机氮以NH4—N为主,约占70%-85%;沉积物间隙水中主要无机氮为NH4—N和NO3—N.在冬季潮滩上覆水中硝态氮含量明显降低,而沉积物和间隙水中氨氮和硝态氮的浓度则有较大增加.初步探讨了潮滩水和沉积物中无机氮分布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估算了潮滩表层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的扩散通量,指出NIL—N的扩散释放对滨岸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水、油接触过程中原油粘度变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高温、高压液体粘度装置,模拟了水、油接触时地层原油的轻烃组分向地层水中扩散而引起地层原油枯度的变化过程。测定了原油与模拟地层水多次接触后原油粘度与模拟地层水体积数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油、水接触轮次的增加,甲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乙烷和C3以上组分呈上升趋势。原油粘度变化与油水接触时间有密切关系。随着油水接触时间的增加,油中的轻烃组分逐渐扩散到水中并达到平衡状态;随着浓度差的减小,扩散速度逐渐减慢。原油中轻烃组分湾于水并随地层水产出是导致原油粘度上升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可为水驱油田开发中有效控制原油的粘度、增加水油流度比及提高水驱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应用高温、高压液体粘度装置 ,模拟了水、油接触时地层原油的轻烃组分向地层水中扩散而引起地层原油粘度的变化过程。测定了原油与模拟地层水多次接触后原油粘度与模拟地层水体积数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油、水接触轮次的增加 ,甲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 ,乙烷和C3 以上组分呈上升趋势。原油粘度变化与油水接触时间有密切关系。随着油水接触时间的增加 ,油中的轻烃组分逐渐扩散到水中并达到平衡状态 ;随着浓度差的减小 ,扩散速度逐渐减慢。原油中轻烃组分溶于水并随地层水产出是导致原油粘度上升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可为水驱油田开发中有效控制原油的粘度、增加水油流度比及提高水驱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生物滞留设施出水通常含有较多淋出的营养物质,降低了其用作景观水体补充水的价值.采用硬木屑作为生物滞留设施基质的有机成分,以降低基质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同时强化设施除氮能力.通过连续2年的现场实验,考察设施出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及其变化,分析影响设施出水水质的因素,并考察营养物质减少可能造成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出水中氮(N)和磷(P)均得到有效控制,质量浓度远低于污水再生利用能够达到的出水平均质量浓度.在连续2年的运行过程中,基质中木屑降解淋出量减少,设施出水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平均质量浓度下降至10.88和0.08 mg·L~(-1),出水总氮(TN)质量浓度没有明显变化,平均质量浓度为2.72 mg·L~(-1).使用发酵木屑作为基质有机组分可在减少生物滞留设施出水中有机物与营养物质淋出的同时,稳定提供设施脱氮需要的碳源,设施出水可为城市河道提供优质的补充水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汀江流域上杭段上覆水和沉积物孔隙水重金属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孔隙水中重金属浓度与其上覆水相应重金属浓度差异显著,是其几十倍到几百倍。除碧田点位重金属铜和锌以及金山电站点位重金属铜以外,孔隙水中重金属浓度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碧田和金山点位孔隙水中重金属铜和锌出现峰值与相应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路面沥青引起的水污染,把沥青膜浸泡在受压的去离子水中,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试浸泡沥青前后水中10种金属离子的浓度,分析沥青老化、去离子水pH值和浸泡时间对沥青内金属离子浸出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分别建立沥青四组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和水的分子结构模型,模拟了不同水温、水压、pH值和沥青老化条件下沥青四组分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计算四组分在水中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浸泡沥青后,水中金属离子浓度增大,新鲜沥青和基质沥青的金属污染程度分别高于老化沥青和SBS改性沥青;沥青四组分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从小到大排序为:胶质、沥青质、芳香分、饱和分;降低温度和水压,有助于减缓沥青四组分在水中的扩散.  相似文献   

7.
钴离子处理对麦冬类囊体膜PSⅡ活性和多肽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污染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对动植物的影响不容忽视.从生物学角度来划分,重金属可以分为两类:必要元素和不必要元素.已有报道证实必要的重金属元素在高浓度时是有毒性的.重金属钴是一种必要元素,其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为10mg/L时,可将农作物致死;水中浓度达10mg/L时,可使一些鱼类死亡(钴的毒性作用临界浓度为0.5mg/L).高等植物光能的捕获、传递和转化主要是由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蛋白复合物来完成.因此,类囊体膜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曾有过重金属离子影响植物类囊体膜PSⅡ的研究报道,但目前对钴与类囊体膜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为了探求重金属钴对类囊体膜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以麦冬类囊体膜为材料,检测了不同浓度的CO2^+处理对类囊体膜的室温荧光发射光谱、DCIP光还原活性和多肽组分的影响,以探讨高浓度的CO^2+对高等植物光合膜的作用方式和机理.  相似文献   

8.
厌氧塘强化手段对造纸废水难降解部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氮、磷、填料三因素对厌氧塘处理制浆造纸废水效果的影响.实验采用三因素二次最优饱和设计,目的是找出厌氧塘出水中难降解物质和出水可生物降解性与添加氮水平、磷水平、以及填料水平组合的关系.分别建立了厌氧塘出水吸光值、吸光值与COD的比值与氮、磷、填料的回归方程,并找出了最优处理效果的氮水平、磷水平.结果显示出水吸光值与氮二次项正相关,与磷二次项正相关,与磷一次项负相关.吸光值与COD的比值与磷二次项正相关,与磷一次项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碳源不足的条件下,外加碳源碳氮质量浓度比值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工艺处理低碳氮质量浓度比值城市污水脱氮特性的影响.方法在厌氧末期、好氧初期投加外加碳源乙酸钠,通过改变碳源的投加量相应的改变系统内的碳氮质量浓度比值.测量每次试验进出水COD、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以及总氮的质量浓度变化.结果当外加碳源后碳氮质量浓度比值为5.88时,系统对COD质量浓度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5.6%;将碳氮质量浓度比值由3.48增大到11.79,但其对NH3-N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去除率均在90%以上,当外加碳源后碳氮质量浓度比值为3.48时,NH3-N去除率最高为99.37%;外加碳源后的碳氮质量浓度比值为7.94时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83.95%.结论外加碳源的加入使得SBBR系统对低碳氮质量浓度比值生活污水中的COD、NH3-N、TN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使系统脱氮性能提升.  相似文献   

10.
对二氧化碳、水的二元混合流体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温度、压强、浓度条件变化对二氧化碳水二元混合流体性质的影响.所得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非常好.分析结果得出,混合物中水的自扩散系数与二氧化碳的自扩散系数随压强增大而减小,混合物中水的径向分布函数受温度、压强的影响较二氧化碳显著,水中的H与二氧化碳中的O形成的氢键作用力随温度增加而增强,随水的浓度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11.
6种保水剂吸水保水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比较分析了6种保水剂在0~0.5 mol/L的NaCl、KCl、CaCl2电解质溶液,以及pH为2~12的蒸馏水中的吸水倍数和保水剂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3种电解质盐溶液浓度升高,保水剂吸水倍数呈下降趋势;CaCl2对保水剂吸水倍数的影响明显大于KCl和NaCl.在pH为6~8的蒸馏水中保水剂能保持较好的吸水性能;当pH≤4或pH≥10时吸水倍数明显下降,保水剂对酸性水溶液更为敏感.保水剂能有效地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速率.几种保水剂呈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高能抗旱保水剂(GN)"表现最佳.以GN进行的土壤质地对保水剂保水效果影响的试验表明,壤土中保水剂对抑制土壤水分蒸发速率的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以土壤水分下限和施氮量作为控制指标,研究水氮耦合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光合蒸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土壤含水率情况下增大氮肥的使用量可以显著增大烤烟的叶面积指数,提高烟株叶面的光合活性,促进烤烟的生长;氮肥的用量还影响到烤烟对水分的吸收,当施氮量为67.5 kg/hm2并且伸根期、旺长期、成熟期的土壤水分控制下限(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分别为60%,80%和70%时,烤烟能够获得较好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滏阳河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通过以氨氮、挥发酚主要污染物为例,根据河流水动力学特性及污染物输运特性,建立了滏阳河东武仕水库至苏里桥段的一维河流水质模型;并运用有限差分法对其求解。结果表明,运用该水质模型对包含马电闸上游桥、张庄桥、联纺桥、苏里桥四个断面在内的模拟河段的氨氮、挥发酚浓度进行模拟,得出的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较小。由此说明,滏阳河东武仕水库至苏里桥段的一维河流水质模型可较好地反映该模拟河段的水质变化状况,对滏阳河水污染的科学治理和水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湖泊水库水体污染控制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质是决定湖泊水库水体所有一切功能的基础,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累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分析了水体氮磷营养物质的来源及其对水质的影响,提出了控制水体氮磷营养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工业排放污水作为灌溉用水,其含钠量的多少会给土壤和植物不同程度的带来有害影响.本文简述了这一有害影响,并且以钠吸收率(SAR)为依据,分低钠水(S1)、中钠水(S2)、高钠水(S3)和特高钠水(S4)作为评价标准,本文还讨论了SAR与ESP的经验关系式,又以土壤的钠交换率(ESP)为评价标准,对四川省资中县某厂排放废水进行了评价,其结果表明该厂排放废水在只考虑SAR和ESP的情况下,一般可用作灌溉水.但有时要注意对ESP极敏感植物的影响.对一般工业排放废水也可采用此方法检验污灌时其废水中含钠量所造成的危害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上海青草沙水库水质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从常规理化指标、有机物指标、藻类和营养盐指标4个方面对上海新水源地青草沙水库进行水质调查,并采用水污染指数法对其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各指标变化均与水中藻类生长有关.包括总氮评价时,5号点水质为劣Ⅴ类,水库水质整体为Ⅳ类;不包括总氮评价时,5号点水质在Ⅲ类以上,3号点水质在Ⅱ类以上,水库水质整体为Ⅱ类.青草沙水库水质满足作为饮用水水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水凝胶中水状态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蛋白质水凝胶的结构、性能与功能.本文选用鸡蛋蛋清作为蛋白质水凝胶样品,利用同步热分析仪,在10K/min的升温过程中,分别研究密封坩埚内蛋清和蒸馏水的热流Φ、相对质量m/m0随温度T的变化情况.经过研究分析得到了如下结果:1)蛋清和蒸馏水在-50℃~50℃温度范围内的升温过程中都出现了熔化现象,而且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重复性,蛋清发生的变化为可逆变化,并且与热历史无关.2)蛋清和蒸馏水的熔化峰的峰形在高温区表现了很好的相似性,在低温区(-15~0℃)明显不同,表明蛋清和蒸馏水在熔化初始时,各自所对应的熔化行为并不相同,但是在峰值温度以上温区内,二者的熔化行为是相同的.3)凝胶网状结构影响蛋清中可冻结水晶粒尺寸的分布,该分布不同于蒸馏水中晶粒分布,使得蛋清的熔化峰出现的温度低于蒸馏水的熔化峰温,并且熔化初始时的行为与蒸馏水不同.4)利用DSC方法通过熔化峰的吸热量计算蛋白质水凝胶中可冻结水含量的方法存在系统误差,但偶然误差小.  相似文献   

18.
以珠江口典型人工次生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在广州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样地采集16处3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共48个(每10 cm分层),测定全氮(TN)、有效氮(AN)、全磷(TP)、有效磷(AP)、pH、土壤粒度、有机质(OM)、有机碳(OC)、Eh、含水量等指标. 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全氮质量分数为0.39-0.94 gkg-1;有效氮为60.36-98.12 mgkg-1;全磷为0.39-0.94 gkg-1;有效磷为4.02-62.14 mgkg-1; N/P为1.59-3.27;有效N/P为1.24-18.07.各项指标处于中等水平。全氮与有机碳和全磷正相关(R2=0.826);有机氮与砂粒比例正相关(R2=0.225);全磷与全氮、含水量、有效磷正相关,与砂粒比例负相关(R2=0.838);有效磷与全磷、砂粒、全氮正相关,与有机质负相关(R2=0.754);N/P与有机碳正相关、;与含水量负相关(R2=0.414);有效N/P与粘粒、有机碳负相关(R2=0.285).该区土壤表现为氮限制型,不利于现阶段的红树林生长恢复,可通过适当的氮添加改善土壤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曝气工况对养殖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套优化组合的水处理系统,主要由下行生物膜池、上行生物膜池、下行牡蛎壳滤池和上行牡蛎壳滤池4个单元串联构成,各单元底部均设置了曝气装置.设计了仅其中1个单元或者3个单元曝气的4种工况,来研究不同曝气工况对养殖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系统进水总氨氮质量浓度为0.52~0.72 mg·L-1,亚硝酸盐氮质量浓...  相似文献   

20.
香石竹试管苗增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香石竹试管苗增殖过程中,不同的生长调节剂、碳源、水质对增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NAA0.5mg/L和6-BA1.0mg/L的生长调节剂组合下,试管苗增殖效果好、苗壮,增殖率达4.7。用40g/L的市售白糖代替30g/L化学纯蔗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是可行的,既降低了配制培养基的成本,又不影响苗的增殖和质量;但以自来水代替蒸馏水作培养基的水质,则不利于苗的生长和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