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前不久出版的《小行星通报》上披露了这样一则好消息:一颗编号为12106的小行星,已经正式以北京80中高二学生孟焕的名字命名。以中学生名字来命名小行星,这在国内还属首次。目前,在距离地球25500万公里以外,这颗叫“孟焕”的小行星,正在人马  相似文献   

2.
李玉明  吴凡 《科技馆》2004,(4):30-30
2004年9月28日,国际数学大师、天津科技馆名誉馆长、启明星奖获得者陈省身先生又获得一项殊荣:国际小行星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在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上正式向世界公布,将中国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所发现的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卓越贡献。11月2日,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科技》2010,(26):30-30
[文汇报]9月20日,南京大学收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发来的贺电,祝贺国际编号为185538号和185640号小行星分别被命名为"方成星"和"孙义燧星"。  相似文献   

4.
1月31日,由九三学社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王选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根据国际小行星中心通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5年9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4913号小行星,已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王选星”。  相似文献   

5.
《安徽科技》2007,(1):29
由我国天文工作者发现、正式编号为12418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铜陵星”。2006年12月2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郭传杰向安徽省铜陵市市长张庆军颁发了国家天文台的小行星命名证书。  相似文献   

6.
张衡的伟大才智成就了中华文明史上辉煌的篇章,他对天文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所作出的贡献比伽利略要早一千多年,他的非凡业绩受到全人类的崇拜与敬仰.国际天文学组织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将国际编号为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也因张衡的伟大,"南阳星"成为国际永久编号9092号小行星的代词.  相似文献   

7.
《科技潮》1999,(7)
笔者在《科技潮》1999年第4期介绍过探测彗星的"星尘号"探测器,在该刊第5期介绍过探测小行星的"近地小行星交会"探测器,现在再向读者们讲讲另一艘探测小行星的"深空1号"探测器,以使您们对发生于世纪之交的这股小天体探测热,有更完整的了解。"深空1号"(Deep space Ⅰ)是NASA 为到来的新世纪的千年庆典推出的一种低价位探测器的第一艘,主要任务是考察新开发的推进器动力和导航系统方面的新技术应用情况,同时也担负部分探测小天体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1998,(6)
国际编号6741号小行星命名获得者的自述为我国天文科普事业奋斗的足迹.李元鉴赏太空美术作品载早期的科普活动16岁那年,1以1年9月22日的日全食是横穿我国境内的一次壮丽天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一九七七年与一九七九年,曾先后把该台历年观测到的并在国际上得到正式编号的五颗新小行星,分别命名为“张衡”、“祖冲之”、“一行”、“沈括”、“郭守敬”(据《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年第二辑中的《沈括文物二三事》一文及注)。这样,在辽阔的天宇中就闪亮了我国历史上五位大天文学家的名字。  相似文献   

10.
《少儿科技》2013,(8):27
7月14日1时许,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的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突破5000万千米,再次刷新"中国高度"。目前卫星状态良好,正继续向更远的深空飞行。嫦娥二号卫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自2012年12月13日飞越探测图塔蒂斯小行星、成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小行星命名的历史和现在的命名规则;整理出了以43位中国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表及以10位美籍华裔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表,该表包含小行星的国际永久编号、国际命名、科学家中文译名、发现时间、发现者等信息;对被命名小行星的43位中国科学家的主要科技贡献予以了简要介绍;对其他79位命名小行星的中国人分类予以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创新科技》2005,(10):56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近日宣布,“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在距地球约2.9亿公里的小行星丝川成功着陆,并发射金属球采集了小行星岩石碎片。地面指挥人员已经确认,被金属球击碎弹起的岩石碎片已进入回收密封装置,密封装置的盖也已封闭,在小行星上采集岩石样本这在世界上是首次。小行星探测器绕太阳两周,运行20亿公里后在小行星着陆,第一次验证了日本行星探测技术,在日本宇宙开发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技潮》1999,(6)
也许您还记得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惊人事件;也许1998年上演的《天地大碰撞》影片还刻在您的脑海中:一颗彗星撞击到地球,引起排山倒海的巨浪,摧毁了高楼大厦,吞食了都市和乡村……您可能会问:天地真的会大碰撞吗?地球真的会被毁灭吗?当此世纪之交,各航天大国掀起一股小天体(小行星和彗星)空间探测热,其目的是要彻底揭开这些有可能引起麻烦的小天体之谜,更好地把握我们人类自己的命运。这股小天体空间探测热投入最多的是美国。在此世界之末,美国已发射了3艘空间探测器,即1996年发射的"近地小行星交会探测器"(NEAR)、1998年发射的"深空1号"(Deep Space 1)和今年2月发射的"星尘"(STARDUST)号。有关"星尘"号的情况,已在今年4月的《科技潮》杂志上介绍过(见该刊1999年第4期),这次专讲"近地小行星交会探测器",至于"深空1号"则将在以后介绍。  相似文献   

14.
针对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回顾不同小行星采样选址任务中的选址方法,阐述日本的隼鸟二号和美国的奥西里斯号采样返回任务中从初选采样区中选出最终采样区L08-E1和夜莺区的流程、采样选址涉及的工程和科学价值因素的分析方法与采样选址结果,并介绍了其他小行星附着任务的选址过程;对不同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的选址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与归纳,阐释了隼鸟二号和奥西里斯号采样选址所用到的载荷、选址方法以及得到的选址结果,并对选址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作为今后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中采样选址方法的参考。结合我国小行星探测任务规划,展望了今后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中的选址方案。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2月6日美国西利桑那州大学空间监测计划研究小组的科学家发现了一颗新的近地小行星,直径约1.6公里,是一颗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石质小行星,编号为1997XF11。根据这颗小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国际小行星联盟发布消息,认为这颗小行星有可能与地球相碰撞,被列为有可能对地球“造成灾害威胁”的第108颗小行星。美国天文学界的某些天文学家和小行星研究专家认为,1997XF11小行星将于2028年10月26日17时30分(国际时间)与地球相碰撞,碰撞能量约为  相似文献   

16.
《科技潮》1999,(11)
’99金秋,中国大地生机盎然。在刚刚庆祝过共和国成立50周年后,中国科学院又迎来了自己的50华诞。1949年11月1日,根据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中国科学院"5个大字篆刻而成的方印送到了北京西城区文津街原中国科学院所在地,标志着中国科学院的正式成立。为纪念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褒扬和激励新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为发展中国科技事业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特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7800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星",从而将中国科学院的名字牢牢地镶嵌在了浩渺的宇宙、永恒的太空之中。  相似文献   

17.
今年7月16日至22日,一颗命名为苏梅克一列维9号的彗星断裂成21个碎块(其中最大的一块宽约4公里),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连珠炮一般向木星撞去。这次彗木相撞使天文学家们激动不已,它可能是望远镜发明以来——甚至是望远镜发明以前的很长时  相似文献   

18.
1928年冬,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工作的一1位中国青年,通过连续观察和计算,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编号为1125)。这位青年就是后来成为小行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张钰哲。            按国际惯例,这颗小行星应以发现者的名 2字命名,可张钰哲想到了伟大的祖国,他要让中国的名字在浩瀚的宇宙中永闪光辉,于是果断地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星。            1902年2月,张钰哲出生在福州闽侯县3一个职员家里。2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他跟随母亲过着清贫的日子。后来勉强上了小学和中学。    …  相似文献   

19.
<正>1.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绕日运行的小行星,它的国际编号是199953,它被命名为"闵乃本星"。闵乃本是谁呢?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材料学家。2.1935年8月9日,闵乃本出生在江苏如皋。他从小就出类拔萃,成绩十分优异。19岁时,他从机械职业学校毕业,然后进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相似文献   

20.
<正>据悉,有关部门将于今年正式提交探测使用的设 备,"嫦娥一号"探测器及火箭系统的研制工作正在稳步 进行中,明年年底可待命出厂。中国首次月球科学探测 将发射月球探测卫星,以月球表面可利用资源的勘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