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赣东北畲族分布在闽赣交界偏远山区,保留着本民族年节、歌谣、游艺、婚丧习俗和图腾信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省畲族原生态民歌为例,通过对畲族原生态民歌的调查和分析,概括出畲族原生态民歌的主要类型,包括祭祖歌、功德调、嫁女歌、传说叙事歌、盘歌杂歌等,具有传承性、民俗性和简炼性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云梯畲族乡是安徽省唯一的民族乡,畲族民歌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在安徽云梯畲族乡传承了百年,孕育了独特的闽皖调特色。安徽畲族民歌分为史歌、情歌、婚俗歌、叙事歌、哀歌等五种类型。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安徽畲族民歌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包括传承人群老龄化与断层、畲族语言应用氛围减弱和缺乏资金支持等。安徽畲族民歌的传承路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功能发挥、传承人引领示范、新媒体传播和文旅融合发展等。  相似文献   

4.
<正>宁德畲族民歌分布在福建宁德市所辖的七县二市及福州市的连江、罗源等地。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宁德畲族民歌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畲族的自然习惯和曲调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福安调、焦城调、罗源调、连江调、福鼎调、霞浦调和古田调等。它的演唱  相似文献   

5.
凡一平,壮族、1964年生,广西都安县人,河池师专毕业,现在复旦大学作家班读书。曾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诗歌百余首,后转入小说创作,在《民族文学》,《广西文学》,《小说家》等报刊发表《通俗歌手》。《合唱团》、《灵环》等小说数十万字,《官场沉浮录》等作品曾引起强烈反响。本丈试将他近十年的创作道路做一分析,以给其剖作提供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达无论对凡一平还是于广大读者,或许都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古老的会昌畲族音乐至今仍然激励着舞者意志,它不仅能陶冶畲族舞者的情操,创作出新毅“美呆了”的独舞、双人舞、集体舞。而印象深凝的舞蹈动作离不开千变万化的音乐元素,节拍的轻重、韵律的协调变化直接对舞者产生情感和想象,畲族音乐舞蹈其本身就能激发起舞者创作灵感。该院创作生产的风情山歌剧《畲山情歌》,充分利用舞蹈动作语言和音乐元素步步深入、层层展开进行创作,舞蹈美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也被带入一个美妙境界,情不自禁带给舞者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7.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小说以光怪陆离的魔幻色彩、古朴敦厚的神话复现艺术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在世界文学中赢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创作手法入手,从超自然因素、神话模式及拼版叙事三个方面分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魔幻表现手法,并揭示小说现实意义:黑人只有坚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歌言是畲族文化发展的基石和灵魂。随着村寨空心化的加剧,畲族歌言文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已被不断地消解或异化,文化生态链的良性运作机制断裂,村寨社会价值取向和村落治理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载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畲族歌言文化对于乡村治理、农民幸福感等均有深刻影响。应站在时代高度,从更深的文化建构层次上重新寻回曾经失落的"文化乡愁",实现畲族歌言传统文化功能的回归,对畲族歌言文化生态进行现代性建构,以助力畲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9.
《浙江畲族史》作为研究畲族文化的代表作,已于2010年1月出版。书中对“畲族民间文学”的论述,是畲族历史叙述的重要辅助,是研究畲族民间文学的范本,其论述繁简得当、事例典型,是作者民族情感的重要表达。  相似文献   

10.
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浙江省是畲族的最主要聚居地,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表明:畲族人口共有371965人,其中浙江省就有148259人,占全国畲族总数的40%左右。畲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南宋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漳州谕畲》。畲族人一般自称为“山客”,古称“輋人”或“畲民”。畲族的来源,说法很多,主要有三种:(1)古代百越后裔说,(2)武陵蛮(即五溪蛮)说,(3)南蛮说。据王克旺、雷耀铨、吕锡生合  相似文献   

11.
进入桂北、桂东一带的“武陵蛮”、“五溪蛮”是瑶族和畲族先民.后来畲族先民迁移至广东凤凰山,到六世纪末七世初,在闽、粤、赣交界处形成了畲族聚居区.广东博罗、增城畲族“山人”(ho22ne53)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自称为“山客”和“畲”(9ha33)的畲族语言,其语言的主体结构大多和客家话接近.将它称为“某地畲话”,就容易让人误解为是一种独立于汉语方言体系的语言.畲族人(山客)出于对本民族的热爱,难以接受他们所说的话属于客家话.我们非常理解他们的感情.但是语言定性和划分归属属于语言科学范畴,作为语言科学工作者只能根据语言事实说话.不同地区的畲族所说的话和当地汉语方言或客家话有所不同,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和梁山泊与祝英台这四部作品,享有“汉族四大民间传说”的美誉。这四大传说在畲族中广泛流传。在畲族地区,这几部作品与畲族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地方景物和风俗习惯等结合,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情节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异。讲唱者记忆力和表达能力的差异性、再创作的随意性以及畲族所处历史条件和区域的不同,是汉族四大民间传说在畲族地区发生变异的内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畲族的服饰文化在畲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以刺绣、彩带等为表象的工艺文化更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对这些工艺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宁德畲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是调查、研究和借鉴畲族历史文化的主要依据。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无法满足对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确立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原则,设置专门的保护机构,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建立并依法管理相关保护基金。  相似文献   

15.
千百年来,一直认为:《敕勒歌》本鲜卑语,是鲜卑族民歌。本文通过对《敕勒歌》的作者,族属以及本来语言的考证,认为:第一、《敕勒歌》不是鲜卑民歌而是敕勒民歌。第二、《敕勒歌》的作者不是斛律金,而是已被埋没姓名的敕勒民间歌手。第三、《敕勒歌》并非本于鲜卑语,而是本于敕勒语。第四,斛律金唱此歌时,此歌已译成汉语。  相似文献   

16.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为文本,分析主人公奶娃的姓氏“戴德”和“飞翔”这两大象征寓意,探讨了小说的主题:美国黑人只有认同自身的民族身份,坚持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山羊隔<祖公歌>等历史歌谣与畲族的历史源流、生活态度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畲族是福建地区最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畲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在长期的迁徙、散居中,形成了几类具有不同地域性特点的服饰样式。  相似文献   

19.
畲族熟语是畲族人民言语活动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大量的隐喻。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畲族熟语,揭示了畲族熟语意义形成以及理解的认知机制,从而也为畲族熟语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北迁至皖南地区的畲族,其服饰艺术的民族主体性日益衰退.通过田野考察,分析出安徽畲族传统服饰艺术的生存现状呈现出传统服饰销声匿迹、新制服饰粗制滥造和传习功能缺失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畲族传统服饰有形化、服饰文化艺术项目化和服饰研究成果普及化方针.同时,当地素质教育校本课程也应融入畲族传统服饰文化艺术的教学科目,旅游发展规划的主题需一改以往的山水风景游为包括畲族传统服饰文化艺术体验在内的畲族文化风情游.旨在引发世人对于安徽境内畲族传统服饰艺术的关注,为其传承保护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