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福建省莆田市1995~2005年末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功能,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70,1980,1990和2000年4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阐述了长江上游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此特征决定了该区以农牧业生产为主.1970-2000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变为草地,草地转变为荒地和水域,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类开发活动和宏观政策的制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社会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典型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为例,剖析了其1980—2000年20年来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情况;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河谷地形影响,兰州市城市空间扩展受到限制,20年来土地利用虽然处于发展期,但土地利用类型总的变化速度不大;城市化和工业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1996-2002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1996-2002年土地利用、社会和经济统计数据,以数理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逐年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导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文社会因素,其中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等是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0年和2003年2期航空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影像的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浦东新区2000-2003年间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分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阐述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与驱动机制,为高强度人类活动下土地利用调控与管理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1996-2005年重庆市九龙坡区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为依据,对该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弄清楚该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演变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分析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揭示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机制,并提出合理组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LUCC数据,分析了豫东平原1980-2000年农业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0-2000年研究区居民点与建设用地从4 998.51 km2 增加到5 212.39 km2,种植业用地为基质的农业景观相对稳定,1980年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80.07%,2000年占79.88%,其它类型用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国家土地利用政策和人口政策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探索该区土地优化利用方式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5年和2010年2期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技术,对辽河源头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基于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驱动力,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辽河源头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工业化与城镇化和农业发展因素.  相似文献   

9.
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阐明了1998—2005年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驱动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重庆市都市区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重庆都市区耕地、未利用土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增加;农业发展与结构、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人口、生活水平、建设性投资和粮食安全保障等社会经济因素是该区LUCC的主要驱动力;气温、降水等自然因子对区域LUCC也有一定影响,但作用相对较小。通过研究有效揭示了重庆市都市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GIS古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3S技术,以1977年来七期的古浪河流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目视解译得到七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统计古浪河流域土地利用各类型所占百分比及其变化;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反映其中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通过计算变化最大的类型:林地、草地、耕地三者的相互转化面积和贡献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方向;最后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格局.结果表明:林地面积下降13.92%,耕地面积上升14.38%,草地面积是先减后增,总体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为林地、草地、耕地三者的相互转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区,并且古浪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天祝藏族自治县更大.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城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了广州市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和问题,研究认为目前其主要问题是城区用地规模无序膨胀,“拼大饼式”发展,浪费土地资源,结构不合理,用地率低,环境问题较突出等.在此基础上,就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要深挖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改造老城区,适当发展新城区,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节省土地,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通州区于2015年正式成为首都市副中心。截止至2018年,已有大量的人口、工业、商业迁入通州区,使得人为活动大大增加。人为活动以及下垫面的变化会影响通州区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为了给通州区今后的发展进行指导,本文通过MODIS数据和气象数据,得到北京市通州区城市热岛(冷岛)效应的时空分异规律,分析了地表温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通州区1951~2018年的四季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城市热岛(冷岛)与环境要素关系密切,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通州区的植被分布对热场具有调节作用;城市热岛比例指数与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12和0.119);城市冷岛比例指数与平均气温、最大风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6和0.089)。说明随着通州区平均气温的升高,通州区热岛现象减弱,城市冷岛现象增强。通州区最大风速的增加对城市冷岛现象有增强作用。通州区平均相对湿度的增加对城市热岛现象有削弱作用。可见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北京市通州区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社会因素、家庭结构、物质要求、起居习惯的改变、科技进步及生态环境等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和布局的影响,指出只有树立全新的科学理念,把握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发展方向,才能创造出舒适、温馨、安全、方便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鸡西市居住区现状的调查研究,指出了鸡西市居住区存在的住区选址不当、建筑闲置、小区模式的简单套用和住区不公平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加强环境意识、合理配置居住区公建、关注贫困阶层及规划多元化等方法,可以改善鸡西市居住区的不合理现状。指出积极探索适合于鸡西市的居住区规划模式和规划理念,是促进科学、合理的鸡西市居住区规划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郑州新区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层,其新区经济建设能否与环境协调发展值得关注.参照<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郑州境)环境影响报告书相关内容,阐述了郑州新区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现状,从社会生活活动、开发建设活动、生产活动、交通运输活动以及空间格局改变5个方面分析了郑州新区在建设发...  相似文献   

16.
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新探--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分析了我国现行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两大因素,对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构建了双因素预测模型.并据此提出了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建设用地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7.
重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的背景下,为了加深对重庆农村发展状况的认识.对重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结合重庆自身实际状况,初步构建了一套重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验证,得出了各区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和排名,以及影响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将其与人...  相似文献   

18.
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城市边缘区蕴涵着未来城市的发展希望,是未来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地。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成区的近域推进,边缘区在承接中心城区工业、居住及商业等职能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生态、社会及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以南京为例,通过分析边缘区现存问题和症结,在借鉴相关西方国家大城市边缘区发展中运用的"规划与管治融合"、"图底反转"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当今南京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模型,并期望给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对集群网络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硅谷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成功经验的分析,认为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成功并非区域内生产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及其形成的紧密集群网络.本文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探讨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网络的层次结构及网络作用机制,基于集合论、拓扑学、分形几何构建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网络形成演化模型,并结合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探讨了针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群网络化模式.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转型期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城市空间增长在旧城空间、城市边缘区、城市外围空间和区域性空间四个圈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旧城空间表现出由计划经济时期综合性使用功能向商业、居住、办公等专业性功能分化;城市边缘区以居住和工业为主要的功能,采取圈层、轴向和填充的蔓延式增长方式;城市外围空间的以工业和基础设施为主要功能开发,采取综合性城市新区、新城等形式的跳跃式增长方式;城市增长出现向区域性空间的延伸,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功能延伸,包括兼并和竞合两种增长方式;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是政府力、市场力、社区(集体)力3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对全国大城市空间增长分异具有代表意义,文章最后基于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特征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增长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