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万古之性情"是黄宗羲在明清易代之际提出的诗学命题,"万古之性情"的诗学价值表现在:对儒家政教观的超越、人伦大爱的浓缩和爱国情感的渗透三方面。  相似文献   

2.
随着心性学兴起,宋人重新阐发了“心”,并对志、意、思进行探讨,进而要求“养之以正”。由此,在诗学领域,原有的“诗言志”、“言,心声也”等命题亦受到了改造,人们提出了一些基于心志修养的诗学命题。文章探讨宋代心论的特质,并考察在心志修养观念影响下的宋代诗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同为明代中期吴门书派重要代表的两位书家祝允明、文徵明、其各自师法古人,风格内涵以及气质性情却有着重要区别,一者“见过于师”,一者“随人脚踵”,致使其书风-离奇,-温雅,从其书外之诗的比较上,亦存在性情之辨。这对书坛后学应是一个不小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将对性善的论证诉诸人的情感体验。孟子论中的所谓“四端”之心,实即儒家传统性情观中的“情”。它被孟子理解为人性感物之后所自然萌生的最初的心理情感反应,它具有直确的、直觉的特征。孟子在儒家性情观伦理思想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最早尝试对情与欲加以二分。  相似文献   

5.
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必盛唐”是明代具有强势传播力的诗学观念 ,其消极影响是法唐而赝 ,自狭诗道。当时虽有接纳宋诗的呼唤 ,但难以形成趋势。明末清初 ,钱谦益以唐宋兼宗为新的诗学选择 ,具体途辙是以崇尚杜诗为由唐向宋的起点 ,在诗坛大力导入宋代诗风 ,融铸异质 ,求变创新。以沉潜深厚改变浮薄肤浅 ,以性情为本取代唯务格调 ,从而形成宏衍阔大的气局 ,使诗歌创作具有多元组合的美质。钱氏的这一诗学选择开启了清代新诗风  相似文献   

6.
明中后叶以来,受前后七子复古派诗学的影响,诗坛普遍充斥着一股模拟剽窃的诗风,成为清初诗论家批评的重点.作为学者的黄宗羲认为问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宋以来折衷之学大行其道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导致学诗者被"入主出奴"的门户家数所束缚,模唐拟宋.另一方面,部分学诗者认识到"随事摹拟"(明高启《独庵集序》)所带来的诸多弊端,提出以不学为学,以致又产生准的无依的困惑.归根结底,这二者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诗与学的关系所致.由此,黄宗羲正面提出了学通过治理诗之性情而介入诗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戴震在提出他的思想学说时,将孟子的“一本说”扩大及于宇宙论与人性论的范围。他的心性、性情思想均建立在“一本论”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背景下,他对宋明理学中的“性”“理”给出了人伦日用化的理解。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剐。  相似文献   

8.
陈丽 《南昌高专学报》2005,20(4):88-89,98
朱熹的美学思想主要由“文道之辨”、“理象之辨”和“诗辨”构成。朱熹认为“文”与“道”是合一的;在“理”与“象”的关系问题上则认为理为象之根本,象为理之应用;关于“诗”。朱熹情有独钟,所论涉及诗学的方方面面,并特别推崇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古风古意。  相似文献   

9.
程恩泽诗论对郑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恩泽诗宗韩愈、黄庭坚,而诗论则重在凸显山谷诗学的"学问"、"脱俗"要旨,反映为"性情又自学问中出"、性情"包孕"学问、性情"深厚""庄雅"的重要表述,以及为诗须"引证赅洽"的创作主张.在考据成风而"神韵"流于虚廓、"性灵"堕落浅浮的晚清之世,对学问和脱俗之旨的异代强调彰显了"学人之诗"的独特品格.程恩泽诗论对郑珍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虽其规模韩、孟,又出以元、白面目,但一归于学问、脱俗二途.而与程氏诗论和山谷诗学相符若契.  相似文献   

10.
诗学美刺观经过先秦两汉发展到唐代,在现实意义上呈进步趋势;而由唐发展到宋,表现为崇美排刺的倒退势头。宋代美刺观的倒退是当下的政治气候使然:“文字狱”诗案肇始于也大盛于宋,迫于政治的威慑,本来是美刺并重的诗学观到宋代只剩下美而不刺了。  相似文献   

11.
苏氏“寂感”说分为体用、动静、性情三个层面,强调主体修为由思而至于无思、“入神”以致用;物我交相感应以至于“忘”;性发为情而最终复于性。苏氏“寂感”说是苏轼等人文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影响其文艺思维方式,体现为对创作主体自身修养的重视,要求尽物之妙、随物赋形,达到“入神”境界;一方面影响其艺术风格,追求由绚烂之极回归平淡。  相似文献   

12.
"和"是嵇康《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的核心。嵇康在批判儒家音乐教化思想、继承道家音乐自由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在自然之和的基础上,人们运用"和比"的方式创作出了和谐的乐音组合,又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和比"之音由此而生;人们在倾听和美之乐时,与之形成共鸣,内心情感便外在表现出来,同时,音乐亦在礼和乐的配合的潜移默化中达到了一定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性质和学习规律以及多年来的教学探索,以格式塔心理学知觉重组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知觉—唤醒—重组"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知觉—唤醒—重组"三段式教学活动,结合任务驱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该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更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家凯文.瑞安品格教育的5E理论从榜样、认知、情感、环境、体验等多方面入手,致力于良好品格的养成。它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把握了人性的特点,把握了价值内化的规律。情感能力的养成与良好品格的养成都属于非智力教育,都很重视教育的个体价值,都需要一个价值内化的过程,因而品格教育的5E理论对大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孝论是春秋末期父子矛盾与社会矛盾的反映,是对以前关于孝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孝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养亲、敬亲、礼亲、继道、慎终等方面,其实质为孝与国家政治紧密联系,是处理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规范性理论。孔子孝论具有灵活性、双向互动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孔子孝论的合理因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其不合理因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情、理、事三方面梳理古今各家诗论之说,分别论述诗歌的抒情性、明理性、叙事性的本质。并指出:抒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理、叙事都是为抒情服务的。由此提出以抒情为主体、明理、叙事为两翼的诗歌本质观。  相似文献   

17.
感恩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点及面的生活教育”和“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高校推行感恩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理论灌输隐性化、氛围化,让学生把道德规范升华为道德信念;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融感恩教育于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把“感恩意识”内化为个人品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批判式自我教育。感恩教育对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外学者对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和双过程理论的论述,认为道德决策中的情绪和认知是整合的、相互作用的,并不是对立的,道德心理研究应将认知和情绪及其他社会因素相结合。由社会直觉模型到双过程加工理论的提出,为道德决策背后的认知-情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人的情感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感需求是人性的本真状态和表现,也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先锋。关注并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个体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在积极关注人们情感需求的同时,还应对情感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控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