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就武夷岩茶呈味性成分进行研究,结合产地、火功对各组分的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呈味性成分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武夷岩茶中呈味性成分以多酚类物质为主,其次为咖啡碱、氨基酸类物质;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提示氨基酸、水浸出物,表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可以作为武夷岩茶呈味性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2.
以种植在四川茶区的乌牛早等4个特早生茶树品种为材料,观测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遭受1级霜冻危害的芽叶与正常芽叶的长度、质量,测定芽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并进行茶样的感官品质审评.研究比较了早春霜冻对不同茶树品种新梢生长量、芽叶生化成分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正常茶样,受冻茶样的芽长、芽重,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降幅分别为1.72%~7.76%、4.29%~10.26%、3.82%~20.06%、1.99%~8.31%;游离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总量的降幅分别为3.42%~8.17%、9.06%~21.78%.霜冻胁迫对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组分总量和儿茶素品质指数有显著性影响.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各品种受冻芽叶所制茶样的品质均下降.研究结果还显示,早春1级霜冻对名山特早芽213、福选9号的芽叶生化成分及制茶品质的影响程度大于川茶3号和乌牛早品种.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绿茶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茶叶中水分、游离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类总量、茶多酚及水浸出物的含量进行快速同时测定。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建立茶叶中水分、游离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类总量、茶多酚及水浸出物的定量校正模型,并用相关系数、交互验证均方差和预测均方差对模型进行评价,验证集中水分、游离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类总量、茶多酚及水浸出物6个内含物成分定量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 5、0.910 7、0.970 6、0.922 5、0.964 1、0.903 7;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574、0.418、0.279、0.959、0.735、0.28。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准确,更适合于茶叶中主要成分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陕西西乡县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及粗纤维等决定茶叶品质的化学成分分析,证明西乡县茶叶的品质优良,通过改进传统加工工艺,可以生产出名优绿茶。  相似文献   

5.
化学仪器与电子舌表征绿茶滋味感官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弥补感官审评方法评定绿茶滋味品质存在的不足,研究采用化学仪器方法和电子舌方法评价绿茶的滋味感官品质.利用化学分析仪器测定茶汤的10种主要滋味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GA、EGC、C、EGCG、GCG、ECG和儿茶素总量)含量,同时利用电子舌获取茶汤的传感器响应值.分别建立10种滋味成分含量与滋味感官评分、传感器响应值与滋味感官评分之间的BP-ANN模型.结果表明:用2种方法评价绿茶的滋味感官品质,其准确度都可靠,但基于电子舌方法建立的BP-ANN模型性能更好;该模型对预测集样本的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913,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评分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2,说明利用电子舌方法能更好地预测绿茶的滋味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分别研究了窨制时间、次数,茶坯含水量,配花量等对蜡梅花茶感官品质和主要理化成分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在各单因素试验中,窨制时间为24 h,窨制三次,茶坯含水量为5%,配花量为60%时所制茶样审评得分最高.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窨制时间的延长、次数的增加、茶坯含水量、配花量的增加,茶多酚含量、叶绿素含量、茶汤吸光值等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氨基酸含量随窨制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但随窨制次数的增加、茶坯含水量和配花量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结合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分析结果可知,蜡梅花茶最佳窨制工艺条件为:窨制时间24~32 h,窨制二~三次,茶坯含水量5%~15%,配花量60%~75%.  相似文献   

7.
以茶树花为主要原料,发酵制作茶树花饮料并优化其发酵工艺。以感官审评得分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分析菌种、料液比、加糖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发酵饮料的影响,并通过响应曲面法对4个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确定茶树花发酵饮料的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料液比值1/54 g·mL-1、加糖量6.5%、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41.5 h时,得到的茶树花饮料茶香、花香、甜香最协调,苦涩味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发酵饮料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含量降低,发酵饮料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5.47%。  相似文献   

8.
豫南大别山区不同海拔高度茶树主要品质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化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豫南大别山区不同海拔高度茶树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为:水浸出物44.52%~46.99%(质量分数,以下同),茶多酚25.49%~30.03%,儿茶素208.49~234.18mg·g-1,氨基酸3.86%~4.81%,可溶性糖4.61%~5.22%,叶绿素1.26~1.98mg·g-1,咖啡碱3.11%~3.72%。综合分析,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茶叶品质逐渐提升,海拔700m处的茶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9.
探索茶叶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方法,利用电子鼻技术对3个品质等级的信阳毛尖茶的挥发性气味进行了分析.对电子鼻检测信号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线形判别分析结果显示3个品质的茶叶能被很好地区分,各个类的集中性也较强.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传感器信号和信阳毛尖茶的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之间的预测模型.通过测试集对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得到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的预测值和测试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4和0.92,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0.08、0.11和0.8,平均误差分别为0.9%、2.8%和1.5%.结果表明,电子鼻技术可以用于茶叶理化成分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以同一品种、不同贮藏时间(1996年、2006年、2016年)的单丛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对比其成分的基础上,对其体外抑制脂肪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为单丛茶的深度开发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1996年和2006年单丛茶的茶多酚、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低于2016年茶样,水浸出物、可溶性总糖、没食子酸和茶黄素含量均高于2016年茶样;1996年单丛茶提取物对脂肪酶活性的抑制率最高,为43.01%;2016年单丛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率最高,为94.48%.不同贮藏时间下的单丛茶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导致其品质、功效等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五峰春茶、夏茶和秋茶的主要呈味成分和品质的差异, 以五峰春茶、夏茶和秋茶为样品,利用重量法对五峰春茶、夏茶和秋茶的水分、水浸出物进行测定和比较;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样品的主要呈味成分,包括茶多酚、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咖啡因和氨基酸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五峰春茶、夏茶和秋茶的主要呈味成分存在差异.茶多酚、儿茶素、EGCG含量:春茶 < 夏茶 < 秋茶;咖啡因、茶氨酸、总氨基酸含量:春茶 > 夏茶 > 秋茶.不同季节的茶叶呈味成分成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可能是导致五峰夏秋茶苦涩味偏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比较两地仿龙井茶的品质,采用国标法对宜昌太平溪地区和邓村地区仿龙井茶主要呈味物质(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和分次冲泡的浸出律进行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法判断两地茶叶的品质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离三峡库区较近的太平溪仿龙井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前五泡的浸出率之和都显著高于离三峡库区较远的邓村仿龙井,两地仿龙井茶主要呈味物质的浸出率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太平溪仿龙井浸出率降低的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3.
用HPLC方法对中国茶叶中茶多酚等成分含量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中用HPLC方法对6种中国茶叶的茶多酚和生物碱类等成分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6种中国茶叶中总儿茶素含量按照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的顺序有降低的趋势.生物碱类的咖啡因和茶黄素的含有量与茶叶种类的不同而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沙培方法,通过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锌(0.0,1.0,2.0,3.0,4.0,5.0 mg?L-1),研究锌对茶叶锌积累及主要化学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锌(2.0,3.0,4.0 mg?L-1)可提高茶叶中锌含量以及可溶性糖、氨基酸、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和咖啡碱含量,且锌处理的最佳质量浓度为3.0 mg?L-1.结果进一步表明添加适量的锌可提高茶叶的化学品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茶叶中茶多酚及维生素C含量与储存时间的变化情况及在营养学上的意义。方法: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开封后再密封保存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储存6个月前后两次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C含量前后两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绿茶与红茶相比,茶多酚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绿茶高于红茶;维生素C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茶叶开封后再密封、避光保存,茶多酚的含量不易丧失,但维生素C容易氧化减少。  相似文献   

16.
广西六堡茶主要特征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产于广西梧州地区的7种六堡茶及其毛茶的主要特征性成分,旨在为合理评价六堡茶的品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显示:六堡茶与其毛茶的特征性成分有显著差异.渥堆发酵导致毛茶的总酚含量显著下降、总黄酮略有降低、咖啡因及游离态儿茶素类物质含量降低、总可溶性糖及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茶褐素大量形成.这些成分的改变是六堡茶汤色红、味甘醇、口感圆润的主要原因.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差异显示,六堡茶因含有较多的茶褐素而比毛茶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及茶叶营养品质的影响,选择苏州洞庭东、西山地区代表性的果茶间作茶园和纯茶园,分别采集土壤和茶叶样品,对其土壤和茶叶主要营养品质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果茶间作可以有效提高矿物质含量,改善表层(0~25cm)土壤营养状况,以枇杷-茶和杨梅-茶间作模式作用效果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状况受土壤的营养成分、矿物质含量和土壤酸碱性3个因素影响较大。不同果茶间作茶园土壤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洞庭西山杨梅-茶间作茶园土壤营养状况最好,依次为西山纯茶园、东山杨梅-茶间作茶园、东山纯茶园、东山枇杷-茶间作茶园。茶鲜叶营养品质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茶产区及不同果茶间作模式对茶鲜叶营养品质成分的影响不同,在东山茶区,果茶间作茶园茶鲜叶的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略大于纯茶园,但儿茶素含量均略小于纯茶园,咖啡碱含量则显著小于纯茶园,而在西山茶区,除游离氨基酸外,杨梅-茶间作茶园茶鲜叶的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均低于纯茶园。根据土壤性状和养分与茶叶营养品质的相关性分析可知,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土壤中铁和锌呈现显著负相关,茶多酚含量与碱性氮、有机质和锌元素呈现显著正相关,咖啡碱含量与电导率、全氮量、有效磷、碱性氮、钙、铁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与全钾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进行果茶间作对改善茶园土壤性质具有重要作用,结果为不同洞庭碧螺春茶产区改良土壤,从而提升茶叶营养品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热分析方法(TGA)对5种武夷岩茶进行热重分析.讨论了不同的升温速率、氮气流量、热分析时间对热重分析图谱的影响.实验表明:不同品种武夷岩茶具有各自的热重图谱,根据5种武夷岩茶热重分析图谱之间的差异,可以对其进行区分和鉴别;大叶雀舌的热稳定性最高,矮脚乌龙的热稳定性最差.热分析时间越长、氮气速率越低、升温速率越慢都会使茶叶热失重量降低.  相似文献   

19.
硅胶柱层析法提纯茶多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精制茶多酚.以粗茶多酚为原料,采用硅胶为吸附剂,乙酸乙酯为洗脱剂,得到的茶多酚儿茶素总含量可达到90%以上,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超过75%,EGCG最高接近60%,咖啡因含量可降低至不能检出.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使用成本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